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2021-12-05刘金龙张沛
刘金龙,张沛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山西省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而地处山西北部的右玉县位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交锋的前沿地带。数千年来,连绵的战争、不断的移民和高强度的垦殖,与毛乌素沙漠毗邻的右玉县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崩溃。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右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风沙肆虐,几乎寸草难生。70年来,右玉县历经21任县委班子,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党初心和使命,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持之以恒带领右玉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终于把昔日遍地荒山秃岭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处处生机盎然的塞上绿洲,在“全民绿色接力”中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1]。2019年,林木覆盖率55%,右玉县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右玉县的自然与历史
整体上,右玉县地貌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丘陵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近90%。地处阴山山脉向南延伸的部分,而阴山是我国北部地区一个重要地理分界线,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关于阴山,我国北朝《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阴山大自然的美丽。关于阴山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的历史记载更多,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等名句。右玉历史名人,多为武将,如北齐的高市贵为膘骑大将军,明代的孙祥、何颜魁、麻贵都在总兵以上。境内历史古迹或多或少均与军事用途相关,秦代自明代修建长城近100公里,土石堡90多座,西口古关——杀虎口。
据右玉县志介绍,右玉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春秋后多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三国时期,匈奴侵边,人口流失[2]。秦初设善无县,西汉增设中陵县,隶属于雁门郡。清初改名右玉卫;雍正三年设右玉县,归朔平府。抗战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
右玉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降温迅速。夏天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全年自然降水少,大风日数多,无霜期短。右玉县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过去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曾经十分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明代兵部尚书王越曾说:“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此处环境最为恶劣。《朔平府志》这样记载:“大风拔禾,毁屋伤牛羊,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由于旧城三丈六尺高的城墙,曾一度被流沙淹没,车辆在上面如履平地。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仅有残次林不足6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不足0.3%。风蚀、干旱形成的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2%,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3]。年均气温3.6摄氏度,降水量不到400毫米,无霜期不到100天,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是对那时候的右玉生态环境最为真实的写照。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致使风沙干旱、水土流失、早霜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贫穷和落后长期深深困扰着当地的百姓。
右玉生态环境极度退化,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战乱频繁、人口快速增减、生产方式与自然再生产不协调。右玉人民难以在长期稳定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宗教、技术和生活习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在此,搏斗的对象是她文化,是生与死的选择,为求生存,必然会极大化对自然的索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七十年来,在1969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口从约4万增长到2017年11.5万,人均产粮从不足250公斤到1983年500公斤,农业增加值增加到3279万元,人均收入276元;2015年,农业增加值上升到5.5亿元,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106元,右玉森林覆盖率从0.3%增长到33.3%。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沙尘暴天气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降水量增加。那么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二、久久为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右玉县领导班子面对恶劣环境,确立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右玉全境的考察,了解生态恶劣的程度,向老乡求教治理方法。“人要在这里生存,树就要在这里扎根。”老乡的话启发了张荣怀,右玉百姓要想生存就得从治理风沙开始。张荣怀在当年全县干部群众大会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此,右玉的种树绿化行动没有停歇,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还是在风云变幻的“文革”时期,或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右玉的历任党委政府领导始终执着于此。
1952年,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就和时任县长李文仁共同组织开展了春季植树造林万人大会战。他们和上万名的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和群众一起,冒着塞北初春的严寒奋战在植树的现场。是年,全县修土谷坊479道,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1平方公里。
1953年,右玉遇到罕见的春寒,几乎家家断粮。国家给右玉下拨了40万公斤玉米作为救灾粮,王矩坤没有把这批救灾粮直接发给老百姓,而是搞了以工代赈,拿出救济粮大部分作为植树的奖励粮,每种一亩树验收合格后,奖励给17斤玉米。在发放赈灾粮的大会上,王矩坤讲了一段话:“同志们,这粮食是国家白给的,但我们不能白吃,我们今年白吃了这批粮食,那我们明年还得继续靠国家救济,或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还得靠国家来救灾。我们右玉人不能这么没出息!我们右玉人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粮食我们不能当作救济粮,要当作‘植树粮’,吃粮的人就得种树,种树的人,才有资格吃粮。”当年右玉不少农户吃上了“植树粮”。从1952年3月到1955年1月,王矩坤在右玉工作了3年,右玉植树造林9233公顷,零散种树17万株。
第三任县委班子为全县绿化作出了规划,在继续大片造林、四旁绿化技术上,在部分村庄试种了杏树等果树经济林。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这场接力,提出“以林促农,种草种树,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摆开了20公里黄沙洼绿化战役,组织了苍头河等重点流域和四十个山丘绿化会战[3]。马禄元为了鼓励群众种树,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群众每植0.07公顷树发给17斤玉米,既救了灾又促进了植树造林。1957年,全县25个乡、203个农业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秋季农田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活动。当年全县完成大片造林1467公顷,其中国营林384公顷,零星植树89万株,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67公顷。50年代始,县委班子带头自带干粮,自备工具,长期以来县委班子带头捐款,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二)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领导班子提出“哪里有风害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的奋斗口号,在全县风口地区,营造防风林带和防风林网[3]。1962年时任县委书记的庞汉杰明确了林权,规定群众在荒山荒坡植树造林谁种归谁,调动了全县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庞汉杰提出“若要右玉富,必须风沙住;风沙何时住,山川皆有树”。任职期间绿化了县城,营造大型防风林带八条[3]。
随后接力的县委班子完善了防护林带绿化的路子,首次组织飞播、人工种草成功,引进草木樨种植,组织大规模杨树插条育苗,解决苗木问题。形成了带、片、网结合防风固沙林格局,乔灌结合,林草结合,搞林间合作。经十年苦战,“杀虎口、黄沙洼、老虎坪、杀场洼”等风口的沙丘全部得以控制[3]。
(三)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处在较为动荡的年代,几代领导班子依然在右玉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提出“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杨爱云书记提出种草种树与农田基本建设、种草与发展畜牧业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乔木与灌木结合的思路,建设社队苗圃,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大造防风林、水保林、经济林[3]。1975年至1983年,时任右玉县委书记常禄在右玉工作了8年,他对右玉的生态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面积引进种植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科学营造,右玉成为全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全县林地面积从1975年25 047公顷,上升到53 23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7%,翻了一倍多。
(四)20世纪80、90年代
80年代,“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右玉县领导班子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把林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规模营林、集约经营和提高造林质量、增强经济效益上来[3]。袁浩基是右玉的第12任书记,1983年上任时,右玉生态明显改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右玉成为闻明全国的“塞上绿洲”。在外来专家的帮助下,袁浩基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方针,右玉开始绿起来向富起来转型。根据1986年的森林普查数据,全县累计大片造林100 667公顷,保存面积76 53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38.91%。其中国营26 400公顷,集体49 400公顷,个人733公顷,人均有林面积0.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2 067公顷。全县的林种结构有了很大改良,形成了一个乔灌草、多品种、多层次的生态格局。20世纪80年代,畜牧业开始得到长足发展,直到今天,右玉农民一半的收入来自畜牧业。
随后,师发书记提出了“上规模、调结构、抓改造、重科技、严管护、创效益”的十八字林业发展方针,靳瑞林书记提出“乔灌草结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绿化模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团体、干部群众购买“四荒”。
(五)进入21世纪
21世纪的右玉立足新时代发展潮流,加快了生态畜牧经济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确立了“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目标,形成“畜牧旅游促生态,富美绿洲靓起来”的新生态建设高潮。高厚书记上任后,启动实施了“农村移民并村撤乡、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种植结构调整”的三大战略工程,构建以生态畜牧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构筑以“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种苗圃”为重点的生态保护网络[3]。赵向东领衔的县委领导班子推进生态畜牧基地建设工作,引导农民念草木经、发畜牧财,按照“人力变山河,山河生畜牧,畜牧促经济,经济营生态,生态美人居”和“营林种草上规模,景区景点抓提升,道路绿化创特色,项目造林出精品,苗圃建设增后劲,小流域治理树典型,围栏封育抓管护”的总体思路,促进生态畜牧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编制了全县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了南山生态公园、苍头河生态走廊等休闲度假区,还打出特种经营旅游牌、承办了全国短道汽车拉力赛、全国大学生表演赛等项目。右玉县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右玉全县财政收入一亿多元,比四年前翻了两番,发展生态农业、做强生态旅游的绿色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招商引资和两区建设中,汇源、六味斋、同煤等大集团纷纷抢滩右玉,成为右玉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所示,是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0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0%。
2008年陈小洪牵头的县委班子,实施生态建设“二次创业”,围绕“生态建设提档,生态产业增效,生态保护同步”的思路推动右玉经济社会发展,右玉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山西省的中上游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坚持生态林、经济林同、林草牧统筹发展“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贫困户移民搬迁,降低生态负荷,越来越多的群众因绿脱贫致富,走上了全面奔小康的康庄大道①资料来源:http://www.youyuzf.gov.cn/zjyy/yyjs/lsfz/202006/t20200619_287723.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风雨沧桑,在右玉植树造林的大舞台上,21任县委班子不断接力,共同铸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他们想着如何让右玉尽快绿起来、富起来、发展起来。历任领导为植树造林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而这其中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心系百姓、立足实际、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这应该就是右玉之所以成为今天“塞上绿洲”的答案[4]。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绿色将县城和村庄掩映其中”是右玉县现下的画面,与70年前的景象已有天壤之别。这个曾经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经过多任右玉领导的正确引领和世代右玉人的植树造林,彻底地改头换面,成为“塞上绿洲”。
长达70年的绿化进程磨炼了右玉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勇于争先的精神;当地百姓通过生态建设发家致富,摆脱了之前贫困落后的生活;相关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为右玉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右玉的生态旅游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2017年以来,右玉县按照“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通过议标将造林绿化项目最大限度分配给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同时将60%以上林业管护岗位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将新增的10 627公顷退耕还林任务优先安排到贫困村、贫困户,让贫困群众实现利益最大化,特别是组织贫困人口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让他们通过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收入,2017-2019年累计1197人次贫困人口增收1077.63万元,人均年增收9000多元。2019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 568元、9106元。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19年0.006%。
右玉的水土流失得到极大控制;防风固土效果明显;土壤改善,养分有了改变,水分提高;环境改变,平均每年有林区降水量比无林区增多17%左右,森林对减少自然灾害产生明显作用。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满眼绿色的塞上绿洲,基本形成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全县现有林地面积达1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3.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3.74%;林种树种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草原的质量不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由15万公顷减少到6.2万公顷;沙尘暴天数比1949年前减少80%,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田间林网水分蒸发量比旷野年平均减少8.8%;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300天左右,右玉变得更加天蓝水清地绿,成为晋蒙京冀生态后花园和避暑休闲养生首选地之一。右玉,曾被国外专家认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变成了被联合国机构评价为“最佳宜居生态县”[5]。
林茂粮丰畜旺。生态畜牧业优势明显,全县羊的饲养量达到75万只,右玉羊肉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①资料来源:同一个战场打两个战役有一种精神叫右玉[J].生态文明,2019(5):22-23.。粮食增产明显,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民畜牧业收入占全年总收入一半;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沙棘等林草资源效益明显。
全县绿色产业初具规模,特色杂粮种植达2.7万多公顷、沙棘1.9万公顷,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多家,“右玉燕麦米”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苗木产业形成气候,全县育苗面积达3780公顷,各类规模苗木生产企业61家。
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90万人次,实现收入26.9亿元,分别增长32.4%、28.2%。以沙棘为主要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县现有沙棘林18 667公顷,汇源果汁、山西塞上绿洲有限公司等12家沙棘加工企业,年产饮料、罐头、沙棘油等各类产品3万吨,产值2亿多元。目前,右玉县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特色种植业、体育产业等方向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实现途径。
在全面迈向小康的基础上,右玉党委和政府学习和践行右玉精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三银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步推进“绿化、彩化、财化”,实现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右玉彻底摆脱了在恶劣自然中求生存的阶段,走出了在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条件下探索生态恢复和民生改善双赢的艰难旅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四、政府主导生态恢复成功的条件
右玉是中国北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后生态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如果从学术立场上,生态建设这个词是有缺陷的,国际从事生态恢复工作的学者很疑惑“ecological construction”一词。生态建设一词具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在弱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中,生态环境是不可以创造的。在本章中,笔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交代右玉生态破坏及其后果。笔者想说明的是:右玉生态已经极度退化,右玉处于中国生态脆弱带,生态自然恢复的能力十分弱,加上右玉人口的压力,那么多人需要从土地上刨生计,右玉的干部和人民选择如何开展生态恢复的路径很有效,只能把那些完全退化了的土地、粮食或草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土地优先拿出来种树,只能因害设防,针对水土流失、针对风害设置防护林带。如果将人力投入计算在内,生态建设是难以获得期望回报的。右玉要想把人活下来,只能选择人为干预进行快速生态重建。右玉走出一条缓解贫困和生态建设同进的道路,值得学术界和政策界仔细的研磨。这当然具有中国特色,即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为实现这一集体意愿提供可能,彰显中国制度优越性。
(一)始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右玉,不同于我国西南边陲。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形成了与自然资源相处的宗教、文化、技术和社区规则、惩戒机制。右玉,长期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锋的前沿,连绵不断的冲突,中央直接推动的移民和军事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右玉人民和自然关系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中,不可能形成社区规则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右玉是一个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在这片贫瘠恶劣的土地上,在烽火年代,与当地人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土地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走村串巷,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保家卫国,赢得了右玉人民的爱戴,缔结了鱼水情谊。获取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土地革命留下的宝贵遗产。人民的相信,让中国共产党人有机会大展宏图。人民的相信,才让共产党人将一盘散沙、处于积贫积弱的人民有效组织起来,修复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右玉一代又一代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始终围绕修复生态、为人民谋福利,久久为功,坚持了正确的政绩观、荣辱观,右玉精神的内核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爱人民、忠于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右玉精神”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执政理念[6]。生态建设的成就客观地体现在“始终”两字。
(二)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回过头看,后人们会对右玉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要先绿后富而不既绿起来又富起来呢?为什么早期种植了那么多小叶杨,而随后又大面积改造更新呢,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可以种植针叶树和灌木呢?甚至还能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从第一任书记起,就不可能确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什么不可能把荒野化作为自然生态恢复的选择之一呢?回到右玉的现实中,方可回到这些问题。
笔者学术生涯的早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英国海外发展署一起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针对严重退化或与右玉一样,被判定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试图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让经济发展、生计改善与生态系统康复走向正途。提出了一揽子的组合方案包括社区参与、能力建设、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融合、技术推广体系创建、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提升、创业者精神培育、合作精神的重塑、多部门合作、制度和文化培育等。我们提出的方案或多或少影响到国际技术援助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执行,影响世界银行、亚开行等国际财政援助机构项目框架。研判右玉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回顾头来想,这些方案不免有些天真。右玉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四分之三的土地已经沙化,在如此大的空间中,用高强度技术援助和财政援助项目造一盆景、绣一朵花是可能的,但没有造“景”社区丰厚的自组织能力、社区干部领导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景”造出来后,淹没在广袤的生态退化系统之中,缺乏系统的制度和市场支持,一定会枯萎而去。右玉只是中国辽阔的农牧交错带中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中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只能用时间,也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依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在恢复生态方面右玉已经花了70年,而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生态健康,右玉还需要数代人的艰苦努力。
70年来,右玉的生态建设坚持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右玉的现实是,要让4万人民在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中活下来,而不是富起来、美起来,更不是追求高级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平衡。始终强调先绿起来,并置于生态建设的第一步,只有绿起来了,地才能打粮食,人才能活下来。花了三十五年的功夫,1983年具有里程牌的意义,人均粮食突破了500公斤,右玉人民才过上真正的饱日子。此后,经济作物慢慢发展起来,右玉莜麦、小米、红豆、土豆种植面积增加,而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牛羊养殖量增加,农业的结构向适应自然资源特色、迎合市场需求的方向迈向。右玉气候寒冷,漫长的冬日要靠取暖而生,在相当长时期内,右玉林下杂草不留、片叶不存,留下的树木只剩下光溜溜的树干和头上的几缕细稍。群众都拿去取暖了,只是为了生存是无罪的。农村能源问题得以缓解还是到了世纪之交,农村发生了大幅度的去人口化。农村经济改善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煤炭取暖,加上农村电力设施的改善,推广节能灶、发展沼气等促进了农村能源的缓解。
面对荒凉的大地,找不到可种植的植物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主栽树种就是小叶杨,这种乡土树种耐寒、耐旱,侧枝众多,插条易成活。一位林业干部回忆该县引入樟子松第一年的情形,大家从来没有种过,只能听上级派来的技术人员,挖多大的坑、怎么培土、怎么浇水,一丝不苟听人家的。技术人员说,樟子松苗有向阳面和向阴面之分,栽的时候小心翼翼让苗木的阳面向正南。现在想来,多么的稚嫩,今天的右玉人随便栽栽都能活,不管什么阴面和阳面。右玉人说,现在的树种多了,而每增加一个造林树种,背后都有一番故事。长期以来,右玉人吃尽了造林成活率不高的苦头,右玉人栽树才那么小心翼翼。而造林成活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还是发生在21世纪初以来,当地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苗木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各种工程和技术标准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当地人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问题,对新造林地非恰当干扰大幅度减少了。
右玉绿起来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右玉开始绿色自然化、景观化的改善,迈向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新的旅程。如何利用右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康养业等,右玉还需要漫长的道路去探索。回顾右玉生态建设70年,就是一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生态事业过程。生态建设不能是一蹴而就、异想天开的做“盆景”,绣“花坛”的事情。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生态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融入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文化、传统知识及其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恢复需要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尊重当地社区和群众的知识体系,调动社区和群众参与是森林恢复和改善生态治理的重要前提[7-9]。在右玉 70年来马拉松式的绿化旅程中,历任县委领导团队是领跑者,扛起生态建设的大旗,带头在前方领跑,而这场马拉松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右玉生态恶化的承受者、生态恢复的受益者,生态建设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生态建设,需要当地社区和人民的广泛参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持之以恒开展生态恢复才能成功。右玉县历任领导团队认识到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在生态建设中通过宣传、动员、引导、组织以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参与到生态建设“建设一管理一维护一受益”全过程中[10]。
(四)规划引领
70年来,县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坚持生态建设,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规划。中国中长期规划,每五年一个规划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重要载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国理政工具。规划合理程度关键是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能否走到群众中去,认真开展实实在在的调研。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为人民谋福利,调动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坚持人民的主体问题,决定了规划落实成败。过去21任县委书记都交出了合格的案卷。
第一个十年规划,提出了“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的口号,号召全民广泛植树。第二个十年规划,“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第三个十年规划,“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第四个十年规划,走多林种、多树种、多草种、高效益的大林业路子。第五个十年规划,林业建设由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转移。第六个十年规划,走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经济效益三者科学发展之路。第七个十年规划,右玉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在“巩固绿、提升绿、依靠绿、展示绿、享受绿、打造绿”上做文章,越来越多的群众因绿脱贫致富,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
右玉精神已经成为右玉的一张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右玉精神”六次重要指示和批示从执政党的角度赋予“右玉精神”很高的荣誉,右玉精神作为执政党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右玉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右玉精神更多是对右玉过去的肯定。在充分肯定右玉干部和人民创造伟大精神的同时,需要冷静看到右玉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未来方向不确定性。首先,右玉党委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始终如初吗?全球土地荒漠化、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一直在加速推进,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全球环境问题上升为国际政治问题。曾到非洲、东南亚、东北亚一些国家指导土地退化防治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工作,然而收效甚微。为什么右玉能够成功,我们不能不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右玉人民对党的无限信任这一基础条件。而党和人民的关系不是“神”或者“上帝”赋予的,而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而到了今年,党始终在强调“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右玉今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泛滥,干群关系走向了“官民”关系,各级机关人浮于事,技术部门技术力量持续衰退,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能力低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能力缺乏。在“创”和“守”的选择,往往选择的是“守”,不客气说,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十分普遍。
其次,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已经离去。1952年,右玉能引进南京林大学一名本科生来此工作,前文讲述的引进树种对知识分子那种虔诚。而到了今年,只要你认真阅读各业务部门的报告,其基本思想还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技术方案官僚化十分严重。落实到田间地块,森林面临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多年来,森林已经出现了不少自然稀疏的现象,也就是土壤水分供应已经出现问题。而技术方案还是侧重于种树,选择乔木,甚至对环境比较苛刻的景观树种,这反映了当地技术能力的低下,也反映了当地干部开始飘飘然了,放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再比如,右玉很大比例的森林出现过密现象。而这个现象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群众缺薪少材,种植密度大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在群众不上山砍柴了,枯枝落叶早没有收集了,密度大就成问题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抚育措施,这些森林会成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频发的地方,也极不利于森林质量的提高。应当说当地林草部门无动于衷,一方面反映了技术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只能说官僚主义十分严重。
第三,顺应时代潮流的能力不足。右玉因生态建设而成功,为此获得了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赞誉。对下一届党委和政府而言,这可以是精神财富的继承,也可以是政治遗产的继续。“路径依赖”学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新的一届党委和政府选择“守成”的原因。回到客观现实,右玉市场活力不够,经济主体培育不力,在生态保护和市场活力上往往选择严防死守,禁锢了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内生动力。坦诚地说,在保生态和发展经济上确实难以找到一个平衡。苗木曾经是右玉名牌产品,而中国苗木市场就是一个畸形市场,消费端主要由政府控制,而生产端又充分市场化,其结果是官商勾结泛滥。右玉的做法是严格植物检疫,其实深层次的问题是右玉无力阻止官商勾结,但可用植物检疫这个看起来很合理合法的手段管理境内的苗木生产者了。发展畜牧和保护森林是一对矛盾,而畜牧应当是右玉优先利用良好生态发展的方向。右玉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平衡,在护林和养畜间找到一个平衡。其实一个承包户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羊退牛进,这位创业者2001年右玉实施“百村万民”大移民项目后,承包了其所在自然村搬迁后留下的833公顷土地,承包期50年,未造林承包地放羊,每年造一片林,退一些羊,增一些牛。羊可破坏幼林,而牛不会。总投资了约600万元,留下了约6.7公顷青储玉米饲料地外,已经全部植树,可养牛100余头,年收入可超百万元。右玉所有森林都纳入公益林管理,不允许采伐。如果允许大幅度减低乔木林的密度,增加一些灌木,提高林下饲草的产量,该承包户也可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净产出,一些成林林地也可适当放羊。重建更高水平的自然-经济系统,也是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右玉党委和政府需要提升学习能力,读懂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内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制度设计,变成右玉生动活泼的发展实践。懂得采用市场手段管理生态系统,激发群众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实现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第四,制度建设探索乏力。右玉成功的实践,蕴含的精神财富,还不能制度化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在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各地或多或少形式主义泛滥,政绩观不纯,存在急功近利的冲动。生态建设必须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党委和政府拥有“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须有我”的境界。生态文明治理制度的创立尚在途中。而对右玉,制度探索的能力缺乏,更重要的是动力不存。总是听上级部门,听领导的,发现问题主动性就没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力就丢失了。这当然需要从制度上寻求基层干部能动性缺失的原因,但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等、靠、要的思想充满了自己的脑袋,农民得不到幸福的生活,地方也不会得到发展。地方干部的生命也在昏睡中失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