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5郄晶晶张瑞瑞张艺琴赵彦敏

乡村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教学资源

郄晶晶 张瑞瑞 张艺琴 赵彦敏 郑 博

(1.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怀安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张家口 075000;3.康保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张家口 075000;4.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当下,我国多数乡村劳动人口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新技术、发展新方向认识不足,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8年适时提出了“新农科”概念。“新农科”是指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主的一系列新农科的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

目前,我国农林高校基于“新农科”的人才培育模式受众面较窄,我国农业农村人才缺口依旧巨大。“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高效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体系优势,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融合,将课堂与地头紧密结合,形成一套“教—学—研—创”一体化的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而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长期致力于我国“三农”领域相关人才的培养,其本身所具备的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可无缝衔接到“新农科”建设之中,多快好省地培养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急需的专业人才。

1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覆盖对象单一

“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覆盖对象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农科教育覆盖面窄。就涉农高校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全日制大学生中真正主动选择报考农科或林科专业的学生较少,很多学生是由于分数较低或调剂而选择了相关专业,导致其本身内在的学习动力先天不足,毕业后工作选择方面更偏向于远离农村地区。因此,单纯依靠传统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不足以填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开放教育对象单一。从河北省张家口市本地开放大学历年学生报名情况来看,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主的农业相关专业的报名对象中,50%以上的学生与“三农”并没有交汇点,更多的是被学费减免政策吸引而盲目选择专业。同时,真正扎根农村工作的学生以村两委干部为主,该群体在农村基层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3]。但除此群体外,现阶段的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关键性群体,相关政策力度不足,无法吸引其为农业教育投入金钱和时间。这也导致了我国相关惠农政策落实受阻、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1.2 区域针对性不强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存在明显的农业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种、养殖的品种以及技术等方面,一些微小的自然或社会因素就可能导致地区农业生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况。通过实际调查,国家开放大学各地区的学生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资源)几乎一致,无法体现区域的差异,因此,对于作物栽培类等方向的专业可能存在课程资源不接地气的问题。而成人学生本身就有别于全日制学生,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倘若教学体系中的教学资源无法与农户对知识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就极易出现学生机械地完成教学活动的现象,这便背离了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初衷。另外,由于缺少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示范基地的合作,很多地方性学校无法为农户提供丰富且可操作的实践平台,导致农户的学习停留在纸面,很多理论知识和前沿科技看似美好却无法真正落地。农户依旧故步自封地进行自身的农业生产,无法以当地的先进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获取一手的实际经验。

1.3 资源更新滞后

改革开放40年多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对现代化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传统教学资源更新频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均对成人农业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改革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成人农业教育水平还未达到农业现代化知识普及的高要求。一方面新兴农业技术发展速度快,而传统的农业教育资源更新周期较长,无法与新兴农业技术实现快速结合,导致教育内容不合时宜,无法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程建设初期以申请项目、获得荣誉为出发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明显体现出后劲不足、动力不强等问题,致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技术方法难以满足农业从业者在实际生产中的需求。

2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育对策

2.1 扩大受众群体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大工程,若仅仅局限于全日制大学生以及村“两委”干部,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产业缺乏的现状,因此,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多层次农业人才的共同努力[4]。所以,作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开放大学,要继续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受众群体。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均是当前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代表着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其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得益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他们中的很多人参加过一些非学历性的职业培训,但这些培训缺乏延续性。因此,开放大学要发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优势,将更多一线的农村农业人才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中,通过举办报名优惠活动、搭建校企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乡村振兴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该群体的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

2.2 推进资源本地化

对于教学资源区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各地区的开放大学应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向共同推进教学和实践资源的本地化。从线上资源看,要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开设全国统一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在分部和教学点的板块中增设更加适应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内容。对于当地重要的农作物和特色产业,要有针对性地增设教学课程,引导专业教师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国内外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呈现给学生。从线下实践看,要加强学校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教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农村人才与本地先进农业团体间搭建桥梁,以毕业实践等形式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研—创”一体化;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培育地方性产业,激励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从学校角度增进与人力资源、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合作,为个体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性帮扶。

2.3 增强科技创新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成为乡村得以振兴的关键。作为面向成人传播最新技术和知识的前沿阵地,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基础强的优势,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开展“新农科”背景下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与“三农”相融合,将生态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前沿成果应用于农业领域,加强生物质有机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新产品、新方向的推广工作,减少农业中化学投入物的使用量,打造健康绿色的农业产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推动在线交易,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沟通。同时,在人才培养环节要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5],增设“习近平‘三农’情怀专题”等强农兴农情感课程,增强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为新农业、新乡村培育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教学资源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