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物资管理 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2-05王来祥
王来祥
WANG Laixiang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物资管理部,北京 100844)
1 研究背景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是我国铁路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1-2],也是实现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资管理作为铁路经营建设的基础支撑和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对保证铁路建设和运营物资需求、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助力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降本增效、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推动铁路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3]。近年来,为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物资管理的需要,物资系统坚持集中归口,不断完善物资管理制度体系,改革物资管理模式,规范物资管理行为,建立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制度+阳光+科技”等手段提高物资采购管理质量与效率水平,降低管理风险,为铁路生产经营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铁路物资系统按照“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的物资管理改革发展要求,全路物资采购供应总量约2640亿元,物资供应保障有力,物资降本增效明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基础管理更加规范,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虽然铁路物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铁路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相比,铁路物资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深入应用供应链、全寿命周期管理等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二是效率效益还有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物资供应保障的响应时效性和便捷度,挖掘降本增效潜力,更好地服务铁路经营建设。三是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健全覆盖全面的大监管格局,推动物资管理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国铁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铁路物资管理面临着由保质保供向围绕敏捷响应、精准供应、风险可控等多重目标的供应链管理转型发展。铁路物资管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制定明确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创新物资管理模式,优化物资管理技术与方法,适应并满足铁路高质量发展要求。
2 铁路物资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2.1 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构成
供应链管理是将组织内外相关联的活动,形成跨企业的按照流程方式构成的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并以供应链最终需求为出发点,对整个链条的采购、制造、物流、交付等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在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同时创造整个供应链的价值。供应链管理在多参与者、多阶段不确定性较强的复杂管理系统中具有较好的效果[4]。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展示出敏捷的反应速度、高效的协同能力、精准的匹配效率和强大的服务功能,助力企业进入了降本增效的新空间[5]。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就供应链管理对铁路物资管理的作用[6-7]、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8]、铁路物资供应链采购[9]、铁路物资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的方式[10]、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实施路径[11]进行了探讨,为整体实施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方案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国铁集团物资管理服务于地域分布广、时间要求高、变化不确定的铁路建设和运营单位;物资采购来源于数量众多的供应商;物资属性和类别多种多样。庞大的客户和供应商群体、多样化的物资需求、多层级的物资采购供应组织方式,采供需三方通过需求计划、采购实施、仓储供应、报废处置等业务流程,形成一个复杂的铁路物资供应链系统。铁路物资供应链做为一个服务型供应链,既要满足铁路物资建设和运营中对各类物资的数量、时间、空间和质量需求,还要应对管理成本、廉政风险控制。因此,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应从系统整体角度,实现从采购、供应商管理到报废物资处置的全过程集约化、平台化管理。
2.2 总体思路
2.2.1 创新面向供应链的集约化铁路物资管理模式
面向供应链的集约化铁路物资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供应链管理方式,将铁路物资全寿命周期过程作为管理对象,围绕最终用户物资需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对从铁路物资供应商到铁路物资使用单位的各个主体间,以及各个管理环节间涉及的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协同、合作、共享,在保障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整体的采购和供应成本,进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降本增效。以国铁集团物资部—铁路局集团公司物资部—站段材料科为基础搭建“前—中—后”3层管理架构,辐射带动生产、贸易、物流、金融企业融入铁路物资供应链,形成上下配套、运行顺畅、支撑有力的铁路物资管理生态系统。国铁集团物资部负责统筹全路物资管理,制定铁路物资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重要关键物资采购供应管理;铁路局集团公司物资部负责管理范围内物资采购、供应及报废处置等业务;站段材料科负责物资需求提报、仓储作业等业务。
2.2.2 通过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实现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
“大统筹”是决策统筹兼顾的实现方式,运用系统理论对需求计划制定、物资采购、仓储调剂、报废处置、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等业务过程管理,实现物资供应链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统筹管理。“大平台”是依托国铁采购平台,构建开放式管理平台,内部实现国铁企业三级协同管理,外部实现与铁路物资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商的业务联系,形成双边平台结构下的铁路物资供应链生态圈。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手段将国铁集团内部和外部与物资供应链业务环节相关的信息加以集成、共享,实现物资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数据化、可视化,通过平台的自感知、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各类物资信息的多级共享、各物资管理职能部门的多方协同。“大监管”是根据铁路物资管理的特点,丰富监管手段、方法,通过建立机制,引导铁路物资管理工作规范、合理,促进各级物资管理部门优化管理行为,对存在廉政风险的环节和竞争不充分的环节进行重点管制、调控与监督,有效降低管理风险,为铁路物资管理效率效益提升提供保障。
2.2.3 推进系统化的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方法实施
以全周期质量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全方位风险管理和全要素效率管理为抓手,整体提升铁路物资管理体系化程度、提高集中计划与科学决策能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精益、敏捷、智能、规范、绿色的铁路物资管理目标。利用对关键物资的全寿命周期质量信息进行追溯和跟踪,实现物资管理从需求、计划、采购一直到报废过程质量信息的系统集成化,并在物资业务各环节作为决策依据有效应用,严格把控物资质量,保障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稳定。通过对物资采购、供应、使用、维护、报废等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核算与统计,作为招标采购、供应商评价、物资管理状态监控、报废物资处置、绩效评价等工作参考依据,达到铁路物资供应链整体降本增效提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铁路物资供应链的人、机、料、法、环等全方位对关键物资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实现物资管理全程各环节可留痕、可追溯,并与财务、运输等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互通,全方位把控铁路物资管理各个风险点,实现全面监管、降低整体风险。利用对涉及物资管理的全员、全资产、全物资进行使用效率、人员效率、成本效率、机械设备效率、库房效率的核算和统计分析,实现铁路物资管理各环节的业务数据可查询、可评估,全面掌握人员、资金、资产、设施设备等的运行效率,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库存结构、提升设施设备使用效率等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3 发展目标
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安全保障供应为核心,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根本,通过“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构建面向供应链的集约化铁路物资管理模式,对铁路物资实施全周期质量、全过程成本、全方位风险、全要素效率管理,打造精益、敏捷、智能、规范、绿色的铁路物资智慧供应链,为国铁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按照近期(2020年)、中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5年),分别制定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0年)。铁路物资管理“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初步实现,建立统一的铁路物资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国铁集团物资管理平台,采购、仓储等集约化程度得到提高;规划并整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内外部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关键信息共享;完善集约化的采购管理体系、供应链一体化的仓储供应体系和废旧物资管理体系,初步实现重要物资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推进仓储等业务标准化管理,健全铁路风险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化监管队伍,为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物资保障。
(2)中期目标(2021—2025年)。铁路物资管理“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进一步提升,利用统一平台统筹物资管理资源,大平台逐步向供应链管理平台发展,形成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组织体系、仓储供应服务组织体系、废旧物资管理体系;物资采购、仓储集约化程度达到合理水平,主要物资实现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建立面向智慧供应链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物资监管体系更加严密,物资管理效率效益进一步提升。
(3)远期目标(2026—2035年)。铁路物资管理“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全面实现,形成铁路物资全寿命周期、全过程成本、全方位风险、全要素效率管理的管理方法,通过动态感知、互联共享实现协同互动、全程管控、分析决策、精细高效的铁路物资供应链管理。
3 铁路物资管理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根据铁路物资管理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阶段目标,从铁路物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管理制度、执行流程、评价考核、控制反馈等角度切入,统筹各类物资管理资源与管理关系,提出以下铁路物资管理实施方案。
(1)改革铁路物资采购管理体系,实现物资采购集约化和数字化。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以保障供应为关键,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市场采购、市场开放为原则,以战略采购、集中采购、联合采购、数字化运营为抓手,建立集约化铁路物资采购管理体系,统一采购组织架构和统一采购平台,增强价格管控、夯实质量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并持续优化创新,为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敏捷、精益、安全、规范、绿色的物资采购服务。强化国铁集团集中采购管理,提升集中采购和联合采购比例,发挥采购规模效益;依托国铁采购平台建设,推进采购文件、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采购效率;推行与铁路修程修制改革相配套的物资全寿命周期采购模式,扩大在主要型号移动装备配件采购中的试点应用。
(2)深化物资供应商关系管理,促进供应商管理精细化和协同化。构建供应商多维分类体系,在供应商审查、供应商信用评价、供应商激励等关键管理环节,应对不同分类供应商的关键问题,采取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信息化手段,实施供应商分类管理,强化供应商管理质量,形成“多维分类、智能评价、动态激励”的现代供应商管理机制,推动供应商精细化管理,提高供应商协同水平,建立与国铁集团共成长、共发展、共创新的高质量供应商队伍,打造开放、规范、有序的铁路物资市场环境。通过强化供应商评价管理,利用技术手段限制失信供应商,在物资采购合同签订、物资收发存等关键环节自动采集信息实现供应商智能评价。完善铁路用物资质量业绩档案信息系统功能,丰富物资质量信息来源渠道,提高物资质量信息质量。在物资管理各环节有效融入供应商评价结果,形成闭环管理,倒逼供应商诚信履约、保障质量。
(3)优化铁路物资仓配体系,实现物资供应精益化和敏捷化。以保障铁路物资供应为中心,建立集约化的库存管理机制,形成一体化的全国铁路物资仓储网络,依托铁路物资管理平台和供应服务平台,夯实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实现对计划、仓储、配送、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控。通过“供需匹配、集中统一、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开放共享”,实现铁路物资智慧供应链协同供应服务体系,实现精益化的铁路物资敏捷供应[12]。完善以库存周转率为导向的库存管理机制,实现对存量物资动态管理,督促铁路局集团公司精准兑现清查成果,严控冗余采购,避免新增闲置物资。优化闲置物资的随车调剂组织,规范铁路物资调剂管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探索多元化物资供应体系,深化与机车车辆主机厂、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的协同合作,形成多元一体的物资供应体系。通过共建配件中心、联合储备库等,形成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网络化物资供应系统,实现供应链协同共赢。
(4)创新监管组织方式,加大内部监督指导力度。建立专业物资监管队伍,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融入物资管理各环节,实现物资管理环节、单位范围全覆盖;建立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的物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物资监管智能化;完善监管制度,统一监管标准;通过强有力的监管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实现风险防控战略管理与战术措施有效对接,使风险防控系统与局部风险应对全面融合,规避风险与抢抓商机并举,培育稳定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全面、智能、主动的铁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督促所属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物资管理关键环节和单位监管,结合审计、巡视等反馈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物资采购领域风险高发的环节,前置监管环节,加大对基层单位的监管力度。优化监督检查组织,通过自查、交叉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显性化等信息技术,提升监督检查覆盖面和检查效果,形成对物资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监督,防控管理风险。强化责任追究,坚持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通过对违规违纪单位与个人的责任追究,倒逼管理责任落实,促进规范管理。
(5)打造铁路物资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物资管理一体化和智能化。构建“需求即时感知、数据实时共享、业务全程管控、决策主动智能”的铁路物资智能化信息平台,包含面向企业内部用户的物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企业外部提供服务的物资商务服务平台2个核心内容。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国铁集团物资采购、供应和运用的大统筹,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实时的数据支撑物资管理工作的大监管。建设完善国铁采购平台,不断提高平台服务水平,筑牢铁路物资高质量发展基础。按计划加快系统开发,完善平台功能,将所属单位物资采购项目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积极推广电子招投标系统,推进评标基地标准化建设,满足全路招投标业务统一管理、异地评审、全流程电子化的需要。大力推进国铁通用物资采购商城建设,在规范通用物资线上采购基础上,逐步推进铁路专用产品、钢轨等大宗物资业务实现商城线上与线下采购的业务联动。
4 结束语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国铁集团作为以铁路客货运输为主业的国有独资公司,担负着“坚持高质量发展,保证运输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任务。无论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还是国铁集团企业发展,都要求铁路物资管理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作为国铁集团建设和运营的基础保障、风险防控关键、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抓手,铁路物资管理要通过大统筹、大平台、大监管,最终实现面向智慧供应链的规范、敏捷、精益、智能、绿色的铁路物资管理,达到精准供应、敏捷响应、风险可控、降本增效要求,助力铁路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