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美术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

2021-12-05郭大兴

齐鲁艺苑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涵式美育美学

郭大兴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美育与艺术的联系

美育功能自古就被中国哲学家、艺术家及社会所认可。早在春秋时期,先哲们就洞察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地位。孔子认为“乐”(即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包含道德的内容。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以及“文”与“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审美标准。[1](P42)

随着古代孔儒思想正统地位的不断确立,人们逐渐都把孔子的这种美育思想作为艺术与道德的桥梁来看待。而道家老子对于艺术的认识,则反映了他对天下万民“知丑恶”“行美善”的倡导。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养身第二》)因为社会存在美善、丑恶,所以必须倡导美和善,贬斥丑和恶。老子通过“道”的本体论,阐述了人和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美德,并针对人世的这种无为美德加以树立。老子的这一思想认识成为道家美育思想的核心,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进程。孔、老在对待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认识,体现了先秦美育思想对中国美术史的卓越贡献。鉴于儒道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审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美术的“恶以诫世,善以示后”[2](P10)的美育功能逐步被社会所公认,同时也被历代艺术家及统治者所认可,并得出了“存乎鉴戒者图画也”[3](P12)的政治论断。

因此,在对中国美术美育的探索中,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气韵说、意境说及审美客体、审美观照、审美心胸、艺术创造、艺术生命等命题,都体现了先秦两汉哲学美育思想的萌芽和发展趋向。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美术与美育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近代美育始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在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一命题。他认为:“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以美育代宗教说》)美感打破了“人我”之见,去除了利害得失。所以,美感就成为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 蔡元培还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书·美育》)他认为美育功能首先来源于“美学理论”,“陶冶感情”成为美学的重要作用。梁启超也曾对美育有过深刻认识,他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并强调“感情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4](P585)。他认为艺术对感情的培养有着显著的效果,说明艺术的美育功能非常重要,并提出美育要特别注重趣味和情感的培养,发扬“善的美的”,把“恶的丑的”“压伏淘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这种认识无疑是受到了孔儒思想的深刻影响。梁启超还强调,“用美妙的技术把他(情感)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5](P585)。可见,当时的国学大师一致认为,对于旧中国及人民思想的改造,要从美术教育开始,要从美学理论上加以培养。从艺术教育体系看,艺术美学理论就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倡导下,开展美术、美学理论教育成为社会美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几十所高等艺术院校,一些哲学、美学界的专家、学者,也都积极响应奋力投入到美育研究中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国家高校办学力量的增加,还是美术“内涵式发展”在美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各方面都是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美育大业做出了瞩目贡献。现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发起向新时代美术教育要内涵、要质量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加强高校美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挥美学理论在内涵式发展中的价值势在必行。

二、美学与美术学科

中国美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又与中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中国美术是建立在艺术实践“审美意象”基础上的学科门类,是总结、研究艺术审美的理论。艺术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专一性。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育家杜安·格里尔对艺术学学科理念进行过“DBAE”式的倡导,探索艺术学教育的四大板块教学模式,即艺术工作室、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格里尔将美学作为艺术学教育的重要板块,并强调要把美学作为艺术学的重要学科。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美术学院校各学科强调美学教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加强中国美术美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科建设和课程架构,更不能轻视美学理论的实质导向。中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形成了其相当深厚的美学理论教育基础,在艺术(美术)向经济转换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按照古今中外对艺术教育结构体系作用的论述,艺术美育要建立以艺术实践为中心,以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为两翼,以美学为内核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艺术实践是以技艺传授为主,按照学院课程设置来逐学期完成教育目标。技艺传授往往在成就上容易显现,而史论、批评、美学课程均带有浓厚的理论性和哲学色彩,教学成就不容易彰显,尤其是美学,它更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性,具有浓厚的哲学背景和内涵,故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鉴于中国美学在艺术实践中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注重对美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其在高校教学中发挥更加显著的美育作用,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美术学学科教育是围绕平衡技艺实践和美术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当代美术教育打破了古代师徒心口相传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知识教育框架下进行的技艺传承。任何舍弃艺术史教学、艺术批评教学和美学教学的做法,都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意义。[6]从格里尔四位一体的艺术学教育结构中,我们可看到美学和美术学之间的联系。在当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同样可以看到美学是各艺术院校教育学科中独立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在本科及硕、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育部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各艺术学院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必须开设相关的美学教育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如美学导论、美学原理、美学史、书画美学、设计美学、服饰美学等,都被列入各专业的教育课程。而对于艺术实践教学本身来说,它是教师审美创作经验对学生的熏陶,是教师的实践感受对学生的传导,其内容、水平显得随意、零散、不系统,其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盲目追求艺术的形式表现及经济价值,而不去寻求、深究其审美渊源、意义及内涵,这样就难以达到中国高校美育及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2—1953年),国家对旧的高校美术院系进行了调整、改造,把过去遗留下来的艺术院校全部改为公办,还通过短期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美术工作干部,并坚持基础课和创作课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一些画种进行了合并,把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和领袖像绘制作为主课内容,以适应中国当时的美术需求。到50年代中期,美术教育逐渐正规化,除雕塑系外,中国画、油画、版画也分别独立成系。文化部在《高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中强调美术创作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分专业的必要性,部分院校实行了工作室制(或画室制),艺术多样化及个性化特征在高校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文化大革命”后,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较好地遵循了美术教育的规律,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各院校按照国家教学方案原则的规定,同时对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进行灵活性的安排,使不同艺术学派和风格特点及专长得到了发挥。1985年11月,首次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中国美术的继承、创新和培养优秀人才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美术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与社会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已具规模。历经新中国70多年的努力,遍布全国各地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据统计,全国现有高等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及附设于各高校院系中的美术学科共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院校还具有硕、博研究生招收资格和培养能力。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院校有着共同的社会主义美育性质,并遵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文艺方向、方针政策,培育了一批批美术人才。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他号召“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7]。这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如既往地对高校美术美育工作的关心和期望。近年来,随着新时期中国对高校美育工作和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美术教育不断获得新生,学科建设标准和美术课程得以优化,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美育需求。

三、高校美术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当今中国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强大而成熟的高等教育及师资力量,其美育功能和作用要远远高于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和艺术市场等。党的十九大所指明的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无疑具有新的历史高度和起点。美育的内涵式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美术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除专业美术院校外,绝大多数综合类院校都加强了实用性建设,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国美术美育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促进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及革新教学模式,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等美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其规模而言的,是从全面普及美术美育向内涵质量提升的新的战略部署。而高校对美学课程的精心安排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内涵式教学质量及发展的重视。

随着中国美育近年的整体性扩展,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随着一些大学美术学学科专业的不断增设,招生院校纷纷上马,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造成大批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应工作岗位,被迫转行其他行业,与社会需求无法对应、匹配;另一方面,受高校师资引进条件限制,一些具有专业技艺才能的硕、博毕业生难以充实到高校教学岗位上去。因此,在办学规模大,招生数量增多的同时,培养质量、就业率、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和保障。同样,中国美术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科学定位、培养机制、发展策略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加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作为在历史上具有早期美育功能的中国画,在新中国美育教学方面,加强高等美术教育生态结构优化,决定了其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品质。这完全符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内涵式发展”要求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和战略部署,是美育语境下对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推进。这是党和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二)高校美术内涵式发展分析

1.两个体系

当下,我国高等美术“内涵式发展”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技艺体系,二是美学理论体系。所谓技艺体系,是将美术定位于技法与艺术的结合。美术不单单是技法的训练和创作实践,同时它还是艺术家综合能力、学问、修养、审美的统一体现。这一体系的突出性表现,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综合艺术类院校和专门美术院校为代表。得益于这些艺术院校的整体艺术水平和浓厚的理论及美学基础,师生在艺术实践、理论学养、美学修养方面用力最深刻,成绩也就卓越。与其他艺术院校的综合能力相比,其美学及史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美学理论体系,是形成高校美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高等艺术院校,始终把师生的文化素养作为重要环节进行培养和考量。在突出对本科生艺术实践感性体验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进行理性的美学思想灌输。这种教育方式是在创作好作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理性的理论总结和美学分析,并时刻关注美术作品的审美合理性和通用性:在强调笔墨和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驾驭能力的同时,决不忽视美学理论的培养。

2.三个层次

高等美术教育三个层次的基本定位和要求是,本科阶段强调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架构方式,并对美术实践有充分的体验;硕士阶段注重以学科意识、课题意识、作业意识为主导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并以原创性、思辨深度、学科高度确立最高学术范式。

3.两个模式

所谓两个模式,即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条件的高校已经率先从本科培养过程中就开办理论批评专业,提前为硕士、博士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自2005年开始我国试点设置专业学位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开创了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专业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自2016年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取代了在职艺术硕士,成为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由原来的“单证”变为“双证”,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形成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学协调统筹发展的局面,研究生教学实现学术性与应用型培养并重。

4.美学理论课程突出

在当今高校美术教学中,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美育教育对美学课程的依赖和重视。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博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都把各学科艺术美学作为重要培养课程选项,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实际培养效果。通过艺术美学进行对艺术实践、原理、作用及美学的理解、辨析、研究,从而达到陶冶情性,促进审美心胸、审美观念及审美趣味的理解和生成。高校艺术美学在当今美育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自然天性,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也是人对美的追求。高校通过美学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一方面提高对当今社会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向美崇善的思想和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高校美育的目的和要求。

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教育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重要需求和方向,是从规模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变的综合发展目标。美学作为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课程,同样是我国美术教育的核心之核心。高等美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美育的重要部分,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将内涵式发展作为新的理念、目标和任务。

猜你喜欢

内涵式美育美学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论公民美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