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2021-12-05

书法赏评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论黄庭坚书法作品

常 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界对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逐渐兴起,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书法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扩展了宋代书法的研究空间。这些研究无论是对于推进黄庭坚个人的研究还是对于推动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遂笔者于前人基础之上,对上世纪以来至今关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分为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年、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三个时期进行整理总结,以求诸大方之家。

本文所讲的“书法”研究,不单单指黄庭坚的书艺的研究,而是包含其书论及其书学思想的研究。自宋开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这些阶段对于黄庭坚的研究可以说一直存在,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停留于对黄庭坚的书法创作背景、书法作品、书论内容、章法款识、师承源流等经验性的记录之上,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但其记载杂乱,多为只言片语,缺乏逻辑性与完整性,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得上是学术研究。改革开放之后,书法艺术日益受到重视,对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一、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年

这时期关于黄庭坚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书法作品的介绍与赏析之上。如刘诗《黄庭坚在四川创作的三件书法作品简析》[1]便是对黄庭坚在四川六年间的《书刘禹踢<竹枝词>九首》《琴师元公<此君轩>诗》与《黄州寒食卷跋》三件书法作品从书写内容的文学性、书法风格的艺术性等多方面进行了赏析,为这段时期黄庭坚书法作品介绍的优秀之作。

此外,黄庭坚传世作品之多,主要有刻帖和墨迹两大类,但这些传世作品往往是真假掺杂,瑕瑜难辨,因而至今未有对其作品数量的具体统计。随着对黄庭坚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黄庭坚书法作品的考证逐渐开始了。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2]可谓开黄庭坚书法考证之先河,傅申《海外书迹研究》[3]、陈乔《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4]、韩国金炳基《黄山谷书<幽兰赋>真伪考》[5]都对黄庭坚传世书法作品进行了真伪考证。

八十年代初,崔尔平便开始对历代各类书论进行点校评注,这其中便包含一部分黄庭坚的,可以将此看为是对黄庭坚书论研究的开始。关于黄庭坚的书学观点主要散见于各类题跋当中,因而学者多以《山谷题跋》作为其书论的研究重点。凌左义《山谷“韵胜”刍论》[6]《黄庭坚“韵”说初探》[7]、沈炜元《黄山谷行书之“韵”》[8]、孙学堂《绝俗尚韵 瘦硬通神——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9]、陈爱民《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韵胜”说》[10]都围绕黄庭坚书论最核心的内容——“韵”作出了阐释。此外,欧阳忠伟《苏黄书法理论漫谈》[11]、金炳基《黄山谷书论研究》[12]、尹旭《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述要》[13]、梁德淳《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阐释》[14]对黄庭坚书论各方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释。水赉佑《黄庭坚书法史料集》[15]更是最大限度地为研究黄庭坚书法提供了便利。

伴随着黄庭坚书论研究的兴起,其生平事迹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刘雨《黄庭坚》[16]、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17]、曹宝麟《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18]这些研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黄庭坚书法研究的视野。

这一时期关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为后期学者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囿于时代的局限以及各方面材料的缺失等客观因素,这时期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无论是从其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

进入21 世纪,刘正成,水赉佑《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19]成为这一时期初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参考材料。

这一时期学者们很少再去对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进行介绍与赏析,而对于其书法作品的考证却仍在进行。黄君《黄庭坚<此君轩>及其书作考——从二玄社<黄庭坚>所载赝品说起》[20]、水赉佑《黄庭坚伪迹考叙》[21]、陈志平《黄庭坚二帖考》[22]《黄庭坚寄岳云帖考辨》[23]分别对黄庭坚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编年及真伪的考辩。

“韵”作为黄庭坚书论的核心,这时期对其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张传旭《黄庭坚论“韵”》[24]、邹建利《韵——黄庭坚书论的核心思想》[25]为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而更多的学者不再只满足于“韵”的研究,而是将视野扩大,逐步转移至对黄庭坚整体书学审美观念的研究之上。张炬《黄庭坚书学批评研究》[26]、高福东《黄庭坚书学思想研究》[27]通过分析黄庭坚书论,深刻剖析了其审美理想。

这时期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为黄庭坚的书法溯源。张传旭《黄庭坚书风的嬗变与周越之关系》[28]以对于“抖擞”的误读为切口,阐释了“黄庭坚学周越所染上的‘抖擞’毛病并非笔法的战掣与颤抖,而是一种俗气”。[29]王中焰《“山谷笔法”研究》[30]则另辟蹊径,从笔法谈起,认为“山谷笔法”的形成有三大渊源——“于周越师承‘得形’;于颜鲁公取法‘得气’;于柳公权和《瘗鹤铭》处取法得‘势’”。[31]陈志平《黄庭坚书风的形成与演变》[32]则整体上将黄庭坚书风形成分为“少年——元祐末”“元祐末——元符二年”“元符末——去世”三个大的阶段来进行分析。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部分高校陆续开始创办书法专业,招收专业书法硕士、博士研究生,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对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特别是陈志平先生的《黄庭坚书学研究》[33]既是第一篇有关于黄庭坚书法的专业博士论文,更可认定为有关黄庭坚书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陈志平先生关于黄庭坚书论研究“重点是梳理黄庭坚与‘文字禅’的关系,同时详细论述了黄庭坚书论中‘韵’‘俗’‘意’三个概念的禅学意蕴和文化内涵”。[34];关于书法创作研究“黄庭坚把握笔墨的特殊方式及其书风的形成与演变展开论述,同时对黄庭坚‘字中有笔’的创作方式和他的诗、书一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35]关于书事和作品考证“与前面两部分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些交代和补充,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并就一些具体问题作详考细绎”。[36]这三部分来对黄庭坚的书法进行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不仅是对上时期研究的归纳总结,更是对黄庭坚书法作出了宽度和深度上地补充,为之后的有关黄庭坚的书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相较于上个时期而言,学者们研究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对黄庭坚的书法的研究开始从多个层面进行,扩展了黄庭坚书法研究的方法。如由兴波《诗法与书法 ——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37]、张毅《苏、黄的书法与诗法》[38]将黄庭坚诗法——“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点铁城金”与黄庭坚书法创作观念进行对比分析。而盛杰《尚意思潮下黄庭坚、米芾书学观念之比较》[39]、张学鹏《苏轼黄庭坚书学思想比较研究》[40]则是将黄庭坚书学思想与其同时期的著名书家开始进行比较研究,对于黄庭坚书学思想的独特性研究有重大启示意义。同时诸多专业硕博研究文章出现为黄庭坚书法的研究增辉添彩,黄庭坚书法研究逐步兴盛起来。

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黄庭坚书法研究经历了上个时期的繁荣发展已经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发展,这时期学者们基本沿着上时期的研究路线继续对黄庭坚书法的研究进行更加细致地探究。例如:中田勇次郎,梁少膺《黄庭坚的书法与书论》[41]、王慧珺《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书论中的“韵”》[42]依旧延续着对于黄庭坚书论及“韵”的研究;甘中流《略论王羲之之于黄庭坚书法》[43]继续为黄庭坚书法溯源。

对黄庭坚书法作品考证发展依旧是欣欣向荣。赖起凤《江西泰和快阁黄庭坚书法刻石考》[44]将目光转向了对于黄庭坚书法刻石的考证之上。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学者们对于某一作品会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开始相互商榷,而非只听信于一家之言。宋廷位《<砥柱铭>用字规范研究》[45]从《砥柱铭》内容本身;“宋四家”用字情况;北宋政治及文化背景;文化史角度;黄庭坚的书论、诗论;异体字、俗体字角度六个方面表明《砥柱铭》当为域外汉学家或者书法高手临摹。而傅申《黄庭坚<砥柱铭>墨迹卷的确认——附论书法鉴定问题》[46]则与其持完全相反之观点,认为《砥柱铭》当为真迹,对作品存疑部分提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不同阶段,书法也是一样,从年轻到壮年、到老年都有不同,这是很自然的。”[47]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一批以书学为契机去探寻黄庭坚美学思想的内核优秀的文章:吕金光,于洁《论黄庭坚禅宗心性论及其书学思想》[48]、孟宪伟《禅宗与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49]、魏倩《佛禅思想与书家心性》[50]、杨光《字中有“意”、胸中有“禅”》[51]都传达了禅宗美学思想对黄庭坚艺术的影响。郝永飞《黄庭坚书学中的崇古思想研究》[52]则对黄庭坚的“崇古思想”进行剖析,分述“崇古思想”在黄庭坚诗论及画论中的呈现。

较上时期最大之不同,那便是随着学界对黄庭坚书法研究的深入,很多人开始了对于黄庭坚书法的学习,以此也衍生出了一部分对于黄庭坚书法作品技法解析的文章:郝惠谋《黄庭坚草书“起倒”笔法探析》[53]、赵国柱《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技法解析》[54]、于海波《黄庭坚草书研究——浅谈<诸上座帖>的特点及笔法》[55]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去理解黄庭坚书法技法,提升自身书写能力。

关于黄庭坚书法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共经历了四十年左右,这其间的成果可谓日新月异,整个学界更是收获巨大,相信伴随着研究材料不断丰富、新研究视角和新理论的出现,有关黄庭坚书法研究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书论黄庭坚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白饭、皛饭与毳饭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鲁建作品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虞世南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