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艺术研究

2021-12-05王福云

艺术品鉴 2021年17期
关键词:琴弓琴弦观者

王福云

小提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弦乐器,共由四根琴弦组成。在演奏时,一般由演奏者一手持弓,一手固定琴身并适当拨动琴弦,使弓与弦在摩擦的过程中发出动听的旋律。小提琴在世界各国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已成为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不可或缺的乐器,被誉为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通常情况下,演奏人员需以一侧下巴支撑琴身,故舞台演奏小提琴是对演奏者技法和耐力的双重考验。

一、小提琴演奏技巧简析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在下列数个方面注重对技巧的掌控。

(一)握弓和运弓的技巧综述

(1)握弓:①如上文所述,持弓手为右手。演奏人员需要将大拇指的指尖处紧紧与螺旋套(即弓根)贴合;②右手其他手指无硬性要求,只需保证能够稳稳地执掌弓杆,并使手背处自然地呈现出弧形态即可;③手指前端可适当弯曲,目的在于使弓杆被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处包裹;在此种状态下,拇指与中指应该呈现出恰好相对的状态;④小指的指尖可轻松地放在弓杆上,在演奏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向前后移动(一般情况下,上弓状态时,小指向前端移动,下弓状态时,小指应向后移动)[1]。按照上述握弓技巧,演奏者呈现给观者的感觉是:右手十分优雅且自信地握住琴弓,否则会令人产生笨拙、不协调之感。

(2)运弓,即右手控制琴弓摩擦琴弦的过程。不同的运弓速度、透过琴弓施加于琴弦之上的压力,接触点位的选择,三种因素叠加之下,决定小提琴演奏千变万化的声音。此间的技巧在于:①分弓:如果一弓只演奏单一的音,则需要保证该音的清晰、完整;②连弓:连续演绎多个音,需建立在演奏者对乐曲以及小提琴发音方式的娴熟程度上;③顿弓:保证每个音清晰的同时,还需使观者能够听出音与音之间有“断开感”;④跳弓:使弓毛与琴弦之间拉开距离[2]。上述四项运弓技巧为演奏小提琴最基本的技法,演奏者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方可掌握。

(二)小提琴音准的把控

音准既适用于歌手在演唱时所发出的音高,也适用于乐器演奏时的音高。通常而言,能够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合,即为音准。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器如果长时间处于演奏状态,或是乐器周边的环境温度逐渐上升,均会导致琴弦更加松弛。在此种状态下,弦乐器的音色必然失准,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演奏效果。一般而言,如果演奏过程有钢琴伴奏,则应以平均律为准则;如果无钢琴伴奏,则需使小提琴偏离平均律,趋近纯律或五度相生律,方可满足音准的要求。

(三)揉弦及把位的技巧分析

(1)揉弦:演奏弦乐器时,如果在乐曲行进至适当的时刻,对琴弦进行揉动,会极大地提升生动性。决定揉弦技法是否高明的核心因素在于如何控制手部速度、力度,进而使揉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练习时,演奏者肘部的带动式揉弦以及手腕处的一般式揉弦均不可或缺。具体而言:①基于手腕进行前后揉动时,主要发力点在于手腕,带动手指的关节进行揉弦。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手指与琴弦的接触位置不可在手腕的作用下发生移位,否则,不仅无法获得揉弦带来的效果提升,还会使整体损害整体音色。②练习手腕揉弦时,应当循序渐进,可先从3 指开始,逐渐减少手指数量。③手臂揉弦的难度更大,需在掌控手腕揉弦的基础上加以练习。此种方式的舞台表现价值在于:提升乐曲动听程度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舞台表现力,带动观者的情绪。

(2)把位:左手手指的位置并非永久不动,要求演奏者根据乐曲的进展进行更换。目前,效果较好的把位方式为空弦换把、同指换把等,需避免滑音的产生。

二、提高小提琴舞台艺术表演质量的有效方式简析

(一)小提琴舞台演奏性质分析

1.小提琴的本质属性探讨

现代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主要构件为琴头、琴身、琴颈、琴轴、琴弦、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其中,琴弦共设有4 根,按照从高音到低音排列分别是E 弦、A 弦、D 弦、G 弦[3]。小提琴的琴身即为共鸣箱,总长约为35.5cm,主要由设计成特定弧度的面板、背板、侧板粘合而成。一般而言,面板的制作材质为质地较为柔软的云杉;背板及侧板为质地较硬的枫木;琴头及琴颈等均为枫木,指板为乌木。现代小提琴可分为电子小提琴和木琴两种,常规意义普遍指代木琴。最为普及的演奏方式在于:①演奏者完成对琴头下方的弦轴的调整后,左手手掌支撑指板下方,手指放于纸板上方;②将琴身尾端的腮托对准下巴,依靠头部与左手臂的力量共同支撑琴身;③右手持有琴弓,控制其与微调器及琴桥(琴马)下方处的琴弦进行摩擦,从而产生声音。在舞台表演中,除了小提琴演奏出的乐曲外,演奏者右手拉动琴弓、左手手指的变化均为演奏的一部分。比如演奏者在乐曲进展至高潮状态时,右手拉动的频率显著增高,左手手指几乎完全进入“跳动状态”,配合节奏紧凑的乐曲,必然能够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2.小提琴舞台艺术呈现的特殊性分析

小提琴舞台艺术呈现的特殊性在于,小提琴本身仅仅是一种乐器,不具备任何情感。但需要演奏者将自身的情感、心绪等“注入其中”,构建兼具表演性和形象性的独特舞台艺术。首先,如上文所述,演奏者上肢的肢体语言,如右手拉动琴弓时,“进退”的频率必须与乐曲呈现出的频率高度一致(如果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则表明演奏过程必然出现中断现象)。其次,小提琴这种乐器源自西方,而西方世界的舞台表演强调“结合音乐讲述故事”,由此诞生的舞台剧、歌剧等艺术形式,其令人赞叹之处在于,演唱人员唱出的歌词,很可能受语言限制而无法听懂,但透过乐器传递出的旋律,观者也会感受出大致的含义。因此,小提琴舞台艺术实质上可纳入情感艺术演绎范畴,除了听觉享受之外,观者还可通过对演奏者上肢传递出的“语言”进行对照,真正融入舞台[4]。

(二)影响小提琴舞台表演效果的多元因素分析

1.演奏者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根据前文介绍的小提琴演奏姿势,左右手臂的大臂处均长时间处于伸直状态,小臂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加之腮托顶于下巴处,如果一首乐曲的持续时长达到数十分钟甚至数个小时,则对演奏者的耐力必然造成极大的考验。此外,在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演奏者后背肌肉虽然处于视觉盲区,但该处的运动量比之前端有过之而无不及,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肌肉出现疲劳甚至拉伤,均会导致演奏水准下降。

2.其他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

第一,演奏者对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掌控程度。所有乐器均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天赋,但能否“变现”取决于演奏者是否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刻苦训练。

第二,演奏者对舞台整体的控制力。在舞台演奏过程中,特别是独奏时,演奏者需要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将自己视为舞台的绝对掌控者,即乐曲旋律、肢体动作带给观众的强烈震撼,均出自于自身。

第三,乐曲是否具有系统性的“带动能力”。在一些多种乐器混合演奏的曲目中,基于小提琴的音质,需要在乐曲进展至特定的时刻,以令人沉醉的旋律出现,不仅能够令观者感受到整体性,更能分析出小提琴的作用。比如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中,知名音乐人鲍比达以现代流行音乐旋律为唐诗《游子吟》配乐时,将钢琴、古筝、长笛、小提琴容纳其中。在第二乐章结束之后,向第三乐章转进的过程中,出现一段长达20 秒的纯音乐时间,鲍比达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运用古筝的清脆声音,使乐曲整体产生灵动、轻快之感,彰显出母亲在孩子成长时的温馨、欢快;其次,紧随古筝之后,长笛传递出完全相同的旋律,但由于音色的变化,听者会感到孩子从幼年期成长至青少年,具备无限活力;再次,小提琴紧随其后出场,依然是相同的旋律,但增加了一丝厚重之感,乐曲的高度已经上升;最后,钢琴加入,带动其他乐器,对作品进行升华。由此可见,乐曲本身是否具备带动性,也会成为小提琴是否能够融入舞台环境,提高演奏质量的因素。

3.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舞台整体的设计效果对于小提琴演奏者造成的影响。舞台的布局确实会影响演奏者的感觉。故演出开始之前,演奏者应该与现场导演充分沟通,确保演奏效果。

第二,台下观众对于小提琴的演绎效果以及乐曲整体产生何种回馈信息。乐曲本身携带情感信息,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容纳对演奏者的解读。因此,台下观众在聆听过程中给出的反馈是否达到演奏者的心理预期,很可能影响后续的演奏水准。

(三)解决影响小提琴舞台演奏效果的有效方式

无论观众给出何种反馈,演奏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对舞台演奏的掌控能力。具体方法为:

第一,注重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是决定一切的先决条件,如果演奏能力不过硬,其他条件均无从提起。第二,注重对乐曲整体意境的深度赏析。前文提到,演奏的乐曲实质上是创作者及演绎者情感的载体。一首乐曲能否打动观者,首先取决于演奏者自己是否真正注入了情感,对乐曲的整体意境是否能够做到深度赏析。第三,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舞台演奏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比如一些素质较低的观众很可能打闪光灯、突然大喊大叫等,作为小提琴演奏者,在任何情况下,均需心如止水,保证动作不乱、节奏正常。

三、结语

小提琴演奏需要一定的天赋,即双手的协调配合,能够迅速明确高深演奏技巧的原理,进而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但日常练习与舞台演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演奏者眼前呈现出何种画面,一旦出现失误如何迅速调整,乐曲旋律呈现出的情感是否会引动心绪变化,均是舞台带来的考验。因此,演奏者必须不断克服困难,向观众呈现出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琴弓琴弦观者
词义推断题
词义推断题
端午节观龙舟赛
十九世纪低音提琴琴弓
琴弓“父子兵”占领世界八成琴弓市场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