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吊比干文碑》探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发展

2021-12-05郭鑫

艺术品鉴 2021年17期
关键词:平城魏碑碑刻

郭鑫

《吊比干文碑》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发展起来的碑刻,且平城时期,未实行“汉化改制”,魏碑楷书发展主要受十六国书风影响,定与建都洛阳之后的魏碑楷书有异。《吊比干文碑》处南北朝民族融合时期,其书刻艺术也存融合之气,本文将对此发展情况作出详细分析,对平城时期楷书发展潮流进行阐述。

一、《吊比干文碑》书刻原由

关于《吊比干文碑》的书刻原由,可从记录北魏历史的《魏书》和碑文来了解。首先,《魏书》卷七中记录“(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文献中的“幸邺”一词可明确孝文帝正好驾车到“邺”(今河南安阳市),即迁都洛阳的路上,经过比干之墓,因其忠良已逝去而吊文,且树碑刊刻。

碑文也对刻碑之由有所记录,如下:维皇帝迁中之元载,岁御次乎阉茂。望舒会于星纪,十有四日,日维甲申。予扬和淇右,蹀驷鄘西。指嵩原而揺步,顺京途以启征。路历商区,輨届卫壤。泛目睇川,纵览观陆。遂旁睨古迹,游瞰曩风。睹殷比干之墓,怅然悼怀焉。乃命驭驻轮,策骥躬瞩。荆棘荒朽,工为绵蔑。而遗猷明密,事若对德。慨狂后之猖秽,伤贞臣之婞节。聊兴其韵,贻吊云尔。由上述碑文记录可知《吊比干文碑》的具体成因,也间接说明魏书中的历史记录和碑文相符。《魏书》由北齐魏收所著,因北齐晚于北魏,则是《魏书》著述遵循已刻碑文所录。此碑虽不及《晖福寺碑》《皇帝东巡之碑》等多被提及,但其代表性极为突出,其为平城时期魏碑书法中的瘦硬风格代表,且字体也存隶意,是由隶入楷的过渡书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多次提及《吊比干文碑》为瘦硬之代表,如下:

《孝文吊比干文》是崔浩书,亦以筋骨瘦硬为长;《吊比干文》,瘦硬峻峭,其发源绝远,自《尊楗》《褒斜》来,上与中郎分疆而治,必为崔浩书,则卫派也;薛稷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碑》;《吊比干文》为瘦硬峻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吊比干文碑》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

由康有为书籍著录可知,《吊比干文碑》作为瘦硬风格代表的地位。“瘦硬峻拔之宗”中的“宗”字可显示其领衔作用。也点明此碑瘦硬书风和北魏初年代表书家崔浩相关,间接展现北魏初期的书法取瘦硬之态。且此碑为后世书家取法,如引文中提及唐代薛稷取法《吊比干文碑》的瘦硬之态于作品中。引文中“汀州”,即伊秉绶八分书仿瘦劲之风的《吊比干文碑》,均说明此碑代表瘦硬之风。综上所述,《吊比干文碑》在北魏平城时期地位很高,风格突出,以瘦硬独称于此时期,这也是其被后代学者著作频繁提及的原因。

二、平城时期代表风格魏碑楷书对比分析

本章主要针对北魏平城时期的代表性碑刻作对比分析,以总结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发展情况。此时期五体均有发展,而本章主要针对楷书进行分析,楷书多用于碑刻与造像,最异之处在于迁都前受十六国书法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书风。十六国时期,隶书与楷书的发展均存融合之风,隶书掺楷法,楷书存隶意,会对北魏楷书产生了影响。该时期楷书的具体异同对比,将选取代表性魏碑楷书作比,主要从碑刻、造像二者作对比。碑刻代表除《吊比干文碑》外,还有《晖福寺碑》《皇帝东巡之碑》,三者同为方正平稳之风。而《吊比干文碑》线条瘦硬,方笔为主,《晖福寺碑》线条圆厚,取圆笔,《皇帝东巡之碑》结字左右开张,体势宽博厚重。造像选取《邑师法宗造像记》《崔承忠造像记》和《比丘尼惠定造像记》,三者风格雄强,线条厚重,结体方整宽博。前二者以方为主,后者取圆,结体横向取势,甚有隶意。综上所述,平城时期魏碑楷书风格多样,主要有平稳型、倾斜型和雄强型。且部分魏碑未完全演变为楷书,而保留隶书扁平结体和波挑用笔,融合隶意。且十六国时期的楷书掺杂隶法,刘涛先生《书法史》中说“北方的十六国时期正当南方的东晋,当时北方的楷书普遍带有隶意”。由此可知,楷书融入隶法在十六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即可见平城时期楷书受前代书风影响之大。本文所析《吊比干文碑》也存隶意,且独具瘦硬风格,因此以此碑见平城时期的魏碑

楷书发展情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也对其有隶意作出说明: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碑》《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根据康有为论述,可知其认定《吊比干文碑》书体为隶书,但说由隶入楷更为准确,其保留隶书的平稳势态,却将隶书平出的钩画转变为向左上方的钩画,便是楷书的显现。

三、以《吊比干文碑》示平城时期魏碑楷书潮流

孝文帝未迁都洛阳前,主要受十六国书法影响,五体均有发展,整体书风以追古为主,不似洛阳时期,以楷书发展为主基调。

《吊比干文碑》作为平城时期瘦硬书风的代表,可以展现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影响,即魏碑书法融入隶意,增加秀美之风的书体。且各碑刻风格均有特色,但均略存隶意,保留隶书横向开张之势,存波挑,而形成由隶入楷的独特书风。由此也可明确,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魏碑发展的异处。平城时期更遵循古法,追求方整浑厚之风,且隶意更足,因北魏初期近于十六国,且十六国楷书也存隶意,因而北魏楷书也如此。北魏平城时期以《邑师法宗造像记》为例,其横画左右开张,结体取扁,笔画厚重,且捺画收笔波挑明显,隶书笔意浓厚。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也提及南北朝碑刻存在隶意,“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由此可知,南北朝碑刻对汉代书法的承袭,也间接表明后代受前代影响的普遍性,因此,北魏平城时期楷书会受十六国时期楷书融合隶意的影响。虽文献记载晚清书家更注重取法洛阳时期的“魏体”。但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在未“汉化”前,更具古法,也值得取法,康有为一直提倡魏碑书法,但并未刻意区分取法某一时期,代表客观的取向。其对北魏书法评价为“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由此更可明确康有为对北魏碑刻书法的推崇态度,且提出魏碑的风格变化空间大,融合性强的特征。综上所述,北魏前后两期的魏碑书法发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带有隶意的楷书和“斜划紧结”书体的出现,均为此时期最为突出的书法取向,为此时代书法发展的标志。

四、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魏碑楷书对比分析

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是北魏书法发展的两个重要代表阶段,分别是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和迁都之后的发展。平城时期书法近十六国时期,因此其书法受前代影响颇深,主要以发展篆隶书为主。多用篆书题碑额,隶书书刻墓志、碑刻等,且承袭十六国时期隶书,风格多样。洛阳时期楷书发展占据主导,此时多用楷书题写碑额。且在孝文帝提倡汉化改制的影响下,书法发展融合南朝书风,隶意逐渐消退,楷化倾向明显。因此洛阳时期的楷书发展风格相比平城时期楷书更为丰富多样。平城时期楷书主要以追古为基调,追溯十六国时期书法艺术,保留隶意,保持宽博结体和左右开张的势态,甚至留有雁尾,非完全楷化。楷书融入隶意,整体更具古法。洛阳时期楷书主要以求新为基调,融合南朝书法艺术,作出创新,减少隶意,明显转向楷书化,除去隶书雁尾波挑,改变隶书的横向平直延伸势态,整体增加斜势动态,即“斜划紧结”。将隶书平出的钩画朝左上方写出,顺势而出的捺画明晰捺角处理,即显示楷书特征。平城时期和洛阳时期分别代表了北魏书法发展的追古和求新阶段,二者共同构成北魏独特书风的发展,异于其他时代书法发展的标帜,了解两时期书法发展即可认识北魏书法的整体状况。因此对北魏书法研究,两时期均不可缺少。康有为也极力提倡北魏两个代表时期的书法,认定其为清代碑刻学发展的重要引导,对清代金石碑刻的发展作出奠基。

五、结语

通过撰写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分析《吊比干文碑》的内容、书体和地位,并将其所处时期的相关楷书碑刻、墓志和造像作对比,以分析出此碑所处的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发展的大体趋向。且通过横向对比,深入了解《吊比干文碑》前期的平城时期魏碑楷书发展状况,了解后代书法对前代书法的承袭关系,并对平城时期和洛阳时期的魏碑楷书特征变化作比较,最终区分两个时期魏碑楷书的演变状况,见证魏碑楷书逐渐摆脱隶意,走向纯粹楷书化的过程。

注释

1 转引自耿玉儒.《魏孝文帝吊殷比干墓文》译文[A].见:耿玉儒.林姓宗祖比干[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3。

2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02-832。

3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83。

4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C]//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755-796。

5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18。

猜你喜欢

平城魏碑碑刻
陕西清代神庙戏曲碑刻的保护与传播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打铁老太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