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技推广工作成效及“十四五”发展设想
2021-12-05马维成路宏中
马维成,路宏中
(甘肃省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更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农技推广取得的发展成效,深刻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挑战,对于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农技推广工作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 “十三五”发展成效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品种结构、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支撑,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为方向,全面推广普及高产优质粮食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酒泉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辐射带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78万hm2,较2015年增加2.52万hm2,增幅达到59.2%;总产达到53.5万t,较2015年增加17.9万t,增产50.3%。
1.2 戈壁生态农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模式试验研究,制定出了不同材料、不同跨度、不同脊高的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标准10个,研究出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黄沙等综合利用有机基质栽培配方9个,总结形成了6大类戈壁农业技术体系。辐射带动全市戈壁生态农业达到0.64万hm2,年产有机基质95万m3,年育苗能力9 000万株,冷藏保鲜库13万m3,申报“三品一标”产品87个,年提供果蔬产品400多万t。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戈壁生态农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1.3 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明显加强
围绕大田玉米、瓜菜、葡萄等作物,在肃州区、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建立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8个,示范防治面积0.53万hm2,辐射带动防治面积12万hm2。通过集成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使玉米示范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5%,蔬菜示范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辐射带动示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
1.4 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酒泉市先后开展了以水库、渠系配套建设、管道输水、微喷灌等工程节水,探索并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51.48万hm2,节水约12.5亿m3,增效10亿元,实现了节水、节肥、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1.5 耕地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9.25万hm2,取土化验2 186个,开展田间试验154项(次),发布主栽作物肥料配方50个。通过集成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培肥、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由70%提高到95%,肥料利用率由35%提高到40%,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1.6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扶持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13家,建设回收站152个,尾菜综合利用示范区8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20个。累计完成废旧农膜回收6.16万t,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了81%,较2015年上升5%;完成资源化利用尾菜149万t,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了46%,较2015年上升11%。
1.7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酒泉市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69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8个、乡级60个;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484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96人,占农技推广人员总数的61.2%;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5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4%。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加快转变,培育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组建科技创新攻关团队6个和科技示范推广团队14个,服务方式更加贴近农民,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
1.8 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实施
通过苹果蠹蛾综合防控、病虫害绿色防控融合示范、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粮棉高产创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尾菜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工作条件,提升了装备水平,促进了农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发展。经测算:全市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标准化栽培技术普及率达到94%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2 农技推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农业科技发展既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2.1 发展机遇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以及甘肃省相继出台了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技推广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技推广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2.2 面临挑战
当前酒泉市农业科技推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部分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服务难到位;二是项目支撑能力弱,推广经费少,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难增强;三是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业监测设备老化,手段落后,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形势;四是技术服务环节单一,没能形成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五是农民综合素质仍然偏低,一些新技术难以推广普及。
3 “十四五”农技推广发展设想
3.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戈壁生态农业、丝路寒旱农业、品质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酒泉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3.2 发展思路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酒泉市农技推广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支撑,着力加大关键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力度,推广普及熟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学、研、推”深度融合,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3.3 目标任务
3.3.1 新品种推广 引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20个,其中:小麦新品种4个,玉米新品种10个,马铃薯新品种3个,小杂粮新品种3个。全市年引进示范推广经济作物新品种50个,其中:蔬菜新品种20个,棉花新品种3个,瓜类新品种8个,中药材新品种5个,其他经济作物新品种14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3.3.2 新技术推广 开展新技术试验研究50项(次);推广应用新技术18个,其中:粮食生产新技术3个,蔬菜生产新技术5个,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2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3个,肥水新技术3个,耕地质量提升技术2个。全市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9%以上。
3.3.3 新材料推广 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材料新产品23件(套),其中:设施农业建造及相关材料类5个,栽培类材料2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类新产品5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材料3个,新型肥料3个,节水新材料3个,耕地质量提升新产品2个。
3.3.4 技术标准制定 制定农业绿色技术标准20项,其中:戈壁生态农业品质蔬菜栽培技术标准5个,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标准5个,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2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3个,粮食作物绿色栽培技术标准2个,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标准2个,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标准1个。
3.3.5 农田高效节水技术 推广以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为主的测墒灌溉农田高效节水技术7.67万hm2,节水2 400~3 750 m3/hm2,增收2 250~3750元/hm2,年节水2.3亿m3,年增收2亿元。
3.3.6 耕地质量提升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肥料利用率达到42%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减少10%。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 cm以上。
3.3.7 病虫害绿色防控 主要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2%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3.3.8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60%以上。
3.3.9 农业科技培训 举办各类培训班6 00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农技人员入户指导5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及政策宣传资料20万余份。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市级推广机构要牵头抓总、理清思路、确定方向,认真研究和解决农技推广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各市县(区)农技推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规划落实落地。
4.2 突出科技引领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聚焦戈壁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性技术,强化基础研究,实施技术攻关。
4.3 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农技推广支持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农技推广,形成国家支持、地方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整合现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4.4 强化宣传培训
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等先进技术的水平;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普及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为规划的实施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