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县柏林沟区域糯玉米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2021-12-05张兴俊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峪村糯玉米杂粮

张兴俊

(甘肃省甘谷县农业农村局,甘肃甘谷741200)

1 两村区域地理条件概况

柏林沟村位于新兴镇浅山区散渡河东岸,东接柏林峪村,土壤生产条件薄弱,北部为山区林草区,平均海拔1 400 km,全村共有4 个村民小组177 户,890 人,其中贫困人口82 户428 人,全村共有耕地123.33 hm2。该村有甘谷县农家秋韵杂粮厂和种植合作社一个,具备杂粮加工能力。柏林峪村位于柏林沟村以上半山腰,全村共有3 个村民小组134 户,646人,其中贫困人口44 户213 人,耕地面积为92 hm2,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平均海拔1 430 km,年平均气温11.5℃;该区域土质为黄绵土,常年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多种传统作物,柏林峪区域三面环山,与其他村庄沿山隔开,自然雨水常年冲刷形成的大水沟滩地形,周围山梁形成天然隔离,是糯玉米种植的优势条件。

2 两村产业发展前期调研

在基地建设前,县农技人员对柏林峪和柏林沟两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在与农户的交流中,了解到该区域常年种植传统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农户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以务工收入为主,经济收入来源有限,为此谋划将糯玉米基地建在柏林峪村,由柏林沟杂粮厂进行后期加工,两村进行区域联动合作发展产业;农技人员积极联系村委、驻村帮扶队和秋韵杂粮厂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经过和各方紧密交流探讨,并邀请甘肃省农科院农技专家对选种进行指导,在充分听取合作社负责人、杂粮加工厂代表和种植户的意见后,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和柏林峪的土地地形特征,县农技人员对种植优良品种的选种、区域的划定、适应性、种植效益、种植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论证,对熟悉传统种植作物管理技术,且有充裕劳动力的柏林峪村选择糯玉米种植,可增加农户收入。同时规划将柏林峪村嘴背后坝沿地统一种植糯玉米,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3 两村区域产业发展优势

3.1 柏林沟和柏林峪村相邻散渡河,交通便利

柏林沟村边有面粉加工厂一个,有良好的设备和杂粮加工技术;柏林峪村常年种植冬小麦、马铃薯、玉米、油菜、花椒、辣椒等,村内有鸡、兔养殖户。总体来看,两村发展产业基础条件薄弱,两村各自发展有限,农产品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依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发新的模式。

农技人员经过与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联系,走访县内各杂粮种植合作社和各种植大户情况,通过横向比较,纵向研讨,虚心请教当地有经验的种植户,积极联系柏林峪村委划定种植区域的农户,鉴于规划区域有部分地块上年种植的油菜籽,为了不让农户减产,基地建设分一期和二期种植,其中,一期在种植地膜玉米共8.67 hm2,其中带动贫困户30 户,贫困户种植2 hm2。二期基地建设待农户菜籽收割后再种地膜玉米6.67 hm2,田间套种花椒。

3.2 通过两村联合互补,谋求两村发展

县农技人员经过分析论证,预计该基地建成后,柏林峪村农户收入尤其是贫困户收入,在种植环节,按照202 500 株/hm2算,每株青穗1.5 元,计划收入9 750 元/hm2以上,另外秸秆作为青饲料出售又能收入7 500 元/hm2。在生产种植环节有30 户贫困户参与,达到贫困人口的70%,计划户均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7 000 元以上。全村一期收入预计70 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21 万元,占贫困户的12%;在加工环节上,秋韵杂粮加工厂公司务工的10 户贫困户每月收入2 000元,每年10 个月,柏林沟贫困农户增加的工资性收入20 万元。经过两村联合两村收入都实现了稳定增长,尤其是柏林峪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两个贫困村的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4 糯玉米基地产业发展模式

发挥农家秋韵合作社带贫致富作用,实现该区域产业扶贫发展模式,通过全力打造“农户+合作社+公司+电商”的生产销售模式。对传统单一的订单农业,实现了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和扩充。通过对接链条,农技人员全程跟进,柏林峪村委协助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由柏林沟秋韵杂粮厂负责收购、加工,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发展小微企业,盘活资源优势,实现了柏林峪和柏林沟两个贫困村的资源优势互补,柏林峪30 户贫困户种植,柏林沟10 户贫困户进行加工销售,相互协作中增加了农户收入,抓住机遇,立足于产业扶贫不放松,积极联合多方力量,筹建柏林峪糯玉米种植基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力延伸,谋求柏林峪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5 小区域发展农特产业的脱贫致富发展理念与发展前景

5.1 依靠科技引领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农技人员深入柏林峪村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联合多方社会力量,谋划乡村振兴思路和办法,并多次到田间地头指导柏林峪村农户覆膜,发放种子,指导农户及时点播,大力培养种植大户;将新的思路、新的种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同时通过在艰苦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5.2 紧抓农时做好农业生产工作

县农技人员利用农业生产和村内富足的劳动力,转化思路,利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使闲置的劳动力变成乡村振兴的战斗力。在糯玉米基地建设过程中,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为农户提供了优质地膜,县农技人员联系驻村帮扶队和柏林峪村委,积极动员规划区域内农户平整土地铺膜保墒,确保了柏林峪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5.3 柏林峪村糯玉米种植采用玉米和花椒套种科技种植模式

在糯玉米基地套种花椒12 hm2,这是对现代农业模式在干旱山区农村的发展的积极探索,是农技人员对现代农业模式考量的完善,通过不断检视、选择最优的方案,全力打造的新型套种模式,既立足当前又着眼套种花椒树谋求果椒产业的长远发展。种植花椒600 株 /hm2,3 年后每株产干果 3 kg,100 元 /kg,收入18 000 元/hm2,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保障。

5.4 践行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对秸秆进行统一收购,做到秸秆还田,保护生态环境

因该区域种植的糯玉米秸秆采光好,含糖分高,秸秆病虫害少,为了防止农户在玉米收后焚烧秸秆,造成火灾和破坏生态环境,农技人员动员各方积极联系当地种养殖合作社,签订意向协议,青穗采摘后对玉米秸秆作统一收割,用北山优质秸秆制作南山牲畜饲料,对牲畜粪土处理后还田,完成种养殖产业链条在南北山的有效延伸。

5.5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农技人员紧盯粮食生产不放松,联合村委和帮扶队,与党员群众一道,紧抓农业生产,做到不误农时,积极动员村上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工作,稳定农业粮食生产,强力保障当地粮食生产安全。

5.6 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确保糯玉米种植基地建设顺利,县农业技术人员制定了《柏林峪糯玉米种植基地工作实施方案》,专门协助帮扶队制定了《甘谷县丰稔杂粮购销专业合作社订单农业合同》,并联系县电商销售企业和自媒体进行青穗线上销售。通过订单销售,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让农业合作社对柏林峪种植糯玉米满怀信心,农户理解种植糯玉米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后,农户自发凝心聚神协同助力。

5.7 积极将糯玉米种植纳入农业保险

给农户收入提供了保险保障措施,有利于巩固农户增收,有效防止农作物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户增产增收。

5.8 发挥合作社带贫致富作用

实现柏林峪区域化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农户+合作社+公司+电商”的生产销售模式,联系村委和驻村帮扶队对接链条,协助农家秋韵合作社组织柏林峪村农户种植,由柏林沟村秋韵杂粮厂负责加工,激发了贫困村内生动力,提高自主脱贫能力,通过发展小微企业,盘活资源优势,实现两个贫困村的种植和加工优势互补,柏林峪30 户贫困户种植,柏林沟10户贫困户进行加工销售,相互协作中增加了农户收入;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

5.9 研发文化创意农产品

县农技人员通过对农特产品的深度研发,联系媒体宣传,运用了糯玉米专用包装箱,扩大种植效果,深化扶贫内容,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促进糯玉米在线上和线下的推广和销售。种植的糯玉米由柏林沟合作社统一收购,农家秋韵杂粮厂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并树立品牌农特产品,提升农特产品文化内涵。

6 小区域发展产业的意义

当前,在巩固拓展扶贫成果和乡村有效对接的关键时期,在紧抓农业生产重要时节,柏林沟区域坚守农业生产发展,打造巩固脱贫成果模式,让粮食种植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显现,为柏林峪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县农技人员动员各方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小区域优势互补,走出一条小村联合快跑的特色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峪村糯玉米杂粮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兰屿
细粮VS杂粮
浅论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
黑糯玉米果冻的加工工艺研究
杂粮小镇之歌
黑糯玉米新品种‘华耘黑糯501’的选育
山清水秀我的家
黑糯玉米色素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