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进一步推进昆山市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的思考

2021-12-05朱培淼杨晓晨王少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昆山市化肥肥料

李 杰 朱培淼 杨晓晨 王少华

(昆山市耕地质量与植物保护站,昆山 215300)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减少化肥施用量成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为此,江苏省昆山市农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仍存在突出的“短板”问题,例如,肥料品种选择不当,仍以传统化肥为主,新型肥料特别是缓控释肥的使用比例低,而缓控释肥可以根据作物所处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将养分进行缓慢释放或控制[2],有助于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但因其价格高(比传统化肥价格高出2 000元/t),应用面积很少;另外,施肥方式也普遍落后,目前昆山市的施肥方式主要为表施、撒施、冲施,在强降雨、漫灌等情况下,肥料养分易遭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3],对生态环境造成隐患。由此可见,昆山市化肥施用现状与面临形势仍十分严峻。

在此背景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成为了昆山市水稻生产中促进稻田化肥减量增效的有益尝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集新型农机、专用肥料、配套农艺于一体的新技术,是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能延长肥效、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4],是化学肥料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昆山市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以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为导向,积极探索了水稻侧深施肥的科学施肥新模式。现笔者拟对侧深施肥技术在昆山水稻化肥减量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推广建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昆山市水稻生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的农业养分管理体系和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1 推广应用情况

1.1 工作措施

为探索适合昆山市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昆山市农业部门从小区试验开始,重点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探索了水稻侧深机械施肥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这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1.1.1 研究筛选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适用肥料与应用技术模式

自2017年以来,昆山市耕地质量与植物保护站在广泛征求省内大专院所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用多种新型缓控释肥料,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田间肥效试验,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最终确立了以新型缓控释肥为主的水稻侧深施肥“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

1.1.2 发布新型肥料示范应用推荐目录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效果,2020年昆山市发布了全市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适用的新型缓控释肥推荐名录,分别为山东中化“美农控释掺混肥”(26-10-12)、江苏华昌“华昌稳定性复合肥”(26-10-15)和上海永通“马拉松水稻缓释掺混肥”(30-8-12)。

1.1.3 开展宣传培训观摩

为在昆山市全面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给全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培训和普及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同时,在全市各个区镇设立多个示范方,通过现场观摩,让大家切身感受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好处,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传统施肥方式。

1.1.4 财政助力新肥料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为了更好地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昆山市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进行了财政补贴,如实行适用机械购置补贴,对侧深施肥插秧机实行购置补贴,各级财政补贴占插秧机身价的70%左右;实行侧深施肥补贴,对应用新型肥料的示范户每吨肥料补贴1 500元,侧深施肥作业费每667 m2补贴10元。

1.2 推广应用情况

近年来,昆山市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形成了水稻侧深施缓控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化肥用量减少20%、“一基一追”肥料运筹(基肥与穗肥比例为7∶3)等技术模式,并开展了推广应用。2020年昆山市开展了面积为527 hm2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上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良好的效益。

1.2.1 经济效益

采用“缓控释肥+侧深施肥+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方式,在几乎不增加水稻施肥成本的基础上,促进了水稻生长前期分蘖形成和花前生物量积累与转运,增加了每667 m2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5]。2020年昆山市各区镇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同等水平下,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较常规施肥每667 m2减少纯氮用量4 kg、减少施肥次数2次,每667 m2增效104.7元。

1.2.2 环境效益

2020年昆山市各区镇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结果表明,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稻田中氮素利用率为43.8%,较常规施肥稻田提高5.8%。由此可见,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可有效减少肥料养分流失,这不仅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防控,还提升了发展绿色农业产生的环境效益[6]。

1.2.3 社会效益

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一方面,为农业推广部门实施化肥减量提供了替代性肥料产品,且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引领性技术与工作抓手,推动全社会参与农业生产的化肥减量工作;另一方面,减少了水稻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与施用次数,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7]。

2 存在的问题

2.1 缓控释肥的生产与推广应用缺乏政策引导

缓控释肥作为配套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肥料产品,在生产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尚缺乏明确的配套政策。目前,昆山市仅仅根据财政分配资金在开展肥料应用示范,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2 缓控释肥的价格偏高,不同品牌肥料的肥力效果不一

与普通水稻配方肥相比,缓控释肥因其生产中增加工艺环节,导致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肥料价格提高1 500~2 000元/t,即每667 m2稻田的肥料成本增加50~70元。同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不同品牌的缓控释肥,且同一个品牌的缓控释肥也有不同种类的肥料,其施用效果也不尽相同,农户在选择购买时,缺乏参考,难以选择到与作物对应且肥效持久的肥料种类。

2.3 侧深施肥作业机具配套不够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面积与侧深施肥机械的数量也密切相关,在水稻有限的播栽时间约束下,农机配套跟不上会严重影响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据调查,昆山市以往购买的部分水稻插秧机动力较小,无法再加装侧深施肥机具,需及时更新机具。

2.4 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培训与宣传不到位

宣传与培训是广大农民快速了解并掌握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途径。针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目前大部分农户仅是初步的概念性认识,未能了解与掌握相关技术要点,更不清楚如何去选择适合的肥料类型。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推广示范过程中,部分农户仍将缓控释肥按照传统的作业习惯施用。另外,在昆山市各地区现有的技术培训中,涉及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培训较少,这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政企合作,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模式

昆山市农技推广部门要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与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和农机生产企业开展适用肥料和配套农机的协作研究。同时,要结合昆山市当地农业部门主推的缓控释肥养分配方比例,通过配方审核、小区试验、大田示范、技术模式应用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宜本地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和缓控释肥推荐目录。

3.2 增加财政补贴力度,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长效补贴机制

针对缓控释肥价格偏高的问题,要借鉴测土配方肥推广应用的成功经验,将缓控释肥纳入政府补贴政策体系的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同时,探索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长效补贴机制,消除农户在选择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时因肥料价格因素而带来的干扰。

3.3 加强宣传与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认知水平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加强培训,使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充分了解技术成效,并掌握技术要点;要在各区镇设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高效应用示范区,以使广大农户通过眼见为实的切身体验,增加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信任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如利用报纸、电台、新闻、网络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好处,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氛围,共同推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4 结语与讨论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作为2020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十大领先技术,不仅融合了农艺和农机技术,还具有省工、增效的作用,故侧深施肥替代传统施肥是科学施肥的必然选择。下阶段,昆山市需在水稻侧深施肥的技术模式、补贴政策及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目前,新型缓控释肥料成为了肥料研究的热点,也被誉为21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8]。然而,我国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1)肥料成品价格昂贵,一般缓控释肥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化肥的2~8倍;(2)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缓控释肥产品标准,难以评判质量好坏;(3)推广范围有限,目前缓控释肥大多应用于花卉、草坪、苗圃等高端经济作物类,虽然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上也有所应用,但总量不多。因此,进一步研制开发新型、高效、廉价的包膜材料及简单易操作的生产工艺是当前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同时,鉴于减少环境污染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环保无疑是缓控释肥推广应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缓控释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包膜材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9]。此外,未来缓控释肥的标准也应向多元化迈进,除本身的缓控释功能外,还应同时满足杀菌、除虫、吸水、保水等要求。

猜你喜欢

昆山市化肥肥料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雅集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江苏省昆山市通联站展示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活动掠影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