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诊断学中“动与静”的思维模式探析*

2021-12-05师建平

西部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阴气动静中医学

赵 军,党 赢,师建平△

1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动与静是由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中的阴阳所衍化出的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一对范畴。在新编的《中医诊断学》教材里,加入了“动静统一”这一原则,强调机体通过正邪相搏的动态过程恢复阴阳平衡。一般情况下,病情轻、未经传变或相对单一的某一种疾病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病机病理,体现其“静”的一方面;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复杂而变化的证候,就体现其“动”的一方面。

1 “动与静”的物理学论

物理学中描述“动与静”的状态,关键是看其参照物,因为物理学中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体现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只有在宏观上发生改变我们才可感知,在宏观上未发生变化之前,仍可称之为静,但事物内部可能发生着量变,当看似静的事物内部积累的量变足以引起质变时,才称之为动。

2 “动与静”的哲学理论

早在《易经》的乾卦和坤卦中就阐述了“动与静”,书中称乾为动,坤为静,乾坤相称[1],动静相因,没有静就衬托不出动,同样没有动也反衬不出静。继而,由乾、坤二卦又衍化出“阴”“阳”,而“阴”“阳”既反映了事物内部的离合关系,又反映了事情之间相互蕴含、交错关系。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所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之为化,物极之为变,阴阳不测之为神,神用无方,谓之圣。”[2]旨在说明一种物质的运动到达了极限以后,本身难以维持其阴阳平衡的状态,就要发生变动。可见“动与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阴阳”的基本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4]指出阴阳的属性,在儒家的典籍中也有阴为静的相似观点。《周书·说命上》云:“阴,默也。居忧信默,三年不言。”[5]《观物内篇》云:“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6-7]旨在阐述起初万物运动使阳气生发,待运动达到一定限度,即物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时阴气开始加速化生,以克制过多的阳邪,最终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

西方的哲学观对“动与静”的阐述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为代表——“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旨在说明宇宙间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变动,也可能是静变,所以说两次踏入的就不是同一条河流,而是经过变化了的河流。

3 “动与静”的中医思想

中医学中认为阴阳为纲纪,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大道,也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阴表征凉润、静谧、趋下的事物;阳表征温煦、躁动、炎上的事物。阴阳是神明之所在,又是万事万物生长消亡之始因,所以在中医学的治病求本中,必然要探析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气血津液之阴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又将阴阳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每个生物体的完整的生命过程,因而,“动与静”的思维模式也渗透到中医学里。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制约的阴阳两方面。在事物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既表现出整体必然的统一性,又表现个体的相互排斥的对立性。如《管子·心术上》言:“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8]动静相生,反映在昼夜间表现为白天阳气充盛,但下午阳气渐消阴气渐盛。此为“动”的表现,经过阴阳二气的运动,傍晚“动极”则阳气有损而阴气反充,当阴气达到充盛的状态,则为入夜,故动极则静。宁静的前夜阴气充养,子夜一阳生,阴始消阳始生,所谓“静极”则阴气有损而阳气反盈,当阳气达到充盛的状态,则为昼始,故静极则动。天地万物、四季更替皆如此尔。

此外,在《素问·阴阳别论篇》言:“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9]本段阐述脉的阴阳归属,以动静在脉象上的取象,静即脉来平静缓和而不躁急,动即脉来流利顺畅而不滞涩。

4 “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动静昭阴阳,一阴以静,一阳以动,阴阳合,动静交,则天地万物生矣。万物生则宇宙中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气一息、一生一死均蕴含了动静原理,如《思问录·外篇》云:“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10]观之万物的本体及其变动,则日月无时不动,且残缺变化有数,谓之“动”;观之万物的本体及其静者,日月无时不静,且永恒不易有定,谓之“静”。就日月的现象而言,一“静”字了然;就日月的无常而言,一“动”字可见。如此而已。

静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动是万事万物的现象。本若无静则动无以运,本若无动则静无以化,动极生静,静极反动,动静相生,动静相对,如此循环,轮回往复。阴阳对立、互藏互现、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动静亦对立、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体互生,无限复返。论及动静先后之关系,老子言:“以静制动”,道家主张“一静制万动”,由此看来,概是先静而后动,就是先把握事物的本体属性,而后考虑其现象特征。因万事万物本静,立人道以寻本归天道,立人生之静以探道体之静,道法自然。

5 小结

综上所述,阴阳为纲纪,动静为理学,无不渗透到中医学的思想中。在诊病治学时,将寓静的本体与含动的现象结合起来,一动一静,互体互生。诊断疾病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患者外在的生理病理姿态(姿,为姿势,表静态;态,为形态,表动态)探究人体疾病的内在原因,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基础知识,达到解除人类病痛之目的。

猜你喜欢

阴气动静中医学
初探雨林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微·视界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动静之间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青梨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