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副伤寒病在生产上的诊断和治疗
2021-12-05热沙来提托乎提
热沙来提·托乎提
(新疆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新疆 温宿 843107)
0 引言
在犊牛的养殖过程中,副伤寒病是对其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加以防范,以避免遭受经济损失。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沙门氏菌,共有2 000多种血清型,其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较为短小,而且周身均生长有鞭毛,能够运动,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1]。沙门氏菌可以通过人工培养的方式在普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对干燥、紫外线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够在环境中生存数周甚至是数月。病原对消毒剂敏感,通常可以用常规消毒剂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牛和隐性带菌的牛,甚至曾经发病的牛的肉和乳等都可能含有传染源。本病的传播方式通常是经过消化道传播,还可以通过苍蝇和鼠类等进行间接传播本病。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排泄物进入周围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对水源和饲料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当健康牛接触到被污染的水和饲料以及其他物品时,就会被病原所感染,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任何日龄的肉牛均有易感性,犊牛的易感性是最高。本病的发生没有任何的季节性,在全年均可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而且本病多呈散发性,多是由于犊牛受到环境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环境中过于脏、乱、差而导致环境中病原侵袭而感染犊牛,甚至有可能犊牛自身携带有病原而导致内源性感染。
3 临床症状
根据牛发病的轻重缓急,可以将本病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型两种。
3.1 急性型
急性型的毒牛,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的症状[2]。最初表现为体温升高,通常在39.5℃~41℃,而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进一步升高到42℃左右,而且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食欲下降以及伴随着腹痛腹泻等症状,从病牛排出的粪便中可见有混杂的呈纤维素样的絮状片段,粪便呈灰黄色或褐色,有时可见粪便中还有血丝并散发着恶臭气味。随着病的进一步发展,病牛会出现咳嗽以及脓性鼻液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干咳。病牛的精神进一步萎靡不振,对肺区进行听诊,有水泡音,在发病的中后期病牛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弓背、以及不断流泪等症状。如果处于妊娠期的母牛在发生本病后,会表现出流产症状。
3.2 慢性型
慢性型的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胸膜肺炎,体温升高明显,通常在40℃~41℃,病牛呼吸急促,而后逐渐表现为呼吸困难,还不断出现咳嗽。病牛的心跳加速,脉搏加快,并且从鼻腔中流出黏脓性鼻液。在发病早期,病牛的食欲基本正常,而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病牛的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此时病牛出现严重的肺炎症状,体温也进一步攀升到42℃左右。还不断出现呻吟和咳嗽,在发病后期病牛常卧地不起,进行听诊时可以听到啰音或者胸膜的摩擦音。有的病牛还会在发病后期出现附关节和腕关节炎症。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对急性型发病的病牛进行剖检,可见其肝脏和脾脏上的病变表现典型,肝脏和脾脏上具有粟粒大小的坏死灶,呈灰黄色,而且干燥,出现肿大。颜色呈土黄色,但胆囊中存在着胆汁充盈。脾脏也出现明显肿大,外观呈红色或紫黑色,在脾脏被膜下,具有大量的点状或线状出血,在胃肠道,黏膜也会发生充血和出血。剖开肾脏,可见其表面有点状的出血,膀胱的黏膜也有数量不等的点状出血。
4.2 慢性型
慢性型的病牛,在胸膜和肺脏的肺叶等部位,常会有纤维素性渗出,而后转变为纤维素性的粘连。腕关节和踝关节严重的病牛,切开后可见关节腔内存在大量的脓液。将肺叶切开,可见有灰黄色的化脓灶,并且在肺脏的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呈灰黄色或灰红色,在病牛的支气管中,还可见泡沫样的渗出物,成粘溶性。心肌变性呈土黄色,处于哺乳期的犊牛,在其胃中还常会存留有未消化的凝乳。
5 诊断方法
本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病原的分离,可以采用荧光抗体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诊断,病原的分离是采集病牛的心包积液,肝脏,脾脏的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在37℃恒温培养24~48 h,可见有圆形隆起的红色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在1.5~2.5 mm。将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在视野中找到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长度为1.5~3.0 mm。菌体的两端呈钝圆形,无芽孢,有时会出现2~3个菌体相连的情况,挑取单个均落在普通肉汤上培养后,在培养基的底部出现灰白色的沉淀物,并有臭味。对于肉汤培养基的病原进行运动性检查,可见其呈现出直线或者是无规则的运动曲线。此外本病还可以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进行染色涂片镜检,据染色结果可以判定是否感染沙门氏菌。在实验室还常用PCR方法来进行本病的诊断,根据其保守序列片段设计引物进行病原的扩增,如果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表明存在沙门氏菌感染的情况,这可确诊本病。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要及时对牛舍内的污染物进行清除,尤其是粪便和尿液以及其他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确保环境清洁卫生,在清除污染物后要对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工作需要做到全面彻底[3]。
消毒时不仅要对顶棚、地面进行消毒,还要对进出牛舍的人员器械及物品等进行消毒,避免将病原带入养殖区。在消毒时要注意对消毒液进行轮换和更替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液进行消毒。在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的同时要对牛舍内的环境进行改良,包括温度和湿度,以及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功能。在冬季,做好相应的保温措施,确保牛舍内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适宜牛生长发育。在夏季要有防暑降温的条件以减少牛群出现热应激,避免牛群发病。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做到牛舍勤通风,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有牛舍过度潮湿,还可以通过通风减少牛舍内不良气体的蓄积,将有害气体排出牛舍。
在犊牛的养殖过程中,不仅需要为犊牛提供充足的光照,还需要为犊牛提供一定的运动场地,以确保犊牛具有适宜的运动量,这样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免疫力。还需要对母牛进行精细喂养,给其提供精饲料,促进其乳汁的分泌和排除,以确保犊牛能够吸食到足量的乳汁,但在吸食之前要对母牛的乳头和乳房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在犊牛采食完毕后,要将母牛乳房中的残余乳汁排除,以避免滋生病原。如果对犊牛采用奶粉喂养,要注意奶粉的保质期和质量,避免给犊牛食用过期变质奶粉。
6.2 治疗措施
针对发病牛的治疗常是通过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同时针对性的治疗具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和磺胺嘧啶等,针对病牛出现心衰、腹泻等情况,要进行补液、强心以及纠正酸中毒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