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白细胞干扰素对乳猪疫病防治效果分析
2021-12-05裴世强
裴世强
(四川省三台县永明畜牧兽医站,四川 三台 621102)
0 引言
乳猪是指2~10日龄的新生仔猪,对于乳猪来说,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感染后可能无法产生有效的抗体,造成乳猪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降低,抗病性变差,极其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疾病。为了有效预防疾病发生,大量研究证实使用猪白细胞干扰素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干扰素(Interferon,IFN)为水溶性蛋白质,也是抗病毒激素,能增强患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病毒复制进行阻止,同时还能对细胞增殖进行抑制,活化自然细胞去杀伤病毒感染细胞。采用肌肉注射后,血清干扰素一般在2 h内形成高峰,能显著发挥治疗作用。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猪白细胞干扰素对乳猪疫病防治效果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研究将乳猪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随机选取辖区内新生的200头乳猪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头进行研究,试验组3~10日龄,平均4.67±1.22 d,体重4.12±0.89 kg,对照组3~10日龄,平均4.58±1.21 d,体重4.09±0.91 kg。
1.2 方法
试验组100头乳猪使用猪白细胞干扰素水针剂(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 mL/头,肌肉注射,连续使用7 d;对照组100头按照常规方式进行饲养。
两组仔猪观察时间均为20 d。
1.3 观察指标
两组仔猪疫病发生率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疫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生猪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常见疫病防治带来不良影响,生产上虽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但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流行性感冒、温和型猪瘟等病毒病,仔猪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等细菌病的发病率还是呈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往往出现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发病后机体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疾病和寄生虫病,造成疾病缠绵难退、久治不愈的情况;同时由于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存在较多血清型,单独采用疫苗防治,无法取得满意的免疫效果,尤其对于细菌性传染病来说,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在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多数抗生素失效,影响治疗效果。
本次临床实验证实,通过给仔猪注射猪白细胞干扰素,能够取得显著的预防效果,试验组仔猪的疾病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干扰素为水溶性蛋白质,也是抗病毒类激素,能将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殊毒性显著增强,阻止受病毒感染细胞中病毒的复制,抑制细胞增殖,活化自然细胞去杀伤病毒感染细胞,使动物在1~3周内对其他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抵抗作用,同时该种干扰素是采用屠宰肥猪的血液开发研制的,具有多种优势,例如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为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原理进行分析,采用肌肉注射后,血清干扰素一般在2 h内形成高峰,能显著发挥治疗作用,为了维持干扰素水平,需要注射2次/d。而部分研究中,多数发病仔猪伴有严重拉稀症状,一般以流行性腹泻较为常见,部分还伴有拉水样粪便、呕吐、呼吸加快、体温升高等情况,严重时容易发生脱水,最终导致衰竭死亡。
乳猪阶段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般在60%左右,而通过对乳猪采用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预防疾病,显著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仔猪的预防注射一般在断奶后,仔猪在哺乳阶段容易发生病毒性疾病,导致死亡和发病。通过对预防用药时间、仔猪断奶时间、最佳日龄进行分析后,再采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取得显著效果。该种干扰素也是生物性蛋白,具有多功能、高活性等优势,同时抗病毒作用较强,对于部分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虫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免疫调节作用较强,能提高仔猪的机体抗感染能力。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疫病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乳猪一般在断奶之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乳猪采用猪白细胞干扰素,能对疾病进行预防,显著降低疫病,但是也有部分临床研究显示,由于多数仔猪的发病率在60%左右,一般在7日龄时对仔猪进行预防注射。
综上所述,猪白细胞干扰素在乳猪疫病防治中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