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
2021-12-05张钰科
文 张钰科
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给传统人际交流方式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带来深刻变革,广泛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开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不断推动地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2019年,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可以说,网络社会是当代社会一个显著特征。具体到人大工作,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的便捷性促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互联网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够实现更快、更有效率、更广范围传播。只要有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基层群众就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门口了解到人大工作动态和代表履职情况,大大拓展了人大信息传播范围。
互联网的互动性更好地收集民情民意。互联网的开放互动性,让基层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事件和民生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网络也为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沟通提供了便利,有了更多渠道听到不同群体的声音。
互联网的公开性推动代表履职尽责。以往人大代表履职情况,因为较少向群众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现在,依托互联网对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电子痕迹管理,真正做到全过程记录、透明公开。这不但有利于群众及时、充分了解代表,而且提高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
互联网的实时性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只有拥抱互联网时代,把握网络实时全天候的特点,借助“互联网+”“云平台”等技术,着力打造“互联网+监督”,才能进一步拓展监督的空间和时间,对传统监督管理予以创新和升级发展。
互联网的低成本性提升人大工作效率。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大工作的开展更低成本、更为高效。通过开设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系统、微信工作群等信息服务平台,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实现从传统的“纸上办公”转变为“电子办公”,不仅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而且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思想认识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目前,有的人大干部对互联网认识还比较粗浅,对互联网的了解与应用只限于看看新闻、发发微信,对运用互联网推进人大工作不感兴趣。人大机关要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在广大干部中进行互联网应用知识普及,建立起互联网思维,让大家思想上接受互联网,工作中融入互联网。
舆情应对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互联网因其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当前已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重要载体。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单位和干部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舆情,要么是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要么就是在舆情出现时,马上要求网信部门去封堵、删除,反应过度、处置失当。
能力水平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对照总书记的工作要求,我们有些人大干部缺乏危机意识,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果,不注重学习钻研、熟练把握,“接触少、存货不多、不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能力和水平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信息建设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个别人大机关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重建设轻规划”“重投入轻管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前,“互联网+人大工作”主要集中在点上的探索创新,如何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系统推进,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探索创新。
中山“互联网+人大工作”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中山人大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本地人大工作实际以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率先建立实时在线预算监督联网系统
从2006年起,中山人大在全省率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实时在线预算监督联网系统,更好地解决预算执行监督的时效性问题。联网监督系统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四个“全”,即单位全覆盖、资金全覆盖、过程全跟踪、监督全方位。其中,“单位全覆盖”即通过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联网系统,可查阅全市245个市直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资金全覆盖”则指联网系统监督范围涵盖了纳入预算的所有财政性资金;“过程全跟踪”包括联网系统详实地反映了从部门预算安排至预算执行的全过程,既可以追溯每一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也可以查询政府采购指标数据、对应合同内容和采购支付信息;“监督全方位”指联网系统的数据既包括直接支付,也包括授权支付和传统支付数据;既包括已支付的数据,也包括资金在途数据;既有汇总数据,也有子项目的明细数据,可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对财政资金进行实时远程监督。
(二)开发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系统
从2018年开始,中山人大开发建设“智慧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和发挥该平台代表履职活动管理、代表信息库、代表参阅库的作用,及时发布代表变动、代表活动通知、代表履职情况等内容,让代表活动有迹可循。仅2019年共发出履职活动邀请343人次,登记参加人大组织活动情况154宗、活动总结92宗。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实现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方式的网络化,助力代表履职驶入了“互联网+”的快车道。
(三)开展民生实事落实和专题询问全媒体直播
前几年,中山人大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以及中山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情况,并进行了网上直播。中山日报、南方日报、中山发布等媒体全程网络直播,总共逾40万人次的网民围观。2019年的10月25日和12月25日,中山人大分别就群众关注的燃气管理问题和供水用水工作召开联组专题询问会,现场邀请网易中山、南方+、中山日报APP、中山手机台等网络媒体,对专题询问会实况进行全程网上图文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两场直播在线总人数达60万人次。民生实事落实和专题询问直播,网民可以与人大代表及时互动,无形中搭建起了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新平台,有效扩大了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探索开展立法网络听证
2019年7月12日至8月31日,中山人大就《中山市未成年人托管服务条例(草案修改稿)》首次举行网上立法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社会共识。网上听证会期间,通过各种渠道点击进入“人大听证”页面的共近2万人次,总投票数2.3万多票,留言近700条。期间,中山日报、中山网的官方微信、中山日报APP、中山人大微信公众号也持续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传播。据估算,在网上听证会期间,仅通过微信渠道就有超5万人次的传播。市人大举行现场听证会,全程采取新媒体直播方式,网易中山、中山日报、南方+等媒体进行了网络直播,总观看人次超过30万。
(五)联动打造“实体+网上”代表联络站
中山人大从站点设置、组织管理、活动内容、工作制度、意见处理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实体化的代表联络站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市24个镇区共建成96个代表联络站,107个联络点。2019年累计进站活动的市镇人大代表达2100多人次,接待选民群众6794人次。在此基础上,依托人大网站正式上线人大微信公众号,并开设回应市民栏目,打造网上代表联络站,跟踪推动市民反映的民生事项落实。2019年以来共回应市民在微信公众号反映的民生问题1492件,有效地推动了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网友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乡镇人大摸准基层脉搏、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切口。据初步统计,在近两年收集到的数万条留言中,涉及市政、城管、教育、医疗等民生类意见占到96%以上。市人大积极吸纳网友的意见,并体现到人大工作部署与决策中,立法计划的未成年人托管服务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都与栏目中市民留言反映的意见有一定关系。
地方“互联网+人大工作”的路径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地方人大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向作用,善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工具、网络技术创新人大工作方式、丰富人大工作载体、拓宽人大工作空间,不断满足群众对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需求,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助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互联网+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从近年基层人大工作实践来看,无论是提高代表履职效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还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互联网+人大工作”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人大干部要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谁要是抛弃网络,谁就会被网络抛弃,谁就会被现代文明抛弃”的理念,躬下身子学习网络知识。各级人大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切实把信息化建设摆在人大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从顶层设计出发,将“互联网+人大工作” 纳入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建设重要内容,进行整体谋划,统一规划布局,有重点、分阶段逐步推进工作落实。
(二)坚持开门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而要提高立法质量,必须借助网络技术支撑,推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建立公众网络意见收集、评估、吸纳、反馈机制,将网络民意纳入征集公众意见范围,为地方人大年度立法计划和监督议题提供参考。法律法规要从调研起草阶段就通过发布网上调查问卷、创建微博话题、举办网谈活动等方式,了解问题及市民的意见建议。要搭建“互联网+立法”平台,在信息化平台公布法规草案全文,采取基层立法听证和网络听证同步进行的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扩充联系点数量,优化站点布局,使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立法“接地气”的直通车。
(三)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人大网络监督
互联网是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个重要渠道。人大尤其是要做好人大监督这篇文章,利用网络优势,创新监督形式,拓宽监督内容,打通人大监督“最后一米”。各级人大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整合汇集各类文件、资料、数据、信息等资源,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更好地实施人大监督提供坚实保障。当前,要用活用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进一步充实完善系统功能,强化统计、分析和预警设置,实时在线共享各类数据,让监督更加精准高效。并以此为参照系,可以在司法监督、重大项目审议等方面予以探索借鉴。要依托网络深化专题询问内涵,采取现场直播、网络直播、网民现时提问等形式,将专题询问置于公众的监督视野,抓好跟踪问效,形成工作闭环,增强制度刚性。切实将监督职能与网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创新,比如可以探索在线监督“一府两院”,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日常的监督方式转变为实时、全程的经常性监督,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
(四)坚持融合发展,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尽责
现在,不少地方人大纷纷探索“互联网+人大履职”新模式,那是否意味着可以舍弃传统的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线上”履职和“线下”履职应该如何平衡?关键是找准互联网与人大履职的契合点,鼓励支持代表线上收集民情、线下调查了解;线上提交建议、线下督促办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人大代表履职实效。要进一步完善代表履职系统,建设“代表建议办理系统+代表履职管理系统+代表履职手机App”一体化的代表履职平台,持续优化代表履职登记、选民意见收集办理、建议查询等功能,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的网上提交和办理。探索推行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对代表参加会议、提出意见建议、参加视察调研活动、联系选民等情况进行评价,作为代表履职表现、评先评优、换届续任的客观依据。建立完善相关履职管理约束机制,出台代表履职管理办法,增强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代表履职取得实效。
(五)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如何发挥这个“最大优势”、杜绝这个“最大危险”是每一位人大代表必须深思并回应的问题。要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目标,打造“实体+网上+掌上”智慧代表联络站,推动实现代表联络站的全覆盖,形成以中心联络站为枢纽、综合站为骨干,专业代表联络站相互结合的格局,打造直面百姓的“会客厅”。与此同时,依托人大微信公众号,开发建设“人大代表联络站”微信小程序,打造具有文字、图片、文件、语音、视频等实时交流功能的移动交流平台,成为融入群众互动的“朋友圈”。要开发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系统,实现代表建议随手拍、网上提、马上办、随时督、及时评,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24小时永不掉线,当好纾难解困的“贴心人”。要充分发挥人大门户网站作用,开设访客留言、网上论坛、在线问答等栏目,强化交流互动栏目,方便公众建言献策,为公众参与人大工作提供渠道。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深度数据分析,将问题分门别类,对其中高频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市人大层面组织代表与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并作为人大监督工作重点,加快形成“治未病”的功能,提升社会微治理能力。
(六)坚持守正创新,增强人大宣传的感染力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的“第四媒体”,具备“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得网络新闻拥有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多样的大众群体。各级人大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加重视新媒体的应用,积极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通过微博、博客、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人大动态、特色亮点工作和基层人大代表风采,用群众语言、网络语言、身边事例、鲜活方式讲好人大故事,唱响人大声音。要打造“微博”“微信公众号”、人大网站等网络宣传平台,积极构建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宣传网络,不论是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会议,开展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代表活动,通过的决议决定、人事任免,向更大范围的受众进行宣传报道。要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重大民生问题,多组织媒体作深度报道,如组织网络访谈等,对人大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吸引公众对人大新闻宣传的关注和参与。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组建网评队伍,对苗头性、倾向性舆情信息及时回应,以权威性的“人大声音”引领网络舆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