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德育: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

2021-12-05杨凤辉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家校心理健康德育

■杨凤辉

德育乃教育之魂。谁抓住了德育这条主动脉,谁就拥有美好教育的未来。

描绘“微幸福教育”模样,开展“微主题德育”活动,聚焦“微点面”全面突围,从而形成一个有着巨大向心力的德育磁场,这正是学校通过微德育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

微德育着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努力扩大德育资源新供给,潜心探索德育发展新路径,全力促进德育发展新提升,创造性地开拓特色鲜明的德育新思路,成就德育发展的新品质,催生德育发展的新气象,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人”的培养。通过无痕微德育,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

一、“微幸福教育”,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让每位学生都有学习能力、阳光心态、健全人格、进取精神、生活技能,让他们都能“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微幸福教育”本来的样子。在德育这个文化磁场中,每位德育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微幸福教育”,成就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全人格。

搭建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催生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是德育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创建本土“完美教育”的理想生态,构建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课堂、完美课程、完美教师团队等在内的“完美教育”系列校园文化,打造师生享受成长的理想乐园,积极绿化、美化校园,努力营造“生态校园”秀外与慧中的有机统一。

置身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态和谐的文化布置——“红色记忆墙”“国学文化墙”“绿色生态墙”“家乡风景墙”“才艺展示墙”“悦读成果墙”“科技前沿窗”“出彩文化墙”等;徜徉其间,柔和明亮、淡雅清新的青春色调会让你沉浸其中;处处可见的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的制度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平等对话、融洽幸福的师生关系……高雅、儒雅、素雅的校园文化,悄无声息地润泽着生命品格的美好。

二、“微主题德育”,育人无痕

多彩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开展“微主题德育”活动,外显能力,内化品质,育人无痕。

1.阅读丰盈智慧人生。

学校放大“姜堰大阅读”品牌效应,坚持“一位名师引领,一本经典在手,一群书虫跟随,一段悦读时光”,牵手凤凰读书吧,通过“沙龙式”交流互动,引导读者在轻松活泼的对话交流中感悟经典之美,享受阅读之乐;倡导学生阅读、师生共读、亲子伴读、全民享读,让阅读培养仁爱品质,陶冶诗意性情,修炼儒雅气质,畅享幸福人生。学校开展“手指上的阅读”“舒心小屋”“阅读存折,存储书香”等阅读活动,创建“教师悦享茶餐厅”,让书香氤氲美丽校园,让师生的幸福指数不断飙升。

2.构筑健全情感家园。

学校把师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融入整体德育工作中。学校专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成长教育讲座,加强心理干预,组织“女生话吧”“男生话吧”“学生话吧”,让“学生有话悄悄说,生理发育悄悄导,家庭教育悄悄改”,巧妙解决学生青春期产生的困惑和烦恼。

心育如同种花,一亩心田,一片天地,一方世界,从心着手,在万亩心田里种下美丽的花朵,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共同构筑适合“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家园。

3.仪式唤醒生命觉醒。

生活需要仪式感,成长更离不开各种仪式活动。整合德育资源,开展仪式活动,能拓宽德育路径,唤醒德育意识。学校组织学习、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活动,创新举行主题仪式活动,如“入校仪式”“青春成长仪式”“家国天下·青春誓言”活动等,让无痕德育润泽学子心,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关注特殊孩童,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争做教师妈妈”仪式,通过健全“家、校、社、生”四位一体的责任机制,织密、织牢社会关爱网络,让留守孩子幸福生活,阳光生活。

4.实践体验提升素养。

寓教于乐,实践育德。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通过“走近本土名人,培养爱国情怀”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古迹,共享名人故事;以“地方资源”为抓手,开展家乡寻访、博物馆参观、微电影拍摄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烈士纪念堂,瞻仰烈士精神,采访河横生态园,了解高科技农业;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活用名著,相约“三国水浒城”,观“一山一水孔圣人”;走进清华,触摸深厚文化,滋养浩然之气,心生鸿鹄之志;于浙大求是,提高学习技能,学会人生规划,懂得团队合作;走出国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增进爱国情怀。

学生与自然、人文共话,共融,共情,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探索人生无穷的可能性,助力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三、“微点面突围”,从容育德

德育润爱无声,未来德育工作更要聚焦“微点”——如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点带面,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1.注重德育导师打造。

学校形成完整的德育管理体系,制订德育导师评定方案,将德育导师评定纳入“三级骨干教师”评定体系,发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抓好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以引促建,以赛促建,打造优质德育教师队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用教师的“奉献指数”换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数”,学生的“成长指数”。

2.注重育人模式改进。

学校紧跟新时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状况和需求变化,注重德育创新,努力使德育教育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发德育课程,分阶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紧跟学生身心实际,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开发参与式、互动式、感悟式的德育活动,大力增强德育实践性,提高德育实效性。

3.注重核心素养提升。

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学生综合素养竞赛展示活动,充分用好弹性上放学服务,大力加强班级、学校社团建设,组建丰富多彩的社团,创新社团活动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大力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平台;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教育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通过实地寻访、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四、“微家校共建”,合体发力

在教育新形势下,学校应成为联系“家、校、社、生”四位一体的金色桥梁。

1.创新家校共建方式。

“我们是一群萤火虫,在夏日里遇见了最美的自己,和孩子陶醉书香,守望一步一步的成长……”学校力求组建“新教育父母学校”。所谓新教育父母学校,旨在推动亲子共读、家校共建,以推动摇篮的手推动孩子前行,合体发力,点亮更多的家庭梦想,最终助力学校教育。

学校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拓宽家校合作渠道,邀请家长进“两堂”,建立网络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德育、心理健康微信大讲堂,举办创意家校成果汇报展等,引导更多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促进家、校、生三方协同发展成长。

2.应对家校教育难题。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专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配齐心理健康咨询师,开好心理健康团队辅导课,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库,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校通过“关注留守儿童,争做教师妈妈”活动再深入,全面摸清特殊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组建由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学生家长构成的心理帮扶团队;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积极畅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引导家长注重家训、家教、家风,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育德氛围。

微德育,旨在以微见著,润德无声,于细微处、无声处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健康人格、生命品格,最终实现每个个体生命的从容生长。

猜你喜欢

家校心理健康德育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