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诊遵经》之舌诊述评

2021-12-05李岩琪戴永娜于志峰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气色舌苔津液

王 萌,李岩琪,戴永娜,王 卫,于志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临床实训教学部,天津,301617)

《望诊遵经》[1]一书成书于清光绪元年,由清代汪宏编撰。《望诊遵经》书名为“遵经”,是指遵《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之道。作者汪宏依遵经义,采众家之长,整理历代著名医家及专著中关于望诊的论述,参入个人见解,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这本较为系统的中医望诊专著。《望诊遵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总写望诊的整体法则,《难经·六十一难》言:“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本脏》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可见,望诊在四诊中的重要性,可谓四诊之首。下卷分望各部形态,对《黄帝内经》形态望诊发挥的淋漓尽致,下卷除论述人体各部如眼、口、舌、鼻、耳、头、面,以及排出物如汗、血、便、痰等外,还对人体动态及日常生活举止均作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与讨论,可见其望诊内容之详尽,既有提纲挈领,又有分别论述及四诊合参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对于后世学习中医望诊及培养中医思维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望诊遵经》舌诊原则及提纲

1.1 望舌原则

1.1.1 望舌常以“平旦”“定静” 汪宏在《望诊遵经》开篇即针对望诊的方法与原则展开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2]。汪宏触类旁通,将脉诊“诊法常以平旦”的原则应用于望诊中,认为清晨时人的阴阳平和,用来诊察疾病最为准确,望舌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望舌诊法亦可遵循于此。但临床常条件受限,达不到“平旦”的要求,故《望诊遵经》第二章又提出“望色常宜定静”,与脉诊中需平息的原则相通,且望舌色及苔色是舌诊的重要环节,要求医者安神定志,呼吸调匀,注意力集中,且还应考虑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1.1.2 三因相合,以常衡变 汪宏指出:“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即中医诊法的原则需以常衡变。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但常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四季气候变化、所处地域环境变化及体质禀赋、年龄性别等差异。《辨舌指南》言:“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因此,望舌时须因时、因地、因人,三因结合,才能知常达变[3]。

1.2 望舌诊法提纲

心与舌的关系十分密切,《望诊遵经》言:“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侯也。”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与舌本相连,且舌的脉络十分丰富,舌质及舌色的形成依赖于气血的充盛与运行[4]。汪氏言:“盖闻道原于天,而具于心,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地位重要,且心主血脉,而舌体的运动又受到心神支配,脾、胃、肝、肾、肺亦通过经络与舌产生联系,故“是以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

汪氏将望舌诊法大纲分为5部分,一曰形容、二曰气色、三曰苔垢、四曰津液、五曰部位。望舌之形容即指望舌的形与态,汪氏在提纲中拟有舌的点刺及裂纹的有无、舌裂舌烂,舌的肿大与萎缩,舌偏斜、缺陷、战动、舌纵舌缩、舌卷舌短、舌强舌硬、弄舌啮舌。望舌之气色,则包括舌的光泽与舌色。视其苔垢即指苔的有无与颜色及苔色的变化。审其津液即指舌的滋润与滑涩。而部位指心、肾、肝、脾均通过经络与舌相连,在观察舌的色形态及舌苔变化时,当与部位联系起来。在此,汪氏虽分别论述望舌的具体条目,但强调“五者分论,则其体明,五者合观,则其用达矣!”即望舌时不可忽视整体观,以及舌神的有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 《望诊遵经》望舌之条目

2.1 望舌之形容

汪氏论述望舌的形态条目众多,其中包括舌生刺者3条、舌肿大者10条、舌萎缩者10条、舌裂舌烂者8条、舌偏斜者3条、舌强者10条、舌卷短者12条、舌吐弄或舌出数寸者8条、弄舌4条、啮舌3条、舌战动1条、舌缺陷1条等。汪氏认为脏腑的病证有虚实寒热之分,从舌的形态及其气色的深浅亦可辨别。如舌点刺的有无反映了人体气血的盛衰,点刺大而颜色深表明邪气充盛,点刺少而颜色淡表明正气亏虚,无刺则表明气衰,如《望诊遵经》言:“满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红者,实热也”“舌上无刺而津润者,中寒也。”此外,汪氏认为望舌的形态可推测疾病所在脏腑经络,舌肿胀者病在血分,舌萎缩者病在肉,舌有偏斜病在经,舌有缺陷病在脏,舌战动病在脾脏,舌纵舌缩病在心,舌卷短与心、肝之证有关,舌强硬与心脾之证有关。《望诊遵经》中数条直指舌的形态变化与部位的关系,如“舌萎,人中满,唇反者,足太阴气绝,肉先死也”“吐舌伸长而收缓,面红烦躁,口渴溺赤者,心经有热也”“舌木硬者,厥阴病也。”汪氏认为从望舌的形态上可判断疾病预后及凶吉,如“舌红而干瘪不能言者,死证也。舌红而干瘪能言者,因症治之,或可救也。”即当舌红干瘪萎缩时,以语言功能正常与否判断疾病预后,因语言功能主要反应心神的病变,而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故可以能言与否推测吉凶[5]。

2.2 望舌之气色

汪氏在论述舌之气色时指出,其需与舌的形态相结合,共同判断疾病的病变脏腑及寒热虚实。《望诊遵经》中提出的色诊理论内容丰富精当,且应用于正常人之气色及面部望诊对应的部位,如面色、眼目、舌、鼻、唇等[6]。汪氏认为望色应先知平色,才能辨识出病色,而气色中“气”指色的润泽程度,“色”指颜色,汪氏非常重视望色的润泽程度,“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即气是色的关键,亦是色诊理论之根本。汪氏将《黄帝内经》中的“相气”理论发展为“相气十法”,且将其应用于望诊之中,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7]。汪氏强调望舌色时当辨浅深明暗,且指出色的润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望诊遵经》言:“辨其色之明润枯暗,可判其病之顺逆吉凶也。”[8]望舌的颜色有赤白青黑之分,舌色赤为热,赤而鲜艳紫红者则病在血分,赤之深者为实热,赤之浅者为虚热。舌色淡白为虚证,舌色青者为寒证,阴证。舌色青紫、青黑者为瘀血、疫气内陷或中毒。舌色纯黑,为死证。可见,舌色越深,病越重,舌色由红转棕黑为热极,由淡白转青黑为寒极,而色的明暗尤为重要,即“明润之深者,虽病重而可生,枯暗之浅者,虽病轻而当死”。

2.3 望舌之苔垢

汪氏认为望舌苔需与望舌之气色相结合,舌苔的形成与人胃气强弱、病邪性质有关,故汪氏言:“夫苔因病生,病以苔著,察色而不观苔,究难辨其虚实,观苔而不察色,安能测其盛衰。”《望诊遵经》中收集源自《伤寒论》的舌苔论述共36条,均结合临床病证进行辨析。舌苔有薄厚之分,苔色有白黄黑之别,平人常有舌苔,无苔者为虚证,苔薄者正气不足,苔厚者邪气有余。白苔多属表证,如《望诊遵经》中“舌有白沫白涎,头项强痛者,太阳病也”“白苔干厚,恶寒体痛者,表未解也。”黄苔多属里证,苔色由白而黄,为病邪入里之表现,原文举《伤寒论》中阳明病为例:“舌苔初微黄,次深黄,甚则焦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阳明病,胃家实也。”苔色可由黄逐渐变黑,甚至焦干,苔色越深即邪热越深。如若苔色灰黑,则病在少阴。苔色白黄黑之间互相转化,反应病情进退,苔由白而黄进而黑,则为病进,苔由黑而黄进而白,则为病退。

2.4 望舌之津液

《望诊遵经》在前文论述望舌苔时即提出舌苔之气色需与津液相结合。汪氏认为:“肾主津液,内溉脏腑,经系舌本,外应病症”,即通过望舌之津液可知人体肾气是否充盛。而舌的润燥也反应了人体津液的盈亏,其与病邪的寒热性质相关,汪氏认为:“舌色淡红,苔薄而滑者,内寒也。舌色深赤,苔厚而滑者,外寒也。苔薄而涩,舌淡红者,虚热也。苔厚而涩,舌深赤者,实热也。”因此,在望舌时需将舌之气色、形态、舌苔颜色、薄厚及舌的润燥结合起来进行辨析。

2.5 望舌之部位

汪氏认为气色诊法当与脏腑部位相参,在望舌中当明确脏腑部位,在前文望舌诊法提纲中已有论述,手少阴心经通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可见舌面变化可反应五脏六腑之病。在望诊时还需结合部位之内外、上下、左右,即“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在内,舌边为外,左病者应在左,右病者应在右”,由此可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情进退及吉凶[9]。现代医家参考古代文献中舌体各部位的病理变化,对舌象部位有了新认识,认为舌的脏腑分区基本符合全息生物学的全息胚效应,对诊治现代各科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10]。

3 结语

汪氏认为:“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望诊遵经》系统总结了望舌的方法及细目,从舌的气色、形态,舌苔的苔质、苔色及部位等对舌象进行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能之一,对指导现代临床实践意义重大。随着中医舌诊客观化与现代化,目前运用现代化仪器已能对舌象的舌质及舌苔进行准确提取及分析[11],但人是一个整体,仪器则未能从整体望舌神,对于疾病的吉凶及预后无整体判断,因而临证时还需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汪氏亦重视其他三诊,强调“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不辨则治莫能分。”可见,诊断及中医思维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诊断时,当“欲知其诊之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

猜你喜欢

气色舌苔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炖出好气色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卡姿兰光感气色胭脂透现光晕粉颊 让你气色飞扬
熬夜也能拥有好气色唤醒夏日肌肤沉睡感
气血津液辨证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