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研究述评

2021-12-04胡晨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报国培育创新能力

胡晨洋,金 艳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邓小平继承并发展马克思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进行专章部署,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目前对于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大学生使命担当培育以及科学家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五个方面。系统梳理这些成果,是新时代探索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需要。

1 关于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研究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要求,是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当前学者们主要从科学内涵、重要特点和理论与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了阐释。

一是阐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目前学者们对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并未达成共识,分别主要从科技创新的地位、动力、目标、方针及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概括,指出科技创新的地位重在国之利器(潘冬晓2016)[3],动力旨在创新,目标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李青林2018)[4],方针是“三个面向”(刘立2017)[5]。对于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明确了要把握科技进步大趋势制定创新驱动、非对称赶超等战略,强化人才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马文武2019)[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道路(任文华、费艳颖、王越2017,郭金明2017)[7,8];要重点关注我国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建设,注重相关制度等软件保障(熊文景、徐拥军2018)[9]。

二是概括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特点。有的立足科技创新自身规律,提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关注顶层设计,突出战略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徐荣2018)[10];有的基于科技创新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有机结合,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注重科技创新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人才建设的有机结合等六个特点(李青林2018)[4]。

三是总结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主要观点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侯波2019,张媛媛2017等)[11,12],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任文华、费艳颖、王越2017)[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金光磊2016)[13]。从实践价值来说,对我国实现中国梦和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具有实践指导作用(侯波2019,徐荣2018等)[10,11],并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熊文景、徐拥军2018)[9]。

2 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的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是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基础。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代表,学者们长期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培育问题。

一是从本体维度分析创新精神的科学内涵。有的立足思维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为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胆量等(张贺祥、王秀林、李君普2017)[14];有的基于思想意识结构,提出创新精神是由学习精神、求实精神、创造精神、拼搏精神等构成的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王允昌,2005)[15]。

二是从价值维度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学者们的研究从国家、高校、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切入:从国家层面,认为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张贺祥、王秀林、李君普,2017)[14];从高校层面,认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思想不仅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钟军、刘志峰、刘峰,2005)[16];从学生角度,认为科技创新精神是青少年自身成才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只有通过创新的学习才能创造出创新的世界(王曦、童伟中、王俊,2000)[17]。

三是从实践维度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以高校为育人主体,认为高校应加强领导,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对学生的引育作用(刘在洲、谭梦媛2020,李晓蕾2020)[18,19],在课堂之外要牢牢把握住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一重要环节(刘德明、傅振东、鄢斌、丁若莹2019)[20],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张贺祥、王秀林、李君普,2017)[14],特别是要健全相关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钟军、刘志峰、刘峰2005)[16],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段辉琴、陆俊2017)[21],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杨华、谢仁恩2021)[22]。

四是从结果维度概括大学生科技精神培养的现状。主要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绩斐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获得迅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加强(钟军、刘志峰、刘峰2005)[16]。

3 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

科技创新精神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创新能力,学者们从意义、现状以及路径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充分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从时代发展需要角度,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刘德才2016、葛春先,2019)[23][24];从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薛丹,2008)[25]。

二是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从高校主体来说,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科技创新活动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和相应的保障措施(薛丹,2008)[25],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办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孟凡超,2014)[26]。从学生主体分析,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参与率低,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善于利用和创造创新的条件,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过度追求短期功利(林森,2016)[27]。

三是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学者们主要就高校育人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牛庆玮、刘永红、黄保2015)[28],教学方法要注重多样性,实验室管理应注重开放性,科技竞赛应注重引导性,创新项目训练应注重层次性(陈中2016)[29];从平台建设硬条件的角度,强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孟凡超2014,林森2016)[26,27];从文化氛围软环境的角度,强调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为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奠基(刘德才2016,葛春先2019)[23,24];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强调高校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和管理的运行体制机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刘荣、黄龙、朱竹青2014,林森2016)[30][27],如加强组织领导体系、支撑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周全、程国富、肖金华、伍晓雄、张翅、蒋思文、赵俊龙2013)[31];从队伍建设的角度,强调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在言传身教中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孔祥慧2015)[32]。

4 关于大学生使命担当培育的研究

培育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引导其科技报国,即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兴国、强国使命与责任。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培养路径。

一是高度认同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主要在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李张荣2016,刘建军、王婷婷2021)[33,34],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责任以及担当起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重任(孙云、赵宇晨2020)[35]。

二是充分肯定大学生使命担当的重要性,这是党和国家寄托于青年一代的希望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任务(刘建军、王婷婷2021)[34],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是思政课讲好爱国主义的核心(孙云、赵宇晨2020)[35]。

三是积极探讨培育大学生使命担当的路径。高校应加强理论引领和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中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白显良,翟玉华2020)[36],2020年以来尤其注重社会“大思政课”的作用如讲好疫情阻击战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潘玉驹、华红林、梁家琳2020)[37],要强化“知情意信行”五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质(李张容2016)[33],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下不断加强使命感与责任感(黄娟、王国良2021)[38]。

5 关于科学家精神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科学家是科技报国最核心的力量,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39]。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的重要路径。目前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一是深刻解读科学家精神,认为其核心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潜伟2019)[40]、奉献精神、奋斗精神(黄涛、易江格2019)[41]、协同精神以及育人精神等(丁俊萍、李庆,2020)[42]。

二是重点关注科学家的爱国观,认为其内容包括强烈的民族意识、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及培育后人、薪火相传的品质,其作用体现为促进科学家自身的成长且对社会发展起着育人、示范以及文化传承作用,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对全民爱国观的培养(田永秀、朱利2017)[43]。

三是明确提出应强化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一方面要注重综合施策,包括媒体、出版社应加强科学的价值观引导,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尤其是评价机制,使得符合科学家精神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让弘扬科学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科研人员要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李志红2020)[44];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着力点应在高校,要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的榜样示范作用(金锦华、李建伟2020)[45],具体举措包括从课程育人(潘建红、赵萍2020)[46]、科研育人、文化育人以及环境育人(骆郁廷、余晚霞2021)[47]等入手,全方位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6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趋势

科技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而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培育其科技报国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学术界的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涉及面颇广,多维度论述,既有涉及到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论述,也涉及到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能力、使命担当的培养研究以及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二是时代性突出,相关研究贴合时代不断发展且成果颇丰。这为本课题提供参考的同时启发了思路:虽然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有待进一步精准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这个世界动荡变革期和中国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先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培育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必须精准把握新时代、新要求。

第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内涵与特点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立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从爱国主义情怀、创新思维、奋斗精神、科技实力等诸多方面,从理论上深刻解析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内涵与特点,进而在实践中着力于激发其“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第三,对于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的有效对策有待进一步强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具体分析目前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现状和问题;坚持系统思维,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内容体系、方法举措等方面进行统筹把握和顶层设计,力求多方协同、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的有效路径,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报国培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