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优势的农村小学新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1-12-04吕剑虹郑一帆
□吕剑虹 郑一帆
开展劳动教育是振兴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小学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其育人价值。有鉴于此,XC 小学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优势,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以“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为抓手,系统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助推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童心梦工场”创立的起因与优势
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颁布,对浙江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振兴农村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振兴农村的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提出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生活连成一体,而不是相互隔离。农村学校处于自然之中,具有接近自然、接近农业生产的优势,这让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就目前的情况看,小学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有待得到校本化的完善。这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XC小学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缝纫机设备制造基地和纺织基地,这里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文化浓厚。学校在20 世纪50 年代初就创办了“米丘林农科院”,这一直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因此,学校以校本资源为依托,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地域特色为载体,创建劳动教育环境;以“三全育人”为模式,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以职业体验为理念,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以多维评价为抓手,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由此开设“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
二、“童心梦工场”的基本架构与理念
(一)课程基本框架
“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和体验,磨炼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其课程框架如图1。
图1
“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米丘林”梦想园、七彩炫染坊、振盛匠心坊三大课程板块,每一课程板块包括若干个不同的项目,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项目的设置将各学科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缝纫机产业特色整合在一起,让教学活动与产业链直接对接,为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奠定基础。经过长期的构建,学校形成了以劳动课程为载体,课程与产业链相互结合,指向“三全育人”理念的劳动教育体系。
1.“米丘林”梦想园板块
“米丘林”梦想园板块以“考察探究,劳动体验”为核心,下设“耘田绩麻”“品玫识香”“润黄浸蓝”三个分支。师生携手种植棉麻、香料、染料三类作物,不但能为后续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原料,还能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学生在体会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劳动本身和对劳动者的尊重与理解之情。
2.七彩炫染坊板块
七彩炫染坊板块以“设计制作,劳动创新”为核心,下设“蓝晒印象”“扎染手记”“岁月印记”三个分支。学生先运用前期种植的原料,再学习蓝晒技术、扎染技术及传统印染技术,为后续制作提供布料,然后用布料制作小物件(扎染小方巾、桌布等),最后以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分享成果。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收获分享的快乐、成长的自信、劳动的愉悦和社区服务的成就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责任意识。
3.“振盛”匠心坊板块
“振盛”匠心坊板块以“职业体验,劳动服务”为核心,下设“灵心巧手”“能工巧匠”“筑梦空间”三大分支。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到缝制机械公司参观、体验,并在企业员工的帮助下,借助传统与现代缝纫技艺,将自己染的布制作成香囊、包包、衣服等。做好的成品以爱心义卖的形式卖出,所得款项捐赠给慈善总会。这一板块还设有让学生“走T台秀”和做“带货主播”等内容,旨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埋下种子。
(二)课程理念
1.指向“三全育人”,完善教育格局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在实施“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时,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多渠道、多层面地搭建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的桥梁,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
(1)实现劳动教育全员参与
该课程汇聚全校力量,全体教师承担育人责任。同时,家长也参与育人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紧密联系企业、社区、福利院等,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2)实现劳动教育全过程渗透
从学生第一天进校至毕业,学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分年级设置了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贯穿小学阶段的全过程,学生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
(3)实现劳动教育全方位覆盖
课程的制定打破了传统场域类课程的范围,追求“无边界”课程设计。由此,课程不再局限于学校,学生的视野因场域空间的解放而拓宽,“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的愿景得以实现。
2.与产业链结合,重视职业体验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设计“童心梦工场”劳动教育课程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体验。在“米丘林”梦想园里,学生可以体验作物种植、作物加工的全过程,也可以体验园艺师、材料工程技术师等职业的特点。在七彩炫染房里,学生学习如何操作蓝晒和扎染,学习如何染布,体验印染师等职业的特点。在振盛匠心坊里,学生学会用缝纫工具进行基础的缝纫,对织物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体验缝纫师、带货主播、模特等职业的特点。这些劳动项目,涵盖种植—加工—设计—制作—销售的全过程,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得到落实。
(三)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学校将基本习惯和技能水平融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分为:劳动体验评价、家政自理评价、社区服务评价三大块,关注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劳动幸福感、动手能力、服务精神、社会回报意识等多个方面。通过以评促建,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高,立德树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童心梦工场”的实施方式与运行机制
(一)注重环境教育,唤醒乡土之情
卢卡斯提出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模式:关注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进行教育、为了环境而开展教育。由此可以得出,首先,教育过程要强调实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其次,教育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要适应儿童视角。同时,教育过程中还要重视引导儿童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参与优质环境的创设。“童心梦工场”课程的实施中渗透了环境教育的思想,学校结合季节特征和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这一环境条件,适时展开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通过社团活动、梦想舞台、课外拓展等载体,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生存环境,唤醒内心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收获爱与成长。
(二)多学科相结合,打造五育并举
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体验和探究,因此本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学校借此契机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内容相结合,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如在“米丘林”梦想园板块,教师结合科学课程开设“一粒种子的旅行”“布的由来史”“玫瑰的变形记”等微课程,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索植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而后,学生亲手制作“植物朋友记录卡”,完成习作任务。在七彩炫染坊板块,教师结合美术课程,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色彩层次入手,围绕作品的主题,欣赏扎染的流动之美,感受传统非遗文化,展开创新与创造;结合语文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展开想象,创编小诗;结合音乐课程,带领学生欣赏“苍山十九峰,峰峰有水;大理三千户,户户织布”等吟诵扎染场景的民谣。在振盛匠心坊板块,学生结合数学课程进行成本精算,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利用电脑进行视频录制、直播,等等。
劳动教育是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是农村教育振兴的有效途径。期待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出更适应时代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