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规模化高效发展模式探析

2021-12-04朱庆明孙孝龙

蚕桑茶叶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桑规模化生产

朱庆明 孙孝龙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4051)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工作规划,“十四五”期间,特经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在强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广农业机械化、推进数字化服务、建设智慧农业等方面加快现代化发展。蚕桑生产与经营作为种植养殖结合、产加销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内外循环明显的特色产业,更应该在蚕桑新品种选育、省力化技术集成、资源高值化利用、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涉农文旅融合开发等方面加快发展规模化高效蚕桑产业[1~3]。我国江浙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本、管理优势,创新蚕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新模式,推广桑园立体复合种养、机械化栽培管理、工厂化共育、智能化控制、装备化操作、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新技术,加大培育和壮大新主体,大力发展规模化蚕桑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促进多产业融合,构建集群化、规模化、装备化、网络化蚕桑生产与经营新模式,走出一条规模化高效蚕桑生产与经营新路子[4~5]。

1 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彰显绿色转型效能

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具有生物特性、集多种生产类型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系统内生物相互生养,耕作低耗、高效,保护自然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保生产的典范,是公认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把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与农耕文化科普、田园休闲旅游相融合,植物与动物互养,水陆生物资源结合,生产要素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良性循环,完全符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该模式通过完成不同季节的桑树管理、桑园套种蔬菜、桑椹采摘、池塘养鱼、除草喂鱼、休闲垂钓、捕鱼卖鱼、塘泥固基肥田、蚕桑生态产品加工等具体工作,可为人们提供大量生态、安全、优质的淡水鱼类和桑叶菜、桑叶茶、桑椹、蚕蛹等特色食品以及蚕茧、丝绵、蚕丝被、蚕丝蛋白等生态产品,既美了环境,又富了农民,也促进了蚕桑茧丝绸文化传承。江苏盐城的桑园养鸡生态模式,在桑树林下散养草鸡,发挥桑园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的利用价值,草鸡在近似自然状态的环境中生长发育,活动范围大、取食区域丰富,草鸡抗病能力和产蛋品质明显提升,且肉质紧实,蛋品营养丰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同时,散养的草鸡通过啄食杂草、小昆虫,可有效抑制桑园内杂草、病虫为害,鸡粪又能够补充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种养结合,二者相得益彰。

2 引入智能蚕桑技术,变革传统生产方式

传统蚕桑生产模式,呈零星分散布局、家庭式种养、作坊式加工、劳动密集、管理粗放,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生产形势与市场趋势,尽快推进生产技术变革、改进传统生产模式,推行规模化高效蚕桑生产与经营势在必行。在国家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背景下,蚕桑应加快与机械电子、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等产业技术融合,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原料生产、加工经营和市场营销模式变革,逐步构建集群化、规模化、装备化的现代蚕桑技术体系。智能蚕桑新技术,立足规模化高效蚕桑发展实际,依托信息化、机械化新技术,适时推进“互联网+”蚕桑工程,为现代蚕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智能蚕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运用农业物联网新技术,坚持蚕桑生产的问题导向,以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为目的,依托国家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推广小蚕规模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探讨大蚕规模化轨道给桑和自动上蔟技术,研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厂房、蚕具、设备,实施智能化生产和精准环境控制,实现蚕桑产业环境智能监测、全程智能生产和产品安全管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年均单位产量和收入。如江苏的南通现代蚕桑产业园区和盐城智能蚕桑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现代蚕桑技术支撑作用,立足规模化、机械化、高效智能养蚕,引入数字农业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将现代先进科技与传统蚕桑技艺相融合,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加快蚕桑智能感知和处理技术研发,实施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精准环境控制和智能装备操作。在智能蚕桑科技示范基地,蚕农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计算机或手机用户终端,远程操控机器设备,进行规模化大批量养蚕,定量给桑、及时除沙、自动上蔟、适时采茧等生产作业都可以智能化、机械化操作。研发的规模化智能养蚕管理系统,把养蚕全过程环境因子和生长发育状态的数据信息,通过各类农业传感器智能采集、自动传输、实时监控,计算机处理中心能够根据蚕的生长阶段以及发育状态进程,自动调控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气流等环境因子和相应的控制措施。该规模化智能养蚕管理系统,彻底变革传统栽桑养蚕模式,实现栽桑种植业与养蚕养殖业的分离、分工,推进形成栽桑、养蚕“双产业”生产格局,扩大了生产规模,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投入,增强了安全性,还极大地提高了栽桑、养蚕效益,提高了蚕茧质量。调查表明,规模化智能养蚕新模式比传统养蚕模式,可提高生产效率30倍以上,提高蚕茧优质率25%以上[6]。

3 开发蚕桑全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提质增效

栽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国桑园面积95万hm2,种桑养蚕农户2 000万户,蚕茧、生丝的产量及贸易额超过全球总量的80%,在国民经济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一直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传统的蚕桑业产品结构和销售市场单一,主要围绕栽桑、养蚕、烘茧、缫丝、织绸这一条产业链,国内茧丝绸高端产品外向经济特征明显,每次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生丝价格波动都会对蚕桑产业造成较大的影响,直接带来蚕桑茧丝绸行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不稳定,导致行情时好时坏,农民蚕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经常受到打击。在规模化高效蚕桑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引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大幅度提高蚕桑产业利润,逐步形成地方蚕桑特色品牌,增强蚕桑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势在必行。发展规模化高效蚕桑产业,必须紧跟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新格局,着眼于蚕桑茧丝绸行情和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加快选育适用于规模化饲料饲育、工厂化饲育、机器识别饲育的家蚕新品种,以及适用饲料桑、茶叶桑、果叶两用桑的桑树新品种,在推进规模化栽桑、养蚕的同时,谋划全方位拓展蚕桑产业链。借鉴生物、化工、食品、纺织、酿造等技术,研究蚕桑资源再利用新技术,推进桑芽、桑叶、桑果、桑枝、蚕蛹、蚕蛾、蚕沙、废茧丝等蚕桑副产物无害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提质增效[7]。充分发挥蚕桑产品食药两用特点,创新工业化改造理念,按照国家食品、药品、保健品生产标准要求,引入先进的工业深加工,研发生产桑果汁、桑果酒、桑枝菌、蚕(蛹)蛋白粉、生态蚕丝被、品牌蚕丝饰品等高附加值的蚕桑功能性新产品。利用桑树特色经济林木以及家蚕经济昆虫的特殊作用,创新蚕桑多用途、多元化开发模式,推进桑树防风固沙、护坡固堤、土壤改良、盆景造景等绿色生态应用,探讨蚕桑科学实验、丝绸文化传承、学生劳动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等科学文化教育应用,推进桑叶(果)药食两用、桑叶(枝)饲料、丝蛋白养生、高档丝绸旅游产品等多业态开发应用。

4 构建现代蚕桑体系,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蚕桑茧丝绸行业种植与养殖结合,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内、外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更有利于多产业融合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支撑。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此满足蚕桑融合发展项目技术转移、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业务拓展的土地、人力等需要。江浙东部地区,加快推进规模化高效蚕桑在产业融合中实现资产增值,不仅盘活了中西部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多规合一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而且有效保护了规模化蚕桑生产设施和经营资产,大大改善了规模化蚕桑生产经营环境,增强了蚕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新阶段,促进蚕桑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必须依靠现代蚕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知识、技术、网络、管理、服务等要素分工合作优势,推进规模化高效蚕桑生产,积极引进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大力培育懂蚕桑、爱蚕桑、爱蚕农的蚕桑“新农人”工作队伍,定期组织和开展蚕桑专题技术培训,加强现场讲习传授和观摩交流,强化产业发展人才动力,造就更多蚕桑乡土人才。确保服务网络畅通,及时为蚕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专业、及时的技术指导,推动蚕桑服务体系向蚕桑特色县、乡、村延伸,统筹利用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大型企业、技术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等信息资源,逐步构建知识同源、技术联盟、资源共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产业(专业)群落信息平台体系,准确把握蚕桑生产经营需求,线上与线下技术服务贯通,应急处理与长期规划配合、专项指导与综合服务结合,及时提供精准服务。强化蚕桑要素融合导向管理,鼓励和支持蚕桑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多产业融合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以土地资源、资本要素、技术入股、订单生产等方式,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蚕桑新型主体契约意识,完善适应农业特色、蚕桑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蚕桑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蚕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体系内自然灾害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

5 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蚕桑主体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蚕桑产业,不仅为蚕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跨界的产业经营思维和便捷的融资增值路径,从根本上推动传统蚕桑向现代蚕桑嬗变,能收到助推加速和画龙点睛的效果。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和丝绸类外贸订单收紧等严峻挑战,传统蚕桑业遭受着严重的威胁,东部生产规模减少、专业人才短缺、生产力低下、土地资源不充分、劳动生产率不高和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需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注入鲜活工商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集约化、装备化高效蚕桑。谋求社会工商资本与蚕桑产业良性融合,推进蚕桑产业跨界高质量发展,壮大蚕桑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传统蚕桑产业实施股份制、合作社、家庭农场式合作生产经营改造,创新不同形式的“公司+农户+合作社+X”模式,实施蚕桑产业工业化、产业化融合发展,是推进蚕桑规模化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格局背景下,亟须培育新型蚕桑主体,激发蚕桑茧丝绸市场活力。培育蚕桑茧丝绸大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地方蚕桑特色产业,引导新型主体向优势蚕桑产区、特色加工园区集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蚕桑茧丝绸市场竞争力;开展新型蚕桑合作社创新试点,推进蚕桑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打造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的规模化蚕桑合作社企业;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蚕桑家庭农场,探索“联耕联种联营”规模化发展路径,带动更多蚕桑大户参与,践行蚕桑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新模式。考虑社会资本注入和新型管理模式主导,应大力拓展新型主体的服务领域,积极争取资金、技术、平台支持,推进蚕桑生产全程专业化、蚕桑加工精准化、蚕桑经营社会化,建立完善蚕桑专家决策系统、畅通蚕桑信息网络、搭建蚕桑电子商务平台,为新型主体在技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流通等重点方面和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蚕桑产业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增量增效,逐步形成蚕桑开发创新、特色集聚、规模高效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蚕桑规模化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多层立体规模化猪场建设现状及发展浅析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高生猪“保险+期货”规模化项目 山西完成首单理赔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