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
——“想写你的名字”作文题讲评实录

2021-12-04■石

初中生世界 2021年32期
关键词:黄文秀文章同学

■石 颖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

【设计理念】

八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记叙文并不难,但要想写出一篇立意深刻、较有文采的文章,则非易事。好文章要改。学会升格自己的文章,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围绕“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一中心,通过例文评改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文章需要呈现出某种“思想”或“观点”;以《〈孟子〉三章》为例,指导学生迁移课内知识,联系时代和自身实际,深挖素材内涵,升华文章情感。

【课堂实录】

屏显教学目标:1.明确考场命题作文中“文以载道”的作文观;2“.点铁成金”,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材料的基础上,深挖所写人、事的价值和意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生齐读。)

一、病文会诊,集思广益

师:上周我们写的作文题是“想写你的名字”,老师已经批改完了。同学们视野开阔,既有写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以表现亲情、友情的,也有写历史名人、当代英雄的。“想写你的名字”中的“想”,是“写”的原因,也应当是最令人感动,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塑造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但是能做到的同学却不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有一篇文章比较典型,请同学们给它把把脉,说一说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原文:

想写你的名字

看到黄文秀的种种事迹,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

黄文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本能在一个大城市里选择一份舒适的工作,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但是,她却选择回到老家,在乐业县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我就产生一个疑惑:她为什么会这样做?答案就是,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抬头看见梦想的样子。为此,她愿意将青春播撒在大山间。

黄文秀所在的村庄总共472户人家,分布在11个自然屯,其中195户是贫困户,可想而知扶贫任务有多艰巨。为了尽快掌握各家各户的详细情况,黄文秀决定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可是广西多山路,有的地方眼瞅着就在对面,却要上山下山走上几十里。百坭村的山道上,从此深深印上了她的脚印。

黄文秀生活十分简朴。这个爱美的姑娘换下时尚好看的衣服,选择了一切从简。然而村里如果谁家有困难了,她又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匆匆递上自己攒的钱,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脱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她深知靠山吃山的道理,经过仔细调研、集体讨论,决定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她每日吃住在地头,双脚沾满黄泥,把种植技术教给每一户村民。为了打开销路,她又帮着联系电商,用互联网平台将橘子送出大山。后来,她又带领大家建起了沼气池,让家家户户通上了电。期间,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尝遍了酸甜苦辣,但依然坚忍不拔,心系群众,初心不改。

2019年6月16日晚,雨下个不停,天仿佛漏了。黄文秀在返回途中,突遇山洪。村民们的好书记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曾这样写道。这个承诺,她做到了,并且比很多人做得更好。只是,她乐观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雨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女性也是参与者、奋斗者、贡献者,也可以大有作为。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一点不比男孩子差。我也有远大的志向。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一所好大学,向黄文秀学习,心怀理想,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点拨。)

生:这篇文章写了黄文秀的一些事迹,选材充满正能量,比起大部分写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的题材,让人耳目一新。文章基本能够做到文从字顺,但是缺少精彩的描写,文辞比较平淡。

生:我们小组也这样认为。这篇文章的题材虽然选得不错,但总感觉还差了一点什么,就只是在说别人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作者没有动情,太客观了,有点像新闻报道。

生:老师,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写的黄文秀的事迹和题目没有关系,没有扣题。

生:叙述人称似乎也有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对比你们自己的文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不少学生点头。)

师:那么,该怎么解决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生:加一些扣题的语言,比如,“黄文秀,我想写你的名字”,直接照应题目。

师:对的。语言也可以再优美一些。

生:黄文秀的事迹我读过,很令我感动,但是这篇文章中她的形象比较模糊。我认为可以增加刻画人物外貌的语句。

(师点头。)

生:还可以添加环境描写。

生:黄文秀能够回家乡扶贫,真的了不起,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她的精神品质。虽然她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但除了表达崇敬之情之外,我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写。

(生点头。)

师:同学们谈到的这几点确实应该用心修改。你们的疑惑老师也明白了。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惑。现在,请大家结合咱们会诊出来的问题,先自己动手修改这篇病文。

(生读文,批注并修改。)

二、自主修改,积累经验

生:我修改了第四段。“每天,人们都能看见一位衣着简朴的清秀女子,不知疲倦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你总是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慰问、帮助村民,了解他们的情况,为脱贫奔忙。风吹,日晒,你白皙的面庞染上了温暖的黄土色。不用精致的妆容和华美的衣衫,你的善良与坚忍荡漾在你的笑容中,那么美丽动人。”

(生鼓掌。)

师:这一部分改得好,黄文秀的形象更加清晰了。其实不难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面对艰苦的工作,她的双脚或许会因为走那么多路而磨出水泡,她的双手或许会因为劳动而变得粗糙,她的声音或许会因为过多的交流而变得沙哑。同学们可以沿着这一思路,再增加一些细节描写,用文字描绘一个你心目中的黄文秀。

生:老师,我修改了结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黄文秀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我想写你的名字——黄文秀。这名字就像灯塔,照亮了我的理想。”

师:请同桌来点评修改后的段落。

生:与病文的结尾相比,修改后的段落多了点题,升华了情感。但是,我感觉还是比较空洞,不走心。

(生笑。)

师:你有什么建议?

生:加一点名人名言——有志者事竟成。

师:引用的名人名言与所写内容结合紧密,能够使文章增添文采。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有修改开头的吗?

生:“你的名字是最芬芳的花朵——黄文秀。此刻,我想写你的名字。”

师:你的修改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既紧扣题目,又简洁明了。那么,如何表现对黄文秀的崇敬之情呢?

生:我在结尾加了一段话,“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的名字,我永远铭记”。

师:这样修改,照应了题目,抒发了对黄文秀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经过刚才的修改,我们解决了病文中的部分问题,但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接下来,老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修改后的文章,尤其注意红色标注的地方,思考这样改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是否值得商榷,需要再次修改。(编者注:限于篇幅,以下仅呈现有调整处,其余部分略。)

教师升格文:

想写你的名字

黄文秀,每当读到你的名字,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学有所成的你原本可以凭借这样的学历在城市中寻一份安稳和富足,然而你却选择了回到家乡……你为何要自找苦吃呢?当我读完你那短暂却璀璨的人生,我虽然懵懂,却也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不辞辛苦,事必躬亲。所以,每次读到你的名字,我的眼前都会浮现这样的情景:清晨,你拄着一根木杖,拨开路边挂着露水的杂草,抬头看着山岚间弥漫的晨雾,那里仿佛有说不清的困难在等着你。工作越久,你越觉得自己重任在肩,但心里有一个声音在激励着你要坚强、要忍耐。家乡成就了你,你也要为家乡尽力。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那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小康梦、中国梦。“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从你的事迹中,我再次听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你是无数正为这个梦想而奋斗的奋斗者的缩影,是我们青少年的好榜样。

黄文秀,我想郑重地写下你的名字。你名字中的每一笔,都沉甸甸地浓缩着青春的赤诚与无悔的奉献精神。你的名字,仿佛一缕曙光,温暖了我们。

(生读文章,批注并讨论。)

三、授之以渔,凡文升格

生:老师的修改文,第一段引出黄文秀的名字加以点题,直接表达对黄文秀的钦佩之情;第二段中的“短暂却璀璨的人生”,概括得特别准确;第三段从黄文秀的名字说起,写眼前浮现的黄文秀工作的场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我感受到黄文秀开展扶贫工作的艰苦以及她坚持不懈的毅力,让我对她产生了钦佩之情。

师:饱满的人物形象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着笔墨,要将人物的事迹和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精神联系起来,去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这些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思想,便汇集成“道”。文与“道”相辉映,才是一篇有深度、有嚼头的文章。

(屏显助读资料:“文以载道。”具体内容略。)

生:第三段的修改再次扣题;最后一段也照应了题目,抒发了对黄文秀的钦佩之情。开头点题,中间扣题,结尾应题,文与题结合得更紧密,结构也更紧凑。

师:你很善于总结,点评也很中肯。点题、扣题、应题,大家学会了吗?

(生点头回应。)

生:原文最后一段说“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一点不比男孩子差。我也有远大的志向”,这样的表述让人觉得她对于女性的身份似乎有些……我不知道怎么说,就是觉得有些怪。但是改完以后,主题就变得明确了,立意也更显深刻。之前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责任,应该向黄文秀学习,但是我说的都是大白话,不像老师写得这么铿锵有力。

师:谢谢你的肯定。老师认同你的观点。这样有力的结尾,其实同学们也能做到。想要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们首先要做到理解人物,并从人物的事迹中去发现他的闪光点。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思考:原文强调“女孩子应当如何”这个表述让人觉得不舒服,原因是什么?

生:男女平等。就像老师您在讲《富贵不能淫》时说的,大丈夫、君子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再是单指男子。原文的表述对女性有些歧视。

师:说“歧视”或许有些严重,但的确缺少了一点女性的自觉意识。我们无须刻意强调女性的身份,远大的志向、社会的担当是新时代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美德。其实,原文也联系了自己要好好学习这样一个道理,但是,同学们觉得原文在讲黄文秀反哺故乡、舍生忘死的时候,有没有把她身上的可贵品格与精神充分挖掘出来呢?

(生摇头。)

师:支撑着黄文秀这样选择并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生:爱国主义情怀。

生:感恩的心。

师:瞧,我们用“为什么”来探寻人的行为动机,大家的思路就打开了。在反哺家乡的过程中,黄文秀又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坚毅,不屈不挠。

生: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生:乐观积极。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每一个点都可以成就一个有力量的结尾。了解到这样的黄文秀,被她崇高的精神品质所打动,我们自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现在,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老师的分析思路?

(生思考。)

生:先了解人物事迹,探寻人物行为的动机,观察事情发展过程中这个人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品质,再择取自己认同的部分加以吸收。

师: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相信你的作文一定可以写得很好。每个人都受到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我们学习优秀的人,就是以他们为榜样,去指导我们的人生。把经过自己理解的道理写在文章中,就可以使文章言之有物,并自然地升华情感。那么,我们怎样用分析黄文秀事迹的方法,举一反三去审视我们所描述的人物呢?

生:观察生活,读课外书。

师: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的精力有限。

生:可以从课本中学过的一些文章中去寻找。

师:这确实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在刚刚学过的第六单元中,就有陶渊明、杜甫的诗,还有《〈孟子〉三章》,现在,我们就来举一反三。请同学们在陶渊明、杜甫之前各加一个形容词。

生:不失本心的陶渊明。

师:他的本心是什么?

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慕名利。

生:忧国忧民的杜甫。

师:黄文秀、陶渊明、杜甫,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思考。)

师:请大家尝试用《〈孟子〉三章》中的道理来概括。

(生恍然大悟。)

生:《〈孟子〉三章》的课下注释有一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老师找的也是这一句。有了这样的志向,并坚定地走下去,让我想起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说到这里,我们找到了他们成为自己的深层原因。而这一切,又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生:修改后的文章提到“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我们自身,既是对黄文秀的高度评价,也是当下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宝贵精神。

师:说得很好。除了书中的道理,我们也不妨审视一下我们生活的时代,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屏显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图片、南京大屠杀图片、各个岗位上的奋斗者图片等。)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先辈和社会的期望。

师:这样做的原因是?

生:守护和平与安定。

师:所以,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永远都不过时,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之奋斗的大理想。人生在世,除了生存,还有“诗与远方”。“诗与远方”不仅仅是指悠闲岁月中的快意人生,更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生:老师,我想起曾经背过的《大学》里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离我们并不遥远。

师:同学们平时的积累不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诗人黄庭坚有个“点铁成金”的作诗法,就是将前人文章中的妙句良言点化在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使自己原先平淡的文章有了亮点。

(屏显助读资料:“点铁成金。”具体内容略。)

师:我们从课文中化出的“道”,对好文章中词句、意象的借鉴、模仿,便是此法。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领悟与创新。时间关系,对于这一点,后面老师还会给大家详细说明。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下课!

猜你喜欢

黄文秀文章同学
黄文秀:返乡扶贫 奉献青春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缅怀“最美奋斗者”黄文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缅怀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