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农业祭祀文化的历史脉络

2021-12-04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业传统活动

王 雪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成为国家和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华文明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与农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可以说传统农业包含着众多传统文化的基因,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同时现代农业也是在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和创新中发展的。因此,探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其精神内涵,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保护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农业祭祀文化为研究基点,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同时吸收、借鉴优秀的研究成果,梳理中国传统农业祭祀文化的历史脉络。

一、农业祭祀文化肇兴

祭祀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先民对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皆先祭祀祈祷,渴望得到神灵的指引与庇佑。据《说文解字·示部》载:“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古人觉得在上有上天主宰人事,所以人们总是期待得到老天的指示,因此“示”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个石头桌子。

这个石头桌子很平,上面摆放着祭品,下面则是能够支撑其站立的桌腿。每到重大的节日或事件发生之前,都要跪拜以各种祭品来祭祀。“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祀,祭无巳也。”段玉裁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祭无巳就是祭祀没有停止。祭祀是我国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中华民族又是以农立国,农业是支撑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也是古人全民参与的一项社会活动,由它所滋生的农业文明更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农事祭祀活动便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自然文化环境中被造就出来了,而与此同时产生的农业祭祀文化则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古代民众的精神信仰、伦理认知、审美取向等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农业祭祀文化,这一文化是根据农业生产活动所积累起来的农业风俗,农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灾历不起、丰衣足食,而这一切对于处在蒙昧期的先民们来说实难达到。虽然在我国古代有一定的农学知识和工具技术,但多是处在浅层次阶段的一些直接性经验总结,并没有十分发达的耕种技术与良好的避灾方式,故以当时的认知水平、既有经验和心理结构来看,人们无法按照自己的要求对自然界作出根本性的改造,只能局限在顺应天时的规则里生活。另外,以个体家庭为主要生产活动组织形式的古代来说,农业生产基本是以血亲为纽带、以土地情结为连结、以岁时节令为框架而展开,日积月累地便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即个体的情感与需求逐渐扩充成家族,又由家族扩充到全社会,从而使整个社会有了整体的欲望与习惯,这在农业祭祀活动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们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界进行相互适应与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生存,他们往往按照节令的时空规范展开农业活动,但同时他们也会对那些未可知其所以然的自然现象产生畏惧、避祸心理,比如他们无法控制,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风、雨、冰、雪等。于是当时的人们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和幻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并试图通过某种媒介得以沟通神灵,得到神灵的帮助与保佑,至此,农业祭祀仪式产生并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马克思曾经说:“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这是农业祭祀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它是正式的制度文化体系之外的,边缘化的文化样式,但这并不影响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我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农业活动中、从类别繁多的风俗节日中找到它的印记。

二、农业祭祀文化的嬗变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农业祭祀活动由来已久,并成为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传统,它与民众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有很大关系,同时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最初,人们的农业生活相对简单,他们也更关注与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身上有了更多的社会属性,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世界、心理活动的影响大大削减,而伦理观念、道德观念成为了制约他们行为方式的主要动力。农业祭祀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所衍生出来的行为文化现象,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农业祭祀活动的变化与演进,则可以作为社会变化的一种风向标。

原始先民的农业祭祀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生殖崇拜。这种变化,反映在祭祀的对象、祭祀的过程以及祭祀文化心理上。

(一)自然崇拜。有学者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过程、季节更替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转变成为他的宗教。”这是在说,人类在最初阶段思想较为蒙昧,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皆认为有灵主宰,所以他们在看待自然环境时,便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在这样一种较为原始的神秘思维的驱动下,对于生产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自然现象,他们都会加以崇拜并祭祀。《礼记·祭法》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可见,人们要沟通神灵、取悦神灵都只有祭祀这一条路了。本文以农业生产活动中祭祀天地为例,阐明自然崇拜在原始先民中的影响。

广袤的大地都被浩瀚无垠的苍天所覆盖,而日月星辰都出现在天空,风雨雷电都降自于天空,因此在原始先民看来,天是具有着无上威严和神秘力量的存在,只有臣服于天上的神灵,用所有美好的物质来祭祀,才能获得老天垂怜,所求满愿。例如辽宁省喀左县发现的东山嘴祭坛,祭坛的“东西北三面被一长弧形黄土山梁环抱着,遗址坐落在山梁正中一缓平突起的台地上,占据了台地向南伸展的前端部分,长约 60、宽约 40 米,海拔高度 353 米,高处河床50 余米。”《礼记·礼器》载:“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这是说古代祭天活动需择高处而为,这是为了更加接近天神,而辽宁喀左县出土的这一处祭坛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同样,古人认为大地抚育着万物,承载着万物,人类在大地上生产生活,动植物在大地上绵延生长,而且农耕活动、渔猎活动和一切日常活动都离不开土地。所以,土地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仰仗着它、崇拜着它,同时又惧怕着它,因为在古人看来大地有时候会生气发怒,会不愿负载其上的一切,甚至会晃动他们,把他们震毁。因此,对于大地的祭祀自古便有之,《礼记·郊特牲》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人们得到了大地的滋养和培育就要生发感恩之心,要报答酬劳,以美物献祭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祭祀土地、土地神的传统,例如“主要分布于贵州的布依族,擅长种植水稻。被称为水稻氏族,农业生产中的祭祀特别盛行,六月初六祭社神或土地神。仪式为敬拜石刻的男女神像,或由人寨资格最老的长老扮神。杀鸡猪供祭,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参加祭祀者忌穿白衣或花衣,奉献祭品时不能说话,祭毕,分食祭品。”形成了一整套非常规范、系统、庄严的祭祀仪式,以彰显对土地神的尊重。

除天与地之外,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对象还包括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据苏联著名宗教史学家约·阿·可雷维列夫曾说:“成为宗教崇拜对象的自然现象,到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时期,才对人获得特殊意义。因此可以假定,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就是在这时形成起来的。”足见,人类从粗放型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以后便有了自然崇拜心理。

(二)祖先崇拜。由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不仅是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的转变,更是民族心理的一种微妙转变。众所周知,周朝创造性地创立了宗法制,自宗法制被建立之日起就成为当时经济基础所服务的最完备的上层建筑,故而深刻地影响着周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民间生活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稳定了社会秩序。我们通过古代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的收获都可证明,自周代以来,天子就是天下的共主,而周朝的始祖就成为了全天下人的祖先,共同的祖先不仅会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距离、拉近感情,还会使人们保持共同体意识,从而维持一种生态文化的平衡。周民族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同时,周人还把他们的最初的男性祖先后稷定义为农业神,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文化问题。尤其是《诗经》当中对于后稷的记述与描写,正是当时文化中所裹挟着的充满原始宗教神秘色彩的痕迹,通过溯源后稷祭歌中的文化底蕴,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农业祭祀中的祖先崇拜内涵。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下了后稷,年少时为母亲所弃,这一段在《诗经·大雅·生民》中也有精彩记述,但最重要的是人们将后稷身上的祖先与农神的合一性,《生民》对后稷作为农业祖神的功绩有详细描写: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后稷不仅在很小的时候就擅长种植豆、麻、菽,成人之后还有相地之宜,教民耕种谷物,具有传稼穑之功。因此直至今日在有些地方,农民们仍奉后稷为农业祖师,在迎神赛会和正月十五的日子,人们抬着后稷塑像和农具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然祖先崇拜的文化风俗、祖先祭祀文化心理皆与农耕文化的底蕴有关。在初民的观念里,人死的时候,灵魂是不灭的,所以他们坚信祖先死了以后仍然可以以神灵的形式返回现世当中发生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可好可坏,因此要以一颗敬重之心来面对祖宗神灵,以期获得他们的助祐。“要以某种形式满足生者对死者的同情、哀悼、尊崇、敬畏、悲痛、恐怖的复杂情感,乃是形成祖灵信仰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些感情是不可能单独形成祖灵信仰的,亦即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许多文化的社会原因。”祖先崇拜是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寄托,以道德为约束所形成的,具有稳定农业社会秩序,安定农人消灾避祸心理的一种文化精神,这也是农耕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涵。

(三)生殖崇拜。“农耕礼仪与生育礼仪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人的生殖与谷物的丰收总是息息相关,相提并论……作为农神,人们向它祈求一年丰收的同时,也在向它祈求着子孙兴旺的原因。”农业生产活动是古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础,而人口的多寡则直接关系着劳动力的质量,故生殖崇拜由来已久,并且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性的,与生殖器相关的出土物广泛发现于西亚、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及欧洲等地,这些出土物都有明显的特征,比如丰乳肥臀或者腹部突出亦或是直接表现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官。我国红山文化的女神崇拜更是达到了巅峰,在牛河梁、东山嘴两处祭坛中均发掘出陶塑女性神像群残件,与当时的生殖崇拜有莫大的关联。

从这些历史遗物可以见得,他们应该是用于祭祀的器具,而这种祭祀渗透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笔者认为,这种活动的文化性意义是远胜宗教性意义的,因为宗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作用,但是文化则会变成一种民族记忆,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血液里,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诸多农事习俗、祭祀方式都与生殖崇拜有关。据调查,古人在举办农事庆祝节日时,往往上演大型狂欢派对,例如每年仲春举行的社日。由于交感观念、生殖崇拜的影响,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上,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时,经常性的伴有真实或模拟的表演,来达到以自身的繁殖力感动上苍、神灵和祖先的作用,最终促进农作物的茂盛生长。这种表演还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带有神圣庄严意味的活动,但由于文明的生成,学者们耻于对此详细阐述,才让这一文化湮灭不传了,这实在是文明进程中的一大缺憾。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而农业祭祀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日趋定型为全民族的行为规则和道德标尺,即使在祭祀活动并不彰显的当代,这种文化也全然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由于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传统文化并未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和新兴文化的创造而消亡,而是呈现了相互交融的共存状态。我国现在所提倡和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作为奠基而铺设的,故而传统农业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则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出发点,因为我们农村共同体的生活模式并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农业文化又始终根植于现实生活当中,所以探讨传统农业文化内涵,梳理农业祭祀文化脉络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农业传统活动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