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大单元教学中如何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2021-12-04刘金玉
刘金玉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吉林132011)
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颁布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教学也逐渐展开。统编版历史教科书的发行意味着国家首先选择对教材上进行改革,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单元整合和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在中国兴起,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单元教学开始着手研究,也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但大多集中于语文和体育两个科目。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登上历史教学的舞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崔允漷教授发表了《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指出新的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运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变革,使其从原来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的方式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的教学方法。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科历史的发展规律,围绕一个主线,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与设计,然后形成连续的课时的单元教学。
二、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出台,要求我们立足核心素养,整体把握教科书,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底层逻辑是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呼唤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着重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凝练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体的教学不是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崔允漷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一文中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具备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是大项目、大观念、大问题与大任务的设计。
(二)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历史学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新的教材使用策略,改变学生对零散知识点进行简单理解和记忆的状况,培养其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具体的、全方位的,因此,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
(三)统编版历史教材编写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根据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了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即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简称人教社2019 版历史教科书)。统编历史教科书根据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编写而成。之前使用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专题体例,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单元、课时进行授课,这样容易忽视教材中知识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像是一个个孤立的岛屿,学生在答题时也只能答出只言片语。对每位学生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个课时或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呼唤下,依据统编历史教科书编写原则的指导,历史教师们应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崔允漷教授谈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使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现实需要。大单元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整合教材内容,凝练大单元主题,遵循整体性原则,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循序善诱,启发引导。
(一)整体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起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也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也要进行一系列整体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是为核心素养服务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大单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建等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都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贯彻新课标理念,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构思大单元教学时,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统编历史新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但也要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所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一步步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思维,以真正落实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一文中指出,在课程改革推进、核心素养提出和统编历史教科书出版的背景下,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忽视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归根到底不过是之前的碎片化教学。从统编教材采取的通史体例来看,实施大单元教学,不仅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同时也顺应了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从而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
下文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 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如何在新统编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下、如何在课程容量大和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在使用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一)提炼单元教学主题
大单元教学注重的是站在单元的高度,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以此来统领教学活动。
根据崔允漷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对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界定可知,划分本学期学科内容的大单元,需要考虑三方面内容:本学期相关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三者相结合,突出某一或某几个重要的学习观念,将本单元知识和内容的联系扩大化、具象化。以社会性质、革命任务、指导思想和时间的发生变化为依据,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六、七、八这四个单元合并为大单元“中国近代史”,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抵抗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为主线,从中国的“内患外忧”和人民的“救亡图存”两个角度,探究当时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求民主的。
第16 课“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大单元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在初中就对本课内容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存在具体内容掌握不够充分、中国近代史线索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首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厘清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与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关系。
(二)寻找单元内在逻辑
大单元教学以内在整体逻辑为主体,教学过程的开展不再像之前那样关注课时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内容的内在整体逻辑性,避免出现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设计阶段,应遵循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抗争史、先进阶层追求现代化的探索史这三大线索,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国各阶级的思想主张及抵抗运动,使学生明确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人民对国外的学习程度也不断深入这两个基本趋势,同时明确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通过以上逻辑引出本课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比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化”这一概念,使学生深入理解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思想层面的影响,即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
(三)渗透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在整个大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整个大单元教学的方向与指南针,大单元教学目标要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教师要在整合大单元内容时,考虑通过本大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不仅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学生初中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过程和影响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利用史料、地图等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历史必然性,将鸦片战争的爆发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下理解西方国家对华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通过对于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和影响的综合分析,使学生理解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在初中阶段对两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推动,辩证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够结合初中知识,将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教师通过表格化进行对比,将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形成多维度的历史学习观念。
(四)提高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张羽丰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一文中提到,“历史学科的本质是通过五大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师在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侧重,以历史学科为媒介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中,同样强调在大单元中对某一核心素养有所侧重。基于历史发展的线索整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双重维度考量,中国近代史这一大单元应更侧重于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培养。
中国近代史是学生了解较为清晰的一段历史,高中的历史教学,应该上升到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上。由于本课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教师对当时的世界与中国对比、侵略与反抗形式均有初步讲解,因此,需要根据知识线索,将“落后就要挨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以图片、视频、史料等方式,对战争过程中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事迹进行介绍,联系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中国人民是有反抗、有思考的。
在“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的教学中,采用图表形式将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三人的成就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部分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中国自身的不足,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军事、科技等“器物”,为日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打下一部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关注西方世界,其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根基,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只局限在器物层面,是肤浅的,且没有付诸实践。但地主阶级抵抗派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学习,也表明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闭关锁国”,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始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表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五)大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反思,大单元教学也不例外。大单元教学反思可以在一个大单元结束后进行,也可以在大单元的某一个课时结束后进行。通过反思,可以对后面的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或者减少知识,以便更高效地进行学习。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反思,我们认识到这一部分为教学重点,内容庞大,而且需要教师解释和学生理解的历史名词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现场反应和时间把控。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教学内容容量大,而课程时间又很紧张,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形成了哪些核心素养,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教师也可以反思自己在单元整合方面、单元逻辑方面的不足,为后面的单元整合、大单元教学提供借鉴。
大单元教学避免了以前课时“碎片化”教学倾向,更加注重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形成具有逻辑体系的单元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与引导者,而大单元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情况、教学辅助材料等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和研究。大单元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思维,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