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再造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升级
2021-12-04王广振
■ 王广振
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风貌整体迈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而言,传统空间形态大量占用城市空间,大量传统建筑存在着老化问题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现象,严重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城市化开发加上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使得传统建筑原貌已经开始被现代化元素所取代,严重破坏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城市文化遗产而言,传统是否一定要以落后保守为基础,现代化的发展是否一定会影响其文化价值,等等,此类问题仍然是保护与更新的关键所在。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因其保存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面临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更为突出。
正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过度的更新改造,导致部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遭到破坏,从而映射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规划滞后,重视新城建设、忽视传统保护,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讲可持续发展,注重表象复原、忽视文化内涵,缺少经费支持、开发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是寻求传统旅游模式特色化转型的突破口,更是城市文化更新与空间再造的新契机。
一、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升级现状
(一)优势分析
1.文化资源丰富,空间形态多元
我国文化资源体量庞大、种类丰富,包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等,而且大部分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此外,文化资源空间呈多元化布局,以“点、线、面、网”等形态分布于各个角落,呈现出丰富的立体网络;既有点状的红色文化节点、线状的历史文化街区、片状的历史文化片区,又有网状的城市博物馆群落。
2.保护意识较强,战略布局先进
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意识较强,不仅相继出台了多项战略性保护政策与更新规划,而且在学术研究层面具有先进的战略布局。以山东青岛为例,青岛市政府率先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青岛),成功举办第一届城市文化青岛论坛,为青岛城市文化发展搭建起体系完善、运转高效的智库交流平台,为下一步城市更新进程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劣势分析
1.项目规划较粗,缺乏详细实操方案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打造上,我国虽然提出了诸多战略性指导文件,但具体到一座建筑、一条街巷如何开发时,却缺少针对性的实操方案,以至于出现开发利用不充分、标志性要素稀缺、经营业态混乱、互动协调性差、宣传知名度低等问题。比如在青岛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军用产区与开发管理的矛盾,就亟需出台一个“政府带头、军方协作、企业运营”的更新规划。
2.挖掘力度不足,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历史文化街区以拥有高品质的文化遗产为核心特质,其空间格局、特色建筑及遗存的文化资源等,都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别致的美感,因此才得以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游览。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但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与有效开发,在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方面吸引力不足,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和吸引力亟待提升与优化。
3.街区活力较弱,空间氛围有待活化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除建筑实体之外,还应重视街区空间氛围的营造,这是活化利用城市文化遗产的关键环节。但在保护外在物理空间时,往往忽略对内在街区记忆的维系,“一刀切”迁离全部原住民,导致原有街区空间趋于“静态化”。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升级中,应避免将全部原住民迁离,可以通过升级民居基础设施,留下部分原住民以维系街区记忆,提高社区活力。
二、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升级的建议
(一)更新目标
1.文化:保护与延续街区历史文脉
人的生活环境可以反映一定的人文性和地方性,如北京的胡同和江南的小桥流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和传递着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街区一个鲜明的特征便是它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所传承的文脉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体会、把握城市文化遗产的精髓,考虑街区原有的文化生活模式,注重街区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
2.空间:再现整合街区空间秩序
在保护与延续街区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也应注意再现与整合城市空间肌理。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空间秩序,是世代累积形成的宜居环境,本就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一方面根据历史情况再现街区本身的空间秩序,另一方面根据现实情况对空间秩序进行合理整合。
(二)升级策略
1.政府带头、多方参与,创新改造模式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采用“政府带头、企业协作、专家支持、居民参与”的模式,集思广益,共同协作,互动创新。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制。其次,重视企业机制在项目运营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运营智慧与盈利策略。再次,打造互动交流平台,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吸引高校智库团队及青年学者参与其中。最后,在项目方案的前期筹备阶段,应积极寻求社区居民的反馈与建议,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空间整合、特色规划,打造战略品牌
一方面,在项目规划的空间形态上采取整合化战略,即“点、线、面、网”相结合的总体打造策略,统一规划,全面覆盖,良性联动。具体而言,“点状”即济南解放阁、青岛五四广场等红色文化节点,“线性”即济南芙蓉街、青岛馆陶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片状”即济南百花洲等历史文化片区,“网状”即博物馆群落。另一方面,在项目规划的方案打造上采取差异化战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专属的规划升级方案,有序规划,彰显特色。根据各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针对细分市场个性化打造具有深度的“专题旅游”项目。
3.开拓思维、创新理念,打造网红街区
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学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经典理论,如“修旧如旧”“有机更新”“生态共生”等街区更新理论。另一方面,在借鉴经典更新理论的基础上也应注意跟进前沿更新理念。针对受众的“猎奇”消费心理,打造网红旅游目的地。此外,也应注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渠道与推广逻辑。例如,青岛馆陶路取引所旧址改造项目就可以借助“抖音”短视频平台,直播记录整个项目的更新全程,带领受众全方位跟进一座老建筑的焕然新生。
4.研究案例、多方借鉴,吸取经验教训
首先,认真研究经典改造案例,如吴良镛先生北京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项目、阮仪三先生福州三坊七巷项目等。其次,积极对标各地区的知名改造案例,如西安的传统文化街区、深圳的城市特色街区、厦门的经典美食街区等。最后,积极关注建筑师群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面最前沿的更新逻辑与再造理念,积极跟进最新锐的创作想法,不断激发更新再造的灵感。
5.文化与经济并重,注重增强社区活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应注重对彰显文化底蕴、人文色彩、社会风貌的建筑景观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保护并非是彻底杜绝商业化,而是要研究如何更多地保留人文因素,从而达到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这就要求在进行商业开发时要注意保护人文气息,以此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打造文化与经济共进的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