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化”: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演变评析

2021-12-04周树涛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华人文化

周树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在美国电影史中,华人形象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进程。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其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国家、种族、文化之间的共生与冲突。他者,是与自我相对的一个概念,他者形象是对异文化的书写,源自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想象[1]。美国电影中刻画的华人男性形象是其对来自东方的“他者化”文化的猎奇式想象。解构此类的异国形象,需要深挖其背后蕴藏的基于话语霸权、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等内涵因素。不难看出,在西方话语系统之下的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形象经历了从误解扭曲到逐渐客观,从否定到逐渐肯定的嬗变。

一、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的负面形象

(一)模糊蒙昧的“异邦他者”

20世纪初以前,美国与中国极少往来,他们了解到的中国不过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受推崇中国工艺品的欧洲的影响,美国甚至神往这古老悠久的东方文明。但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是一块未开荒的蛮夷之地,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美国始终以自己的武断自负,构筑着华人男性蒙昧模糊的“异邦他者”形象。当时,美国涉华题材的电影以纪录片为主。例如电影《李鸿章在格兰特墓》,记录了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并环游欧美抵达纽约时,去墓前追悼昔日故友格兰特并且植树的场景,其背景是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的屈辱史实,连格兰特都说“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1882年《排华法案》公布后,中国在美国人眼中尽是软弱可欺的形象。《华人异教徒与周日学校教师》中则塑造出华人男性“异教徒”的堕落、危险、污秽,并最终受到惩戒的丑恶形象。影片《娇花溅血》讲述一位吸食鸦片的单身华人爱上白人少女,少女的父亲发现女儿在黄种人的阁楼上之后发怒,强行带走女儿并拳脚相加,最后导致女儿香消玉殒的故事。影片中的华人男性是“贱劳工”,他们吸食鸦片,居住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贫穷、污秽的地区。这种荒诞、蒙昧的形象一直充斥在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短片中。

(二)愚蠢邪恶的“廉价笑料”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欧美列强破除清帝国的海禁,看到了当时真实的中国情况,比之想象的要更加丑陋。20世纪初一直到3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是愚蠢邪恶的“廉价笑料”。例如,在影片《曲折的街道》中,一个美国姑娘去寻找珍稀的花瓶,在路上受到了一个车夫的威胁,而这奸诈的车夫正是中国人的“样子”。又如《唐人街之夜》《石灰屋布鲁斯》等影片刻意渲染出一群不祥的东方面孔,他们吸食鸦片,沉迷于拉皮条、赌场、走私,是奴隶、是歹徒、是黄祸。1929年开始,美国拍摄了14部以恶魔“傅满洲”为主角的电影,如《神秘的傅满洲博士》《傅满洲的面具》等。傅满洲集各种邪恶于一身,成为华人的脸谱化形象[2]。当时的宣传材料曾这样描写“傅满洲”:“他每一次弯动手指、每一次耸动眉毛都预示着危险。”再如,《阎将军的苦茶》《上海之西》以及以华人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系列电影,展示给西方世界的是自私、虚伪甚至匪帮的华人男性形象。总之,这一时期的华人男性在美国人眼中就是阴暗狡猾、邪恶诡诈的“东方坏蛋”,总会发出“耸人听闻的声音”,使人“发笑”。这一负面形象直到由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大地》上映才有所改变。该电影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祖辈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本分忠厚的农民形象,也使美国电影中开始出现一些审视华人、审视中国文化的不同声音。

(三)荒诞病态的“柔弱女性”

当京剧传入美国时,一些群体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由男子扮演女子的角色,是中国所有的男性都这么柔弱吗?从20世纪开始,美国电影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把华人男性角色“女性化”、“病态化”和“柔弱化”。比如电影《蝴蝶君》,记录了1964年发生的一件事:法国驻华大使馆的一名会计高仁尼在观看戏剧时,被舞台上的蝴蝶夫人所吸引。戏剧结束,他向蝴蝶夫人的扮演者宋丽玲主动示爱,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多年之后,高仁尼以间谍身份被指控时,证人席上出现的竟然是西装革履的男人宋丽玲。这其实是西方文化用被征服、占有的女性形象来比喻被殖民者。又如影片《娇花溅血》中刻画的华人男性程环,性别朦胧,优柔温婉多于阳刚[3]。华人警探陈查理系列电影中呈现的华人男性角色也是行动迟缓、矫揉造作,缺少阳刚之气,呈现出非男非女的模糊性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女性化”。这些电影中的东方男子均被弱化甚至“扭转”,成为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求生”的“他者”。

(四)边缘矮化的“龙套小丑”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崛起,美国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华人男性正面积极的形象。但总的来说,华人男性并没有摆脱在其中被边缘化和被矮化的命运,一度以“龙套小丑”的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首先是演员不论在国内多么知名,一旦进军好莱坞,很难避免被边缘化。电影《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中,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华人影星周润发,仅仅只饰演了一个“东方海盗”的小角色[4]。有铁骨硬汉之称的吴京,在电影《木乃伊·龙帝之墓》中扮演的也不过是一个刺客形象。其他国内知名演员如成龙、李连杰、章子怡等,在不少美国电影中“跑龙套”。其次是在一些影片中,与拯救世界的美国英雄相比,华人男性形象不是负面的就是存在感极低的。电影《无间道风云》中出现的“中国黑帮”,在他们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时,其丑态在美国的高科技之下一览无余。电影《龙年》里同样夸大其词地描绘了一群罪恶滔天的唐人街黑恶势力。根据巴拉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太阳帝国》讲述了英国男孩吉姆1941—1945年间在上海的经历,但电影中所有关于上海的元素均被削减,中国人民以一种遭受伤害的被奴役的形象出现。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总是那些无关紧要的角色,或是清洁工,或是贪图蝇头小利的小市民,这些角色完全边缘化、矮化了中国人。

(五)冷血果断的“东亚武夫”

虽然今天的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形象还是常常会出现各种负面的、不好的解读,但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佬”不得不慢慢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基于客观的事实审视中国人。目前,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已经不完全是负面形象,开始变得正面积极起来。例如电影《龙争虎斗》中,由功夫之王李小龙扮演的少林高徒李在比武大会上不仅大展拳脚,还使用了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截棍三种武器,打斗场面非常精彩。该片入围美国杂志TotalFilm选出的67部改变世界的电影。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淋漓尽致地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充满阳刚之气的华人英雄[5]。影片中的中国功夫和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颠覆了美国人的思维定势,使中国功夫影片在美风靡一时,甚至为美国的电影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李连杰、成龙等一批华人男性演员更是将中国功夫进一步发扬光大,先后参演的电影《龙之吻》《龙潭虎穴》逐渐击破了美国人的认知壁垒,之前的负面形象被消解。但是遗憾的是,李小龙及之后的一大批华人男性演员,在美国电影中的角色被固化在了武打风潮中,有很长时间,美国人只认识会中国功夫的“李小龙们”,迫使这些演员们不得不通过武夫的形象在好莱坞谋求生存。虽然这确实给华人挣回了脸面,也打破了西方传统印象中华人男性柔弱的形象,但是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也仅仅止步于冷血果断的“东亚武夫”形象。能否在不远的将来创造真正代表“中国智慧”“中国形象”的华人男性形象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二、新时期华人男性形象的二维解读

(一)消极形象

由美国知名谍战小说作家伊恩·弗莱明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007系列之诺博士》(1962)中的诺博士就刻板沉闷、疯狂狡诈,整部片子中含有大量的丑化华人的故事情节,也是老一辈美国人的种族观念的体现:黑人是质朴的,可以为我所用;而华人阴险,充满威胁。中美建交后,美国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越来越多的华人正面角色走进电影,可其中还是充斥着怀疑与否定。1980年美国再次发行《傅满洲的奸计》,说明了历经几十年,美国并没有放弃傅满洲这一妖魔化的角色。《摔跤王》《蝙蝠侠》等影片中则或多或少地描写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混乱,讽刺华人男性的阿谀麻木。

消极形象的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中美两国政治体制不同。美国历来自诩民族自由,渴望建立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因此对旧时的中国存在敌视和偏见。虽然从建国开始美国就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他们也十分擅长通过各种政策来吸引更多外来人种丰富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从小就生活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从小就被灌输诸如白种人最优越的观念。受政治形态和种族歧视的影响,对中国人的厌恶自然延伸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电影中来,这既包含着在电影中塑造一个封建贫穷的东方国度,更是通过麻木、阴险、狡诈等消极形象来传递其排斥、鄙视、压制的态度和动机。

(二)积极形象

随着中国功夫风靡全世界,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有了很大改观。在电影《邻家特工》中,成龙饰演的鲍勃是一名退休的秘密特工,为了保护孩子和打击犯罪,他重新出马,使匪徒闻风丧胆,使坏人望风而逃。在电影《敢死队》中,李连杰饰演的特种兵杨赶赴荒岛,执行危险任务,十分骁勇。电影《2012》描述人类即将遭遇灭顶之灾时,各国政府联手在中国西藏制造诺亚方舟,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活果然应该交给中国干,只有中国才能完成。”其中出现的中国解放军救灾等场面体现了负责任的崛起中的大国形象,是影片中对华人或者说对华人男性的认可。

三、华人男性形象嬗变的文化解构

(一)积贫积弱和经济崛起

美国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道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差距也越来越大。中国近代史上,众人皆知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为了防范反清势力,维护封建统治,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锁国无疑使中国错失了很多向西方学习的机会,导致中国积贫积弱,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落后于西方。而同一时期的美英德法等国家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大大提升,经过一系列重要改革,经济崛起,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东方的保守落后,西方的开放文明,浓缩在美国电影中呈现出的就是华人男性愚昧并不自知的形象,其实是当时社会场景和世界格局的转变。

(二)落后挨打和强势侵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欧美列强全面冲开中国薄弱的海禁,进行了强势侵略,其殖民行为不断扩张,中国被迫挨打。美国进一步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之前对神秘的东方文明仅剩的一丝敬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讥讽和厌恶的声音此起彼伏。加之受时下流行的“黄祸论”的影响,美国普遍认为华人是荒淫病态的代表,是低贱下等的种族。正是在这种霸权主义的中心话语体系下,美国、美国电影以最强势、最偏执、最狭隘的心态看待中国,华人男性被扭曲,被颠倒。当时的中国毫无国际地位可言,在这种隐含他者和西方权力中心不平等的体系之下,只能默默承受,被塑造成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异邦人形象。

(三)铁血本色和英雄主义

中国的男儿始终是有血性的,而中国文化中最能体现华人男性血性和强势人格一面的当属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壮的外形,又有典雅深邃的内涵,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而功夫所表达出的铁血本色与美国的英雄主义有着契合之处。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所认可的英雄一般就是自耕者、拓荒者,早期开疆拓土的政治家和能够适应荒野生活的斗士。因此当中国功夫传到美国之后,功夫背后所传达出的意气风发、豪放自由、嫉恶如仇的特质深深感染影响了美国人,美国人从中看到了一直推崇的尚武精神。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功夫为什么能够成功沟通不同的种族文化,带动成龙、李连杰等一大批华人男性演员成为闪烁在美国电影银幕上的不朽文化符号。

(四)大国崛起和文化交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形象。男性一直以来就是力量的象征,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的嬗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文化理念的冲突。在西方人看来,西方是理所当然的世界文化中心。在这种“他者化”的视角之下,美国电影中塑造的华人男性形象必然从一开始就是野蛮、愚昧、落后、固执的,必然是负面的,西方的白人需要借此来彰显种族的高贵和优越。当然,这与清朝闭关锁国、经济落后,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国际被列强欺辱也有着重要的关系。研究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剖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和地位的变化。这种观照与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检视和完善自身,从而摆正心态,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民族的精神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美国电影建构起来的刻板的华人男性形象正在不断消解,一切在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变。

猜你喜欢

华人文化
何为“华人”?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谁远谁近?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