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1-12-04胡维芳
万 蓓 胡维芳
一、问题提出
职业探索是个体进行有效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萨帕提出,职业探索是个体认识自己并获得自己与工作之间关系的认定过程,即个体对人格特征、职业内涵以及各类资源与信息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取向。职业探索分为两个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萨帕又将这两个过程展开分为三个方面:对职业选择的信心、职业选择的确定性与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探索不仅有助于增强个体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促进个体建立自我概念。叶宝娟等人的研究发现,职业探索不仅能直接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还能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1]目前,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较为广泛,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探索的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总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亟须关注和改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些单位会在招聘时强调只招男性,或者男性与女性分开招聘。这说明在职场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这十分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市场导向。除此之外,女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等。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女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增加个人竞争优势,促进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改善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现状。本研究旨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人口学变量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女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重庆、陕西、青海、山东等地区的高校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共回收问卷121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889份,有效回收率为73.41%。
(二)研究工具
许存对Stumpf等人的《职业探索问卷》进行了修订,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职业探索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环境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职业探索(包括行业、职位、单位)的程度;自我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程度;目的—系统探索是指个体收集自我信息和环境信息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程度;信息数量是指个体获得的关于行业、职位、单位、自我的信息数量。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到5分代表从“非常少”到“非常多”,分数越高说明相应的探索积极性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状况分析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及其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维度的平均分都超过了3分,说明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注重自我探索和信息搜集。但其中环境探索和目的—系统探索维度的平均分较低,没有超过3分,说明女大学生缺乏对具体的工作相关的信息的探索,目的性和系统性不足。
(二)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差异比较分析
1.年级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2.生源地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
3.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
4.专业类型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工学类和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显著高于理学类女大学生。
5.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
四、分析与讨论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现在的女大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探索意识,能够比较主动地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具体而言,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方式以自我探索为主,即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探索比较多。根据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可知,女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过渡阶段,寻求自我实现,调整已有的职业期望,补充对自我概念的看法。[3]正因如此,女大学生会更加注重对自我的深入思考,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女大学生缺乏对相关职业环境的关注和探索,也没有明确的探索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大学生还没有直接面临求职压力,所以依然处于职业偏好特定化的阶段,对相关职业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关注。
(二)人口学变量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
1.年级因素的影响。
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四女生即将面临就业,比其他三个年级的女大学生更有找工作的紧迫感,因此急需通过职业探索发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尽快就业;而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她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上,不会过多地进行职业探索。
2.生源地因素的影响。
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比较高,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水平比较高。Seibert等人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个体的家庭经济地位有关。[4]一般来说,城镇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高于农村女大学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有更多的途径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也更关注自我,更能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除此以外,不同地区的人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可能更加务实,因此也更加注重对于职业环境信息的探索。
3.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
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田丰和刘雨龙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关注更多,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拥有的资源也比非独生子女多。[5]因此,独生子女拥有更多职业探索的条件,更加关注具体的环境信息,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
4.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上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职业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积极实现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专业类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都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建议。
首先,女大学生要认清自我,积极思考未来,明确职业目标。一方面,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探索时一定要先进行自我探索,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此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
其次,高校应积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必须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让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过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其更好地就业。同时,高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干预,如女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时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情绪问题。此时,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女大学生调整心态,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就业,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
最后,国家应该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高校、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等可以通力合作、相互补充,为女大学生提供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同时,要保证平台信息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建立统一的管理准则,避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上当受骗。另外,用人单位也要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更关注应聘者的能力和素养,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