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器官捐献与获取组织建设,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快速发展

2021-12-04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肾移植科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1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器官医学公民

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肾移植科, 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1)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经过50 余年的奋斗,特别是近十年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和器官移植改革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道路和成就,被称为“中国模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2]。但我国器官捐献和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建设仍然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加需要从器官移植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OPO 建设和器官捐献工作的体系建设。

1 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960 年北京吴阶平教授等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尸体肾脏移植,1972 年广州梅骅教授等成功施行了第一例活体亲属肾移植,1977 年肾移植在全国多个大城市开始推行,并相继开展了肝脏、心脏移植等,1978 年器官移植成为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的主要新兴课题之一[3]。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形成我国器官移植的第一个高潮期,此后因为观念、免疫抑制药物、医药费、移植效果等原因走入低谷。1985 年后随着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的临床应用,以肾移植为主导的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迎来第二个高潮,并得到稳步发展、提高和成熟。20 世纪90 年代肝移植也逐步在全国得到快速发展,到20 世纪末已发展为世界移植大国,移植例数居全球第二位。2007 年,国务院颁布《器官移植条例》,我国器官移植步入法制化发展的道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准入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得到了健康发展[4]。但是器官来源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非议,器官移植事业得不到国际移植界的认可[1-2]。自2010 年我国积极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2015 年1 月1 日后公民自愿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唯一合法器官来源,器官移植在国际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处全球第二位,在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上创建了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具有生命力的“中国模式”[5-7]。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全国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1035例,捐献大器官95 641个,其中2020 年捐献5 219 例,捐献大器官15 890 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至2020 年底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054 例,捐献大器官3 154 个,移植2 916 例,捐献器官利用率92.5%,获取器官利用率达到94.6%,居世界领先水平。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以肾移植为例,2020 年全国实施肾移植11 037 例,其中尸体供肾(death donation,DD)肾移植9 399 例(占比85.16%),活体(living donor,LD)肾移植1 638 例(占比14.84%)。2020 年我国登记等待肾移植人数超过6 万人,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器官捐献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移植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器官捐献工作才能促进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器官捐献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工作存在不足,OPO 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盲目性,器官捐献工作和移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工作链接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密切结合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历史和特点,紧密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OPO 建设,全面推动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有力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2 器官移植学科建设的复杂性

器官移植是20 世纪新兴的临床技术,被誉为20 世纪医学之巅,是21 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技术。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我国器官移植已从单纯的技术发展上升到了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层面。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主要涉及拔尖人才的培养、创新技术的培育和突破性研究的孵化,而我国器官移植学科建设不仅涉及人才、技术和研究三要素,更受到国家政策和体制的导向,医院定位和机制的牵制以及学科体系建设的互动。我国器官移植的实际工作包括OPO 建设、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实施和临床移植三个环节,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到通过移植技术救治终末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整个链条,融合了再生医学、转化医学、整合医学以及精准医学等现代医学理念、模式、理论及技术,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成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单纯是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是器官移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器官来源的唯一合法途径,需要全社会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在这个环节多、过程复杂的体系中,实施器官捐献工作的OPO 建设与政府和医院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密切相关,其机构和运行模式、协调员和获取医生等捐献队伍建设决定器官捐献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发展,是器官移植工作的基础。捐献医院的体系建设,捐献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疾病预后评估、脑损伤评价、死亡判定和家属及社会协调等环节,影响器官捐献率和捐献器官利用率,是器官移植工作的关键。器官来源数量和质量、移植规模、移植队伍、技术体系建设和质量控制与提升,是移植学科建设的根本。纵观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成就,器官移植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包含了政策主导、医院定位、学科协同、团队实施的组织体系,捐献队伍、协调队伍、移植队伍、研究队伍等人才团队的实施体系,以及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实施规范和操作流程的技术体系。移植事业的发展涉及4 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政府医院政策层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其次是OPO 机制层面的组织结构和捐献队伍建设,第三是实施器官捐献层面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第四是临床学科移植层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培育与创新和移植技术的应用与患者救治。因此,器官移植学科建设是一个需要政策主导、多方支持与参与、学科努力的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3 OPO 建设的重要性

OPO 是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由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执业医生及执业护士组成的从事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医学专门组织或机构,主要工作是从事潜在捐献者甄别、捐献协调、捐献者评估与维护、捐献器官获取、分配、修复、保存、运输等工作。OPO 的机构建设是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移植器官来源,决定移植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更要从移植学科的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加强OPO 建设。第一,OPO 的定位要正确,其目的是服务与发展移植,从事器官捐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是为保障尸体移植的器官来源所建的医学专门机构。第二,OPO 的机构建设受体制、不同地区和单位政策机制、以及社会发展与捐献与和移植发展不平衡的影响,难以形成单一固定的模式,因此,不宜追求某单一种形式,而是应立足我国各地和各单位的客观实际,建设有利和促进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或地方特点的OPO 机构。第三,OPO 的队伍建设是器官捐献工作健康规范开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和护士的OPO 队伍的学科与事业发展以及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器官捐献与移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提高。第四,各级医院的捐献体系建设是OPO 开展器官捐献工作的基础,医疗卫生行业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神经、重症、急诊等捐献相关主要学科医护人员对危重患者,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及时评价,对脑死亡和生命不可逆患者生命指征维护与器官捐献及其器官功能维护的关联意识至关重要,需要建立OPO 与相关学科潜在捐献者的上报、甄别、评价及维护机制,建立起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器官捐献相关医疗机构和学科体系。第五,器官捐献相关技术体系是移植来源器官高质量和保证移植效果的基本保证,OPO 需要组织捐献与移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相关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创建与完善我国潜在捐献者甄别、捐献者评估、捐献者及捐献器官功能维护、捐献器官获取与保存和修复的技术体系。第六,OPO 的机构建设和器官捐献工作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中国模式”的内涵建设,以科学化、国际化、标准化为目标导向,强化器官捐献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和环节管理,建立捐献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相关技术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捐献器官利用率和器官质量。第七,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建设从捐献到移植的制度体系,将脑死亡上报制度化、标准化,在脑死亡上报制度化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实施体系,建立OPO 的捐献工作与脑死亡上报和判定的链接机制、效率机制和技术及工作标准机制,提高器官捐献率和捐献器官质量。最终切实建立起以移植为原动力和目标、捐献为移植服务、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脑死亡上报和判定等组成的工作体系。

4 加强器官移植学科的体系建设

器官移植学科建设要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战略思想和器官捐献与移植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把器官移植学科建设提升到促进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上,支撑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高度,以需求为导向,从体制上加强科学整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构建衔接紧密、转化顺畅、协同整合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学科创新体系,加快推进能促进器官移植学科发展的器官捐献学科建设的体制创新、模式定型及推广。在移植学科发展道路方面坚定公民自愿捐献为唯一合法器官来源的主线,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建立科学、规范能引领发展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学科运行机制,搭建高质高效的运行平台。在保证捐献与移植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从简单数量增长向质量效果提升的转变,从学科管理层面强化质量提升,建立和完善捐献与移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及时、完整和真实性管理。围绕学科发展的核心命脉,充分发挥转化医学、再生医学、整合医学等现代医学理念,利用“互联网+”和AI 技术平台,实施捐献与技术的系统创新,建立彰显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技术体系,把握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向,实现理论突破及技术系统创新,建设技术特色明显、学术专长优势突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队伍。建立和完善供体评估、维护、器官获取、保存与修复、移植外科技术及内科处理和长期随访的中国技术体系。

总之,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基础,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密切结合区域实际的OPO 运行模式是保证器官捐献健康、稳步发展的保证。因此,我国器官移植与捐献工作者要为建立和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及其相应的工作机制而不断努力。

(捐献数据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肾移植数据来源:中国肾脏移植科学登记系统,CSRKT)。

猜你喜欢

器官医学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类器官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ORGANIZED GIVING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