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思考

2021-12-04刘小兰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刘小兰, 单 超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2.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部,北京 100732)

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词。当时,一些人歪曲马克思主义,以使其服务于改良主义,对此,马克思强烈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此时“马克思主义”是“否定性”的,甚至是贬义的。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加入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后,出于个人私利,与第一国际发生了严重的理论冲突。巴枯宁从宗派主义出发,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新理论的追随者称为“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派”。19世纪70年代末,在工人运动和大学生运动中,一些人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自诩为“马克思派”,但他们却将“马克思主义”一词教条化和宗派化。“马克思主义”一词以文字形式首现于1882年保尔·布鲁斯出版的论战小册子《国际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逝世后,这一词汇发生了语义转向——出于对马克思伟大理论贡献的肯定和总结,一些进步人士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例如,1883年,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卡·考茨基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真理》杂志发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1886年起,恩格斯也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随后“马克思主义”一词在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广为传播[1]。

马克思主义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在逻辑表述上具有严整性,在方法上具有科学性。其三大组成部分均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批判继承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透视历史运动之本质和时代发展之方向,需放眼于整个人类历史之长河。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比如,作为人类思想史划时代变革的唯物史观便是在克服一切旧哲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以往全部哲学发展中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思想变化。最初,他们从费希特、康德的理想主义出发而转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后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很快便超越费尔巴哈而转向历史唯物主义[2]。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四大理论品格。这些理论品格一以贯之地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基本概念、原理及其联系转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武器[3]。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内、外两个维度上。前者在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后者在于其科学性使其不管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深受欢迎,世界范围内“马克思热”不断迭起。

(一) “两大发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由马克思所创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由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美好前景,为人民指出了实现自由、解放的光明道路,因而具有科学性。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恩格斯给予了极高评价:类似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马克思主义发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了理论批判与实践斗争,并且在科学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展望新世界。唯物史观将社会形态的演变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将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驱除,实现了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货币随之转化为资本;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资本家能够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占有剩余劳动,劳动者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别获取更多绝对剩余价值或者更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资本增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在经济活动中剩余价值不断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和矛盾因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而明了,这就使得“两个必然”的论述有了现实基础和科学依据。

(二) 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的“马克思热”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在几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均高居榜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空前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九大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鸦片战争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生机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于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欠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重意蕴是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结果。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所以亡党亡国,是因为其国家领导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转向资本主义。

反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至今深陷危机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问题频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陷入死亡螺旋;民主招致少数人统治与治理无效率;自由平等的神话因价值观危机而终结;生态环境成为资本逐利本性的牺牲品;资本主义出现结构性崩溃[5]。鉴于此,西方社会、媒体、知识界、共产党等反复掀起“马克思热”,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时,许多美国媒体发出“马克思,你是对的”的呼声,认为历史证明马克思的诸多理论观点依然正确。各国学术界主办了大量以纪念马克思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出现了“马克思研究大爆发”。各国共产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纪念马克思,阐释马克思之于世界改造的性质、意义、发展及贡献。多国共产党通过新媒体和纸媒,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不少共产党发起反资本主义的实际斗争以“向马克思致敬”[6]。资本主义世界掀起的“马克思热”明确表明,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其实践均逃不过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这也表明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生命力旺盛的正确理论。诚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所言,2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享誉世界,马克思学说的真理光芒依旧闪耀[7]。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来看,其已蕴含了鲜明的人民性品格,这一品格集中体现在人民立场,在各国社会实践中表现为对人民性的遵循。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集中表现为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人类解放的依据、内容、条件和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天国到人间”的致思路向,创立了“从人间到天国”的致思路向[8],逐步厘清了人类解放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人类彻底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关联。马克思从不关注“重建本体论”等无实践意义的问题,他将毕生精力集中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因此具备厚重现实内容和明确主体力量,进而与宗教说教和空想社会主义泾渭分明[9]。马克思在任《莱茵报》编辑时发表了多篇为劳苦大众利益辩护的文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生存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人类解放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条件支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解放事业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扎根于现实世界并采用现实手段;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的问世使奴隶制得以消灭;农业的改良使农奴制得以废除;只有当人们的吃喝住穿得到质和量上的保障时,人们才可能获得解放。作为历史性活动的“解放”是由社会生产状况促成的[10]。

不同于以往社会主流理论专门充当统治阶级的辩护士,并鞭挞人民这一被统治阶级。马克思主义破天荒地站在人民立场探寻人类自由解放之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人间正道。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指出,个人若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所享受的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乐趣,小我的幸福将扩大为大众的幸福,个人的事业将悄然地继续[11]。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目标,并提出了相应革命纲领,这极大鼓舞了全世界无产者[12]。这一实践目标无疑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宣言》将这一崇高理想表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消灭了阶级,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13]53。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共产主义革命,推翻统治阶级,砸碎旧世界的锁链,将整个世界还给人类[13]66。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并非局限于地球一隅,而是充满世界情怀。

(二)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遵循

当今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的施政方针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质,以及深厚的人民情怀。古巴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何塞·马蒂思想为指导思想。古巴宪法规定:古巴公民以何塞·马蒂思想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治-社会思想为指导。卡斯特罗称:马蒂是人民永久的向导,其革命精神、国际人道主义及正义道德原则鼓舞着古巴人民迈向未来。何塞·马蒂思想崇尚人的尊严。何塞·马蒂看到,古巴人民在西班牙殖民主义统治下,毫无尊严、自由、民主可言。他认为,人至少应该像羊驼和大象一样懂得尊严,秘鲁的羊驼在印第安人野蛮训斥它或者使其不堪重负时,就躺在地上死去,大象不愿意在囚禁中生养后代。世界应该有些尊严,正如世界应该有些光一样。当今,古巴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和医疗,对住房、食品、水电气等进行补贴,古巴失业率较低,社会贫富差距小,很多社会发展项目走在世界前列。

在越南,人的发展始终贯穿于越南共产党和国家的主张、路线、政策之中。胡志明主席所强调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观点已成为贯穿越南共产党事业的一贯思想。在革新事业前期阶段,越共七大文件肯定发展人的观点,把人既视为目标,又视为发展动力。越共八大至十一大接连肯定:“人是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是发展的主体。”[14]尤其是树立“建设全面发展的越南人要成为发展战略的目标”[15]126,越共十二大文件继续补充和强调以下目标:“把越南人建设成为具有很美的人格、道德、精神,很高的智慧、能力、创造技能,很强的体力,具有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尊重和遵守法律,建设与保护祖国事业的创造性主体。”[15]29

在老挝,老挝人民革命党十大总结了30年“革新开放”事业的实践经验,绘画了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大会报告提出未来15年远景规划:力争2020年人均GDP达到3190美元,较2015年增长1.6倍,解决贫困问题,摆脱欠发达状态。力争2025年步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GDP较2015年增长两倍以上[16]。革新开放三十年来,老挝始终将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在发展之中,注重将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国际社会融入。

在朝鲜,金日成曾说,朝鲜劳动党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体思想;党的唯一思想体系是主体的思想体系。金正日在秉承主体思想的同时,倡导“红旗思想”这一主体思想之延续。从金日成、金正日至金正恩,朝鲜劳动党今天仍然将主体思想作为唯一指导思想,以及朝鲜劳动党制定内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主体思想是朝鲜劳动党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挥。该思想认为,人本应是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意识性的造物,人民群众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为了保持自主性,必须对社会、自然、自身加以改造。推翻旧制度并建立新的保障人民自主性的制度,是人民主宰社会和自身命运,并实行生活自主的条件。

在中国,毛泽东提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事业的根本准绳;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政者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竭诚为人民谋福利,依靠人民创伟业。

如果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社会主义国家与共产党人则会成为历史车轮下的亡魂。苏共亡党亡国便是代价惨痛的案例。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创新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与本国实践创造性结合方能成功。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实践,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闭门造车编造而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结合资本主义早期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活动这三大实践是孕育马克思主义的沃土。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随着生产实践发展到机器大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问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与生俱来的,无产阶级急需彻底的理论武器。其次,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阶级斗争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并参加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革命斗争中,他们不断总结革命经验,进行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他们的很多著作和书信都是基于阶级斗争实践而铸就的。再次,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科学实践活动的进步。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或发现使唯物辩证法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均蕴含自然科学的丰富知识和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活动而深化,并且接受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和指导群众实践,并从中汲取发展源泉和动力。从《宣言》的八篇序言,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与晚期著作的对比中,可发现他们的思想认识是不断深化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恩格斯指出:人类的认识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达到何等程度,认识就会达到何等程度[17]933。恩格斯强调: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大而全的终极认识体系,是不符合辩证思维基本规律的;但是,人类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随世代更替而取得巨大进展的[17]399。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通过“两大发现”的揭示,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正确世界观,使之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使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马克思主义并非象牙塔里的学问,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提供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亲自领导成立了国际工人组织,召开国际工人会议,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建立。在共产主义政党带领下,人民群众登上历史舞台,谋求自身解放。马克思主义还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向导和动力。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方能成功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应按照当时当地具体条件去运用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形形色色的话语解释世界,而改变世界才是关键[18]。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不同国家和民族中,必然依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此方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正确结合起来。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中、古、越、老、朝等社会主义国家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五国均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古巴为例,卡斯特罗曾说,马列主义这门科学是在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极大丰富起来的[19]。古共向来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古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古巴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越南曾长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受援国。1955—1986年间,越共不顾本国实际,在越南社会主义建设上盲目复制苏联模式。越南曾经盲目将北方模式推广于南方,结果经济几近崩溃、沦为国际孤岛。越共六大以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越南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本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两条腿走路。越共六大确立了革新开放的政策,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越南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越南三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值得一提的是,越南极其重视研究和学习中国发展经验,并将之付诸越南实践。从主要依赖苏联到主动学习中国,是越南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历程中的伟大转折[20]。越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绝对不能丢。

同样,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其正确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质之时,也曾铸就辉煌,反之,则终归失利。意大利共产党是一个典型例子。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将马克思主义与意大利国情相结合,开展理论和实践活动,创立了“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开展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战”,坚持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意共以和平过渡方式夺取政权的理论武器。陶里亚蒂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诊断意大利国情,批判了该国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自主探索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由于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恰当结合,意共出现党内派系众多、思想混乱的局面。苏东剧变后,意共干脆放弃马克思主义,更名为左翼民主党,进而转变为社会民主党。

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因背弃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而招致失败的典型。南共联盟机械照抄照搬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把未来社会的一些原则直接搬用到生产力落后的南斯拉夫。他们没有认识到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无视南斯拉夫与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差距[21]。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不能丢。

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的承前启后性和理论气度的包容性;其二是理论的与时俱进。其中,理论的承前启后性包括理论来源的多样性,理论自身的广博性、开创性和启发性。

(一) 理论的承前启后性和理论气度的包容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具有多样性。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来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列宁指出,社会科学史与哲学史清晰表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于“宗派主义”。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对人类先进思想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绝非绝缘于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极伟大代表人物相关学说的继续[22]。

2.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广博性、开创性和启发性。单就《资本论》的写作就足以显示理论的广博性。《资本论》只是马克思打算写作的六本关于土地所有权、工资、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和危机的书中的第一本。他的整个研究计划不限于政治经济层面的批判,从其长达1500多页的世界历史年表中可见一斑。马克思还留下了200多本其他研究者的文章节选,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历史、人类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其中许多是在《资本论》出版后完成的,揭示了他试图将分析扩展至各个领域的努力,特别是结合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很多具体理论是经典作家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新创立的,尽管可能还不完善,这些新理论后来又启发了后继者的研究,从而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比如在早期垄断资本主义和停滞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对金融化的批判。金融化在保罗·巴兰(Paul Baran)、保罗·斯威茨(Paul Sweezy)等人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阐释。经济学家科斯塔斯·拉帕松(Costas Lapavitsas)在研究金融化理论的过程中转向了马克思的“异化获利”(profit upon alienation)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久,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者简·托波罗武斯基(Jan Toporowski)出版了研究历时几十年的心力名著《为什么世界经济需要一次金融危机》一书,书籍采用了马克思和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的传统理论框架[23]。

3.理论气度的包容性与理论气度的狭隘性相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错误思潮的诋毁,对此经典作家通过著述予以回应。回应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经典作家的宽广胸襟体现无余,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杜林在理论批判上自恃偏见、狂妄自大,终其一生,他都在反马克思主义。他的批判不是纯正的理论批判,而是对当事人的言语攻击:马克思理解力偏狭,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热昏的胡话,诸如此类。恩格斯则肯定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伟大贡献。诚然,恩格斯对杜林进行了极其锐利的批判,但仅限于理论批判,甚至有时表现出对杜林个人的尊重。《反杜林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对杜林的人格尊重,既展现了恩格斯的博大胸怀,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气度的包容性。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凝固僵化,在于其鲜明的问题意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不断探索时代新课题、回应人类新挑战的秘诀所在。马克思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在其晚年,马克思提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性的特质。恩格斯曾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形式,内容也完全不同[24]。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内嵌于民族和时代的,而非脱离具体时空的抽象理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列宁回答了“帝国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从而形成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毛泽东,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胜利、挫折和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党又接续形成了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这些理论创新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在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强理论修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四大理论品格。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