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国家医疗队协同护理模式建设实践
2021-12-04朱燕珍彭林敏谢湘梅毕蒙蒙熊春红
方 亮,朱燕珍,朱 剑,彭林敏,谢湘梅,成 芳,毕蒙蒙,张 超,熊春红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南昌 330006)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爆发,作为呼吸道传染疾病,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指示与统一部署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迅速集结了一批援鄂国家医疗队,共包括137人,于2020年2月13日奔赴武汉进行疫情救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学者[1]提出了“协同护理”的概念。协同护理旨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调动现有的人力资源,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中,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援鄂国家医疗队在工作中采用协同护理模式,有效增加了不同地区医生-护士-患者之间的交流,达到共享知识、信息,合理配置各方医疗资源,为患者的康复,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起到坚实的理论指导作用。现将援鄂期间协同护理工作模式的实践详情以及工作重点与难点进行分享,以期为今后类似救援工作的医疗队提供参考。
1 人员基本情况
2020年2月14日,本院集结的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15重症病区,开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该病区共开设床位64张,配置护理人员100名,其中,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5名、护师40名、护士19名;重症监护室护士13名、呼吸科护士5名、传染病房护士2名、普通病房护士54名、特殊科室护士26名,其中护理部主任1名,护士长10名。
2 收治患者情况
共收治84例患者,其中病危患者4例,病重患者35例,轻症患者45例;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2例,需高流量氧疗患者35例;合并脑梗偏瘫患者1例,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1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2例。
3 护理工作难点
1)工作模式差异。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在工作模式、信息化系统等方面与本院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大家在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上能尽快磨合以提高所管辖病区的救治效率。
2)护理人员混编。本院此次抽调的护理人员来自34个不同护理单元,专业涉及广,对重症、急救、传染病护理工作掌握程度不一致。
3)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潜在风险大。新冠患者需要隔离,无家属陪同,所有生活与护理工作均由责任护士完成。值班护士在多重防护状态下开展工作常易出现缺氧、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加上工作负荷大、消耗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此外,由于恐惧,有些患者常存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甚至出现伤医行为。
4)患者普遍焦虑。入院时常规使用患者心理健康问卷(PHQ-4)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显示,85%的患者入院时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强传染性,需要严格的隔离治疗有关。
4 护理方法
本援鄂国家医疗队在工作中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包括援鄂医疗队护理小组与当地医院护理小组协同、援鄂医疗队护理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及护士与患者之间协同。
4.1 与当地医院协同
4.1.1 协同培训
武汉协和医院在本院接管病区开科之前,对本院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操作培训。医疗队根据具备的物资制定出了既符合规范又符合实际的操作流程,护理部再进行分组培训、考核。
4.1.2 协同护理
武汉协和医院派原Z15病区护理团队协同本院护理团队前期开科工作,双方共同探讨环境布局、床位分配、信息系统培训、护理质量控制、护理工作流程等方面工作,并且协同制定相关制度与流程。科室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以后,武汉协和医院派一名骨干护士协同我们共同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如:病区患者反应的问题需要院方解决的,护理工作中出现应急事件需要院方支持与帮助等。
4.2 护士之间的协同
4.2.1 成组护理
医疗队中100名护士分成8个小组,小组实行护士长负责制,每个小组12名护士,其中护士长1名、责任组护士8名、院感护士1名、主班护士1名、物资班护士1名。1名护理部主任与3名质控护士。分组过程充分考虑护士年龄、专业、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均衡性。每小组护士至少包含有1名重症护士。8个护理组中的每个责任小组分管床位一致,以便于更好协同管理患者。每个责任组均有微信群并由资深护士担任责任组长。各责任组在线上共同探讨交流患者护理相关问题,在责任组长的带领下同步安排一切事宜,主要包括同步上班与下班时间、同步穿脱防护设备、同步进行护理工作。责任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提醒、督促,以确保在高效防控的前提下将工作有序进行。
4.2.2 危重患者管理
首先,划分危重区域:病情危重患者集中放置,各组选派资历深,有重症经验的护士负责管理该区域重症患者。并在其旁边组选派资历较深,有重症经验的护士,以便随时支援。其次,成立重症护理小组:全队根据重症患者情况,进行重症护理小组人力资源应急调配,先进行组内调配,组内调配困难时上报护理部主任,由主任从重症护理小组中进行调配,确保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4.2.3 成立各护理专科组
成立了重症护理专科组、糖尿病护理专科组、感控专科组、心理疏导专科组、气道护理专科组、质控专职组等,各护理专科组负责本专科专业知识传授与培训。专职质控组由3名资深护士担任,质控护士在院感防控、护理文书、仪器设备及物资管理等进行质控,同时协调隔离病房内外各项事务的联络等,保障战疫时期护理工作质量。
4.2.4 关注护士心理调适
由于新冠肺炎病情的特殊性、护理工作的繁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与生理压力[2]。最新调查[3]结果显示,在参加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支援的护理人员中,有85.37%的护理人员在工作后2周内出现了心理问题。一旦他们所遭受的压力超过了心理能承受的底线,将会导致护理人员情绪波动,降低机体机能和工作效率[4]。为使一线护士保持健康的心态,本医疗队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成立心理疏导小组,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各类线上活动,及时为大家进行心理疏导。
4.3 护患之间的协同
4.3.1 亲情护理
1)满足患者生活需求。重症病区患者由于住院生活物品准备不充分,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护士们知道后,纷纷把自己的物资提供给患者,保障患者生活所需,让他们能安心接受治疗。
2)建立“护患一家亲”微信群。在群里大家相互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责任护士与患者互加了微信,向患者发出了邀请,等到疫情过去,一切好转,邀请他们到革命老区,美丽的英雄城南昌赏玩,再续这份战友情。
3)开展送祝福活动。生理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医疗小组成员们会折好千纸鹤、星星,并备注不同的祝福语,在患者生日、妇女节等特殊日子里送给患者。
4)开展“抗疫健康操”。护士每天与患者共同制定一日生活与活动计划,使患者治疗期间生活不再枯燥。如:上午9:00护士会组织患者进行15 min“抗疫健康操”,督促患者定时吃水果等措施。
4.3.2 分级心理疏导
1)开展“疫区的最美天使声音”音频活动。由善于朗诵、声音优美的丁岚护士长定期录制好对患者焦虑情绪有调适作用的语音,发到“护患一家亲”群里,患者可以随时进行欣赏,优美的声音,适当的旋律正好能缓解患者焦虑的心情。
2)心理医生进行干预。由于新冠的特殊性无法进行集体心理干预与放松训练等专业的心理治疗,所以由心理医生到患者床前采用心理干预的策略来帮助患者,使用的方法多为最普通的支持、鼓励技术。对于睡眠质量不好的患者,心理医生给患者使用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并且不成瘾的药物。
5 体会
5.1 护理人员结构是基础
根据中国国际灾难医学救援队的组建经验,在救援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救援队员的选择。本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再按照“思想作风正、专业技术精、身体素质硬、心理素质强”的标准,在救援人员的选择上倾向有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3个专业科室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在人员职称搭配上,本院护理组以主管护师与护师为主,占75%;充分考虑晚班轮班情况,更倾向选派男护士,有利于各项工作开展。此次重症专业护士占比偏低,占13%,启示要提高重症专业或有重症轮转经验的护士占比,采取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护理人才,重点培养灾害护理救援人才。
5.2 重视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训练
应急能力是指当人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人的大脑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年轻护士缺乏临床经验,遇到突发情况,难以运用护理知识去应对。护理管理人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培养体制来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如仿真模拟现场实操训练法、桌面推演游戏法、目标教学法等[5]。
5.3 团结协作
护理人员是应急团队中的关键力量。由于本次支援的护理人员较多,大家来自不同科室不同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跨专业的团队内相互分享知识以及拥有的资源,实现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高度整合、紧密衔接,共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实现1+1>2的效力[6]。
5.4 心理支持
由于本次疫情传染性强的特点,需要医护人员穿戴厚重的防护服,再加上危重患者救治无效的打击下,护士心理压力特别大。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临床一线护士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和激励,可以提高护理服务品质。为了更好地为队员提供心理疏导,建议随队有专业心理医生,或者有专门的平台为队员提供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