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的预防与治疗
2021-12-04杨威
杨 威
(辽宁省凌海市八千街道畜牧兽医服务站,辽宁 凌海 121200)
0 引言
羊快疫是腐败梭菌感染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羊往往发病非常急,有的甚至不表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故得名快疫[1]。本病主要发生于牧区羊群,湿度大的草区放牧时最易导致本病出现,严重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
1 腐败梭菌概述
腐败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体外易培养,但需要厌氧条件,在恶劣环境中能产生芽孢,芽孢为膨大卵圆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一端,不形成荚膜。取病羊的血液或脏器进行抹片镜检,能发现病原菌呈2个或3个串联排列,也有单个存在。腐败梭菌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每种毒素都具有抗原性,用化学药物处理后可变为类毒素。腐败梭菌以繁殖体存在时大多数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但若形成芽孢,则多数消毒剂对其不敏感,沸水中加热2 h才能使芽孢失活。甲醛、漂白粉、火碱、碘制剂、84消毒液、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戊二醛等是临床常用的消毒药物,用来防止本病的传播。
2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秋末、冬季和早春,一般呈地方流行,雨季过后放牧的羊群很容易出现本病。地势低洼的草区分布腐败梭菌最多,在该区放牧的羊群很容易感染。病羊感染后病原菌可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健康羊食入也会感染。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正常的健康羊瘤胃中也能分离到该菌,但数量特别少,由于瘤胃液的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腐败梭菌被乳酸菌、真菌、纤毛虫等通过竞争空间和营养的形式被抑制,从而不会发病。但当羊群出现应激时,比如气温骤降、饲料变更、接种疫苗、暴力驱赶、断水、断料等,瘤胃中的微生态就很容易失衡,梭菌乘机大量繁殖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抗生素口服使用时容易造成瘤胃出现二重感染而引发本病。另外,长期食入霉变饲料的羊,霉菌毒素可引发机体免疫机能下降而引发本病。
3 临床表现
腐败梭菌毒素的致病力较强,感染后一旦毒素被吸收入血,病羊很快便出现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很短,病羊往往突然发病,未出现其他症状就死亡[2]。有少部分抵抗力较强的羊感染该病死亡过程缓慢,表现出短暂的精神不振,离群独卧,不愿走动,强行驱赶时可起立慢走,共济失调。有些羊因腐败梭菌的产气作用造成腹部膨胀,敲击时有空鼓音,腹部疼痛,病羊叫声痛苦。体温方面表现不一,有些羊正常,有些羊升高,主要和毒素种类刺激下丘脑部位的体温调定点有关。病羊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临死前几天表现衰竭,昏迷,病程一般只有数小时,自愈的病羊非常罕见。
4 病理病变
对病死的羊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病变器官为皱胃,表现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附近的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有些甚至坏死,坏死区呈现出塌陷。黏膜下组织水肿,心包腔、胸腔和腹腔中出现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中后凝固。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分布有大片出血点。肠道和肺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肝组织肿大,质地变脆,严重的手术剪碰一下便碎,表面有土黄色的坏死灶。胆囊里面充满胆汁,囊壁增厚,体积变大。肺部表现水肿。尸体如果在病羊死后未及时处理,数小时内会迅速腐败,腹腔膨胀,瘤胃液会变得恶臭。
5 预防
5.1 科学放牧和饲喂
羊群禁止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环境潮湿的地方放牧,尽量选择地势高,有太阳直射,空气流通性好,地面干燥的草区。如果遇到雨、雪等天气,建议不要出牧,用储存的麦秸秆、干花生秧、红薯藤、青贮饲料等进行饲喂,待天气放晴后再出牧。寒冷季节早上的草容易存露水,有些还有霜,建议在太阳出来后一段时间,草叶变干后再出牧,否则很容易诱发本病。如果是舍饲羊群,羊舍一定要保持通风,运动场要干净卫生,每次饲喂量不宜过多,避免出现积食而引发消化不良,以“少喂勤添”的方式进行饲喂。日粮结构搭配上,以“先粗后细”为原则,先上草料,待食入90%左右时,再加入精料,由于精料适口性好,和粗料混合后可确保粗料的吸收。冬季由于饲草缺乏,羊很容易掉膘,需在秋季提前存贮一些秸秆类饲料确保平稳过冬。
5.2 微生态制剂预防
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为益生菌、益生元等,益生菌常见的有粪肠球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肠球菌、酿酒酵母菌等。羊食入这些益生菌后可在瘤胃甚至肠道中进行繁殖,通过营养的方式抑制原本存在的条件致病性梭菌的繁殖。建议饲料中按照0.1%的剂量进行添加,乳酸菌类微生态制剂具有定植功能,添加1~2次/周即可,芽孢类和酵母类益生菌无法定植,必须每天使用才能起到预防效果,建议作为日常保健性添加剂使用。益生元主要为促进益生菌生长的寡糖类物质,这些物质仅能供益生菌利用,腐败梭菌无法利用,长期添加有助于内生性益生菌的培养,使其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预防本病。另外,益生菌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淀粉酶、蛋白酶、肽酶、脂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物质,从而促进玉米、饼粕、多肽、脂肪、饲草等饲料原料的消化,瘤胃、肠道蠕动增强后也有利于营养物质更充分吸收,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5.3 加强羊场的管理
饲养员要留意每一只羊的健康状况,发现有羊采食量下降,且离群独卧,或放牧容易掉队时,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因本病潜伏期非常短,病死率也高,只有通过及时发现才能提高救治率。饮水方面,放牧羊群最好在出牧前就让羊饮足干净的水,放牧时尽量少饮不流动的坑塘水,因死水很容易滋生腐败梭菌,选择流动的河水饮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舍饲羊场有条件的尽量选择自来水,条件差的可使用深井水。有些缺水地区习惯搜集储存雨水,建议这些雨水饮用前加入0.05%的酸化剂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防止病原菌经口进入。
6 治疗
本病通常发病很急,表现突然死亡,使治疗时间很短或无治疗时间,养殖场受损失较大,本病的重点必须放在日常保健和预防上[3]。部分病羊病程较长,有一定的治疗时间,可采用对症和对因同时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症治疗方面,可注射强心剂樟脑磺酸钠,促进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同时灌服微生态制剂。如果瘤胃有胀气,则用穿孔针在瘤胃的胸侧进行刺种放气,防止病羊因急腹症而死亡。体温升高的羊可紧急注射氨基比林或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使体温恢复正常,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矿物微量元素,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而提升抗病能力。治疗方面,磺胺脒、甲硝唑、林可霉素等对本病有一定治疗作用,通过口服可抑制腐败梭菌的繁殖。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临出栏的羊,用药后一定要注意药物的休药期,防止屠宰后药物在肌肉中残留超标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