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生产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4段春辉高立杰张英杰刘月琴
段春辉,高立杰,张英杰,刘月琴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实现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主要方式和阵地,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为产学研全面协同创新建设服务,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畜牧业发展中一直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羊生产学》作为培养畜牧人才的主干专业课程,需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创新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提出,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网络小组成员通过网络来进行分享,最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因此,《羊生产学》课程组教师在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协同创新,大大提高了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
1 《羊生产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 《羊生产学》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羊生产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具有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高级畜牧建设人才的培养,指导并推动我国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羊生产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羊生产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坚定的科学信仰和信念,增强回报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意义重大。
1)为新时期畜牧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标志。我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通过深化《羊生产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传授专业知识、讲解专业案例等过程中渗透做人做事的道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及民族精神等进行有效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知识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责任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业人才意义重大。
2)完善育人体系,提升课堂建设质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完善新时代高等院校育人体系,实现世界发展新形势下“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专业课思政建设在全面提高课堂建设质量及人才培养能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羊生产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自信,发挥教师主动性
教育的载体是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能否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羊生产学》课程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政理论自信,才能在《羊生产学》教学过程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2.2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升课程思政魅力
在《羊生产学》课程中要遵循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属性和性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能主客颠倒。要深入挖掘《羊生产学》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坚持融入性原则,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避免出现教条主义的照抄照搬。
2.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个人与国家的结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立德树人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依存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主张生活化、通俗化,让学生在《羊生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3 《羊生产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的探索
在《羊生产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并注重思政元素的探索和挖掘,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3.1 融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羊品种和遗传资源章节,介绍我国优秀绒山羊品种时,以教师考察日土白绒山羊产业发展的真实经历,讲述藏西北白绒山羊养殖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民增收和边疆稳固的作用和意义,弘扬一批批边疆建设者和守卫者通过发展绒山羊养殖守边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2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羊生产学》课程教学中,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实现以文育人的目的。
1)“羊续悬鱼”,倡导廉洁奉公。《羊生产学》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养羊业概论,开篇第一课教师都会引用大量图片和故事展示羊与汉字、羊与传统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入《后汉书·羊续传》记载的羊续悬鱼典故,宣扬立身正的廉洁奉公精神。
2)“瘦羊博士”,倡导谦让自律。在讲解羊的生产性能因品种、性别、年龄、个体、饲养管理等因素存在差异的内容时,引入“瘦羊博士”的故事,弘扬谦让自律的美德。
3)“斗羊”活动,传扬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在介绍羊的生活习性内容时,引入民俗活动——斗羊,弘扬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3.3 结合学科发展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
应在不同时期,通过传播科学养殖理念、实用技术、先进技术等,培养一大批不同层次、直接为养羊业生产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也正是他们的工匠精神成就了我国羊产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用学科发展优势和真实数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养羊业,建立专业自信。
3.4 实践环节引发情感共鸣,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羊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实践环节要有动物福利的理念,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试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正是因为它们的牺牲成就了人类发展的进步。畜牧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4 《羊生产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成效
本课题组教师在《羊生产学》课程中不断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校企协同,校校协同,通过与校内外专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交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完成了《羊生产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思政元素的选取及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均经过了反复推敲和考量,结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应,逐渐调整完善,力求做到不生硬、不刻意。
通过在《羊生产学》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了教师和学生专业理论、思政理论等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了课程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