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

2021-12-04周明炬郭小文徐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达川现代农业农产品

周明炬 郭小文 徐一

1.达州市达川区蔬菜工作站,四川达州

2.达州市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四川达州

3.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成都

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补齐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和弱项,多元拓展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电商、农资供给等为农服务领域,创新发展为农服务形式,大力提升现代农业服务能力,推动传统农业服务方式向现代农业服务方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互联网+”新形式下与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 发展现状

1.1 具有“互联网+”意识的群体日益增加

积极支持和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经理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其他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城镇居民,通过流转土地、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扩大种养业规模,广泛参与并运用“互联网+”到生产过程,并延伸建设农产品营销、物流及初加工业。目前,全区建成“互联网+”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农民合作社35个、家庭农场85个、农资经营门店185个、产业化联合体1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率达63.6%。

1.2 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实力增强

达川区机构改革后,将原农业局、畜牧食品局、蚕桑局和农办撤消并组建区农业农村局,有局机关股室20个和局直属单位23个,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全区也建立了“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29个乡镇(街道)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置种植业、畜牧业、水管等工作人员400余人;业务工作上设置了线上线下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水管等服务事项,方便群众查阅和办事,变多部门“合唱”为单一部门“独唱”,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极大方便了农民办事。同时,区级植保、土肥、农技、畜牧等部门也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平台及时发布气象、病虫、农事等信息给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网上给农户提供抓好农业和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

1.3 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日益加大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将全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规模以上种养大户等监管对象全部纳入网格监管,推进监管工作关口前置、重心下移,有效监管投入品的来源、使用,充分发挥网格化监管效力。目前,全区对224家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和321家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统一监管,全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特别是将11家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纳入了在线监控系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线上、线下农产品投入监管服务网络。

1.4 农业电商平台运营日益活跃

推行“区上服务中心+乡镇配送服务站+村上服务点+物流”模式,以345个行政村、842个农民合作社、432个家庭农场和820个种养大户为抓手,积极为农户开展“互联网+”服务,有效促进农产品推广销售。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益农信息社474家,有3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电商销售平台,顺丰、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迅速加入,帝源生态家庭农场生产的阳光玫瑰葡萄、白草莓、“达川贡米”品牌有机大米入驻京东、天猫等知名网购平台,达川区本土企业天王牧业、丽天牧业运用“互联网+”实现生猪交易同国家生猪交易平台接轨,线上农产品销售额达3 000万余元。

1.5 智慧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依托“互联网+”“3S”技术、物联网、多源遥感、智能监控录像和智能报警系统等设备,全方位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确保全面掌握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生长状况。目前,帝源生态家庭农场运用“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种植草莓,对温度、湿度、水肥、病虫情况全程监控和管理,年均产量较之前增产30%以上;达川区天王牧业、丽天牧业在生猪养殖上采用“互联网+”新型技术实现对圈舍通风、采阳、温控自动调节,饵料投喂、粪污清理自动化,远程操控管理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标杆。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和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大数据分析处理,重点推进重要农产品种养、动植物病虫防控、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种业、畜禽养殖等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2 面临的短板和弱项

2.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在推进“互联网+”中,地方政府对“互联网+”工业、物流、金融、百货等非常重视,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予以支持,而对“互联网+”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服务方面,既无政策支撑,更无资金支持,基本上是一些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发推进,致使达川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发展缓慢、发展无序、发展不平衡。

2.2 农村运用人才严重不足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就近兼业,农村仅剩“386199部队”。因受文化知识的局限,导致农村群众对互联网了解程度不足、认识不到位,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愿望不够强烈,对于“互联网+”仍有怀疑和抵触心理,主观上还不够积极。而一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也因生产经营状况的不同,从事相关工作没有完全普遍,使用效果也差异较大。

2.3 资源统筹严重不足

除由政府层面建设的农产品投入监管、智慧农业等“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比较集中外,其余的像物流、电商平台等信息业务比较分散,没进行有效统筹,致使绝大部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很难区分真假,找到合适的物流或开展电商业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无法有效统计业务开展情况,在这方面如何实行资源统筹、加强有效监管和方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操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4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

“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创新,需要经过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建设和广泛普及的过程。据初步统计调查,达川区农村家庭中,互联网相关的计算机、手机等拥有量和应用水平不是很高,互联网的普及率占41.5%,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运用,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受现状是带光纤的电视、带网的智能手机很少使用,看电视也只是观看新闻联播和电视剧,用于物流、气象、生产技术、电商业务等相当少见。而许多涉农电商平台,如“益农信息社”“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一村一网”等先进农业应用系统因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匮乏、功能性配套不完善,很难在农村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规划设计

构建“互联网+”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进行规划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生产组织智能化、产品质量可溯化、市场经营网络化、社会服务专业化为目标,以品牌建设为驱动力,集聚相关部门、行业、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建设国家、省、市、区各级农业服务数据中心,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创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来推动农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高现代农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是采取开放式设计,留足创新空间和对接端口,依靠技术应用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形成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农民为主人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二是加快实体农业的数据化、在线化改造,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形成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重构、供应链畅通、价值链提升。三是以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信息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夯实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切实提高农民群众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3.2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村道路通达质量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电商网点,构建物流到县、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的物流体系,解决“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挖掘各地特色资源,推动生鲜农产品新零售、区域农产品O2O、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发展,依托“云、大、物、移”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塑造乡村“野生网红”,利用“网红IP”、社交平台等新业态整合优势资源,宣传和推广本地优质农产品,带动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网络订购。

3.3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快速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功能,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互联网+”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一批要素集聚、政策创新、产业集中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典型。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及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农服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

3.4 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以农村经济统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村“三资”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数据库为重点,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信息系统,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农业园区、畜禽养殖、农产品产销为重点,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互联网+”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3.5 加快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人才队伍

农村地区人才短缺、农民信息素养低是目前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一定要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一是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专家队伍,编制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建立“上门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模式,有计划地组织当地农村青年、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技术骨干、经营管理能手,加强多样化、创新化、贴心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知识培训,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后备人才。三是通过政府补贴、培养培训等形式,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树立农民的数字化观念;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智慧乡村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及培养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达川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农担贷:达州农商银行助当地农企发展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解救
达州市达川区“琯溪蜜柚”引种气候诊断与种植精细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