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2021-12-04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陈闽英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 陈闽英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属于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但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友好交流,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头脑风暴,助力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已有一定数学知识基础,养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更需要注重通过课堂提问去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太过随意和刻板,教师在提问时需采取合理策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保证课堂提问有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数学学科知识存在一种先天的畏惧感,原因在于数学知识相对更加抽象与复杂,学起来较为吃力,如果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很难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认识到在课堂提问中应当保证提问内容的趣味性,力求通过趣味性提问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探索热情,进而在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认真听教师的讲解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问题设计一定要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探究,迎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趣味性问题的引导下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究。

比如,在讲解“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提出更多趣味性问题:“为什么汽车、火车的轮子都要设计成圆形的呢?设计成别的形状不行吗?想一想,如果车轮是其他形状会怎么样?”通过此类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产生探索兴趣,然后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和分析。因为车轮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学生在潜意识中一直默认车轮就是圆形,并未对其原因进行思考。因此,对于这一提问学生会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则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他们的思维特点与知识基础,进而为后面的教学安排进行优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假设性问题,比如:“如果将车轮设计成正方向,那么车子还能正常行驶吗?”这样的问题学生简单想象便能回答,此时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出对圆的特点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高效吸收。

二、创设课堂提问情境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科教育,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尤其是新课改大环境要求学生不仅要记忆数学公式与概念,还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数学知识进行切实吸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提问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发散数学思维,锻炼数学逻辑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内化水平。

比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学了,有许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朋友第一次踏入学校,我们身为大哥哥、大姐姐应当多提供帮助,你们能不能为他们绘制一张详细的校园路线图呢?”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学生便会积极应用先前所学的比例尺相关内容,选择适当比例尺去绘制学校的教学楼、操场、各个大门等,同时将本班级在校园中的位置标明。这一做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并且在情境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明显调动学生的解答兴趣。

又如,在讲解“百分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具体探究问题,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商场打折促销的情境,播放学生与家长一起去买衣服的视频,提出与打折相关的问题,如:“已知一件外套原价为500元,商场活动价打7折,请问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在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显然积极性会更高,也更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材并非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路径,而且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更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教学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于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此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树立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自信。

比如,在讲解“扇形”知识时,教师便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求大家回忆,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大家手里拿的扇子形状都差不多?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与扇形形状相类似的物品?”通过结合生活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授的扇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难感,懂得从生活视角去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合理确立提问起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提问,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与提高教学实效有很大帮助。尽管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课堂提问的关键作用,但是在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中却往往存在与教学主题偏离的情况,而且对问题的解答也过于表面,所提出的问题脱离了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问题起点忽高忽低,要么太过简单,对高年级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反复提问;要么太过复杂,超出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范围。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如果将教学内容完全聚焦于计算公式的解释与应用方面,所提出的问题也基本是公式的套用,就会出现问题深度不足的情况。如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任意一条边均可作底”时,在教学活动中却并未将重点放在公式运用阶梯计算过程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着不断觉醒的自我意识,如问题定位太低则难以激活学生思维,甚至会制约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明白课堂提问一定要明确起点定位以及体现教学主题,与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相符,满足他们对数学知识深入探究的学习需求,如此才能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实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五、强调课堂问题重点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厘清知识重难点,着重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助力学生打牢数学知识基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重点知识学习效率,教师可有意识地结合知识去设计具体问题,同时在提问时保证问题的连贯性,并确保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比的应用”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立足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周末在果园采摘了一筐草莓,想对它们进行3:2的比例分配,请问要如何分呢?”学生对解决此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因为还没有学习过比例知识而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可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果筐子里面只有5个草莓,想要以3:2的比例分配,该如何分配呢?”此时思维灵活的学生便能很快回答出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再反过来询问一筐草莓的分法,学生受到前一个问题的启发,便能回答:“我们可以先数一数一筐草莓有多少个,然后将草莓平均分成5份,然后将3份放在一起,另外2份放在一起,这样便是以3:2的比例分配。”对于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解决方法,教师要表示充分的认可,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讲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比”的性质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不仅要确保问题的趣味性,还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合理确立提问起点,强调课堂问题重点,进而有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其逻辑分析能力。在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中,教师能清楚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后续的教学安排,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与研究,力求最大化发挥提问实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