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发展路径
2021-12-04郭恩琪
□郭恩琪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疫情的影响带来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和吃紧状态,经济的滑坡导致企业裁员,疫情使大量的务工人员滞留,人力资源需求量降低,中小企业难以维系。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夹缝中寻找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春天,找准财经类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使其脱颖而出,找到一席之地,是文章立意的初衷所在。
一、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SWOT 分析
(一)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优势
1.从学校优势看。财经类学校设置教学门类丰富,涵盖层次宽泛,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局面使得学校的就业效果在地方区域内形成良性的辐射作用,创造多元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范围广。从课程设置角度看,财经类学校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实践教学,且实践教学的比重逐年上升,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为社会输送“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实践基地、推进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模式、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实践教学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财经类学校的地缘优势也较为突出。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成为东三省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辽宁经济特区,是高校的集散地,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能够及时掌握经济动态和先进信息,为判断和选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从自身优势看。财经类学生理性思维占主导,冷静细致,善于语言表达,情绪控制力强,观察问题切入点更注重细节,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有一定的学习力,自律性较强,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3.从社会评价角度看。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满意度高,从整体上给予肯定。用人单位更注重实际工作中的学习力、思维力、创新力、实践力、竞争力、聚合力、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财经类高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注重综合能力,这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劣势
1.专业性强。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门槛高,分析经济问题需要宽厚的知识驾驭能力。基础知识系统性弱,应付考试而获得学分,拿到学位的学习观念阻碍了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学习力养成过程中的薄弱成为就业能力弱的短板。这也是自身的劣势。
2.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成为就业选择的又一阻碍。就业单位对动手能力和经验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进入企业起点低,跻身管理层或获得高薪,需要的时间成本高。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乐观态度不足,缺乏信心,职业规划不明晰,定位模糊,盲从的专业定位让大学生不知该何去何从。
3.不良的就业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期望有所改观,对于薪金和发展角度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机会。而面对地域问题,小城市仍然冷清。
(三)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财经大学生在人力资本中属于较高层次的资本,高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作为青年一代,成为创造性最为活跃的因素。国家政策利好,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缓解了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四)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的挑战
1.本土地方财经类学生竞争优势递减。从数量上看,大学生就业群体人数庞大,本科选择继续学业深造成为学生规避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海归看到国家政策利好,纷纷回国,成为本土学生的竞争对手,使本土财经类大学生的竞争优势逐渐递减。
2.财经类高校竞争内卷化。财经类专业设置成为各高校竞相争取的专业之一,是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体现。专业调整对财经类的倾向性,“985”、“211”、地方财经高校均将财经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砝码。名校与非名校之争使就业压力下行,地方财经类高校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寻求心理预期的岗位形势严峻。
二、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发展路径
(一)转变观念,精准规划
就业的核心是自身能力的竞争,是完成“校园人”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是作为投入资本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转换为对应的价值的过程。将知识体系向职业能力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的见证,需要平台提供资源,也需要多方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要培养地方财经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就要从观念上明确方向,精准规划,找准与国家重点财经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差距,根据自身的特点,完成四年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使就业指导提前化、职业生涯精确化。将大学四年作为四个节点,大一以意识作为重点,灌输职业观念;大二侧重专业训练,从职业目标入手,提升能力,掌握专业特质;大三锻造核心竞争力,从理论向实践转向,侧重实践训练;大四则从求职技巧入手,筛选信息,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把理论和实践中得来的能力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可以借助职场模拟、校友论坛、企业家论坛提升自身推荐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要全面了解自己,对工作性质全面了解,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解,不盲目高薪、高职,在选取地域、岗位匹配、薪金待遇方面冷静审视自身优势,找准合适位置。
(二)优化结构,健全反馈
地方财经高校从专业建设上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以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输送。学校定位准确,就要着力进行专业特色挖掘,调整专业计划,细化专业设置,多元培养方式,增强培养的应用性。学校要侧重于实践教学比重,以需求和实际为方向,结合区域优势,创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学生,增加合作机会,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了解用人单位和专业的特征。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作为新员工进行培养,增加培训成本和投入,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染,使学生以员工的二重身份进入企业,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融入,争取彼此欣赏、彼此互赢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也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建立健全毕业生反馈机制,做好相关调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并及时更新,听取来自毕业生的反馈,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和计划。
(三)创业创新,中国智造
中国智造是创业创新的土壤,要鼓励创业意识,将精神变为实践。设立创业基金,做好前期启动资金的准备,扩宽融资渠道,设计好产品,并做好产品推广,从学校和政府角度做好创业基金支持系统。落实创业项目需要有足够的精力做基础,卓越的才能是支撑项目落地的关键,鼓励创业就必须完备创业机制,为创业提供可能。做好创业知识储备,开设课程,承认创新创业学分,可以适当地增加创业考核,提升创业的关注度。
三、结语
总之,就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办学质量的检测标准。地方财经类高校专业性强,疫情蔓延全球的当下,人力资源需求量降低,学生就业遇到了发展瓶颈。文章从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SWOT 分析,并从实际出发,找准财经类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试图找到解困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