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法律素养提升

2021-12-04周艳艳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17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创业者高校学生

□周艳艳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创业愈益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浪潮日新月异,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由教育部和各高校共同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多届,然而,大学生创业浪潮背后也有各种问题暴露出来,如有关创新创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法律素养缺位等。因此,研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顺利开展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法律纠纷凸显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法律意识不足,不能全方位了解创业中可能会用到哪些法律知识,法律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法律风险的威胁。

(一)劳动纠纷问题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成立创业团队,创业团队会存在分歧。一旦创业团队的某个核心成员关于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的决策产生分歧而无法达成一致时,可能涉及劳动纠纷、股权利益问题,需要《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补位支撑。但是,大学生创业的劳动纠纷法律问题知识缺乏,难以快速高效地处理此类问题,影响初创企业的运营管理,甚至导致创业失败。

(二)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一种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知识资产,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将公司的商业秘密、专利、商标或版权适当组合,会成为初创企业非常有价值的专利资产。大学生初创企业所拥有的专利资产不能被未授权的企业所使用,否则存在知识产权的维权。同时,大学生创业企业也不能未经授权使用外部企业的专利资产,否则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风险。无论是知识产权的维权还是侵权,都会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问题,需要增强创业者与团队对知识产权法的熟知。

(三)税务法律问题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避税漏税等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发票虚开、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再加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项目多着眼于互联网的科技项目,立足于在线的创业平台发展。然而,目前网络法律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税务法律意识又淡薄,进一步加剧了创业过程中的税务法律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法律素养教育状况

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指出,2019 年有超过7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其中有超过25%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强。《报告》认为,在高校创业支持方面,高校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创业企业绩效均有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同时《报告》也指出,尽管大学生创业者对高校创业支持(包括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评价呈现趋好的上升态势,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反馈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存在缺口,从侧面表明高校创业支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供给不足。这其中,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有效供给不足的课程。在高校关于创新创业课程全面铺开的情形下,高校学生创业法律素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创业法律课程缺位、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淡薄、教师创业法律实战欠缺等。

(一)高校创业法律课程缺位

高校目前针对创新创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创业基础等,没有专门的创业法律及其素养课。此外,在既有的已开设课程中,多为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学时(≤32学时)、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课堂讲授)等的局限,课堂讲授的创新创业知识容量有限,重点在于创意产生、团队打造、企业开办,对于创业法律知识也是一带而过。

(二)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淡薄

针对创业,高校大学生可分为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其中,非创业者认为创新创业与自己无关,并不关注创业法律知识。创业者中,一类是参加创业大赛的伪创业者,另一类是创业者。参加创业大赛的伪创业者在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项目路演的过程中,创业法律模块基本没有。针对评审专家关于创业法律的问题,也是知之甚少。践行创业活动的创业者,也是在遇到问题时才会寻求法律援助。总之,高校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尤为不足。

(三)教师创业法律实战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多为辅导员,以兼职为主。即使是全职的双创教师,也并非专业出身,且多为青年教师。可见,双创教师所讲授的创业法律知识多源于教材、数据库等,缺乏创业法律实战经验,也缺乏创业法律实战案例。针对课堂之外的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法律问题咨询的解答也有待完善。

三、大学生创业群体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由于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的创业需求不太配套,从创业法律的普及教育、个性咨询以及创业法律援助平台共建等方面提出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改进建议。

(一)在创新创业课堂中开展法律普及教育

在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开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创业法律课程。而且,立足于既有的创新创业课堂,优化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填补创业法律知识的空白,进行创业法律的普及教育,并通过创业的其他过程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针对非创业大学生,在未来的择业、就业过程中,依然会涉及企业运营管理的法律问题,在帮助非创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法律意识的前提下,着力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试点创新创业门诊,开展法律咨询

当代高校大学生主体是“00 后”,存在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学习知识内容呈现职业化、专业化特点,因此对于创业比较感兴趣,在有了创意或想法后,很愿意与授课教师分享,请求专业指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项目多依赖于物联网的在线平台,当前网络创业法律尚不够健全。为此,高校可以试点运行创新创业门诊,帮助大学生系统化梳理创业全过程,并提醒咨询大学生关注创业法律风险,强化创业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在创业计划书撰写过程中的创业法律模块提供专业化咨询,对践行创业活动创业者的创业法律问题结合实战校友案例或创业园项目的鲜活案例进行解答。针对不能解答或不能全面解答的创业法律问题,创业门诊的导师应将其转嫁到创业法律援助平台。

(三)在大学生创业园中建设创业法律援助平台

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创业法律问题,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者可以通过聘请法律专业的校友律师、吸引法律专业的教授和学生,搭建以大学生创业园为终点的创业法律援助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处理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业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创业法律问题。一方面,免费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维权与侵权、税务法律问题等,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另一方面,有利于教授、法律工作者积累成功或失败的创业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和工作。此外,创业园可以举办创业法律主题竞赛,法律援助平台的校友律师和教授担任评委,高校学生参加,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法律知识,提升创业法律素养。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淡薄,作为创新创业的全职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加强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法律素养,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创业者高校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