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思考
2021-12-04桑周卓玛
桑周卓玛
(玉树市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青海玉树 815099)
1 前言
在构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不断增强,草原作为青海地区重要资源,其关系到社会稳定、生态和谐以及居民收入。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异,青海地区以畜牧业作为主要发展产业,草原作为畜牧养殖的重要资源支撑,其关系到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因此,在开展生态保护中,要将牧民增收作为主要考虑要素,不能为了保护草原而牺牲牧民利益,也不能为了牧民利益而牺牲草原资源。
2 实行围栏封育
针对当前青海省草原退化严重的问题,可实行围栏封育,在足够的水热和时间条件下,退化草原利用自身的修复能力,可以逐渐恢复原生态水平。首先,当地职能部门要深入到牧民群体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促使其认识到草原生态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实行围栏封育;其次,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对于配合围栏封育的牧民以奖励,对于拒不封育的牧民给予适当处罚;最后,实行草原放牧行为的统一管理,严禁存在随意放牧、私自放牧的行为。
3 牧民搬迁定居
当前在青海草原中,部分牧民为了放牧方便,即在草原附近定居,对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当地政府要积极组织开展牧民搬迁定居工作,缓解草原生态压力。首先,对当地的游牧居民的数量进行调查,积极组织其开展搬迁定居工作;其次,改善定居场所的生活条件,为牧民生活生产提供便捷,促使其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最后,搬迁定居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在尊重牧民建议和意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开展搬迁工作。
4 转变生产模式
畜牧养殖在青海地区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下,牧民已经习惯放牧养殖模式,对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模式,从以往的放牧养殖转变为圈养养殖,不仅能够缓解畜牧养殖与草原破坏的矛盾,还可以提升养殖效益。首先,当地政府要积极为牧民建设饮水浇灌、青贮窖、人工饲草地以及牲畜圈舍,满足牧民生产的需求;其次,结合草原承载能力,合理控制饲养数量,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养殖规模;最后,对于植被恢复良好的放牧区,在不影响草原生态的基础上,可实行放牧与圈舍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5 落实牧民补贴
青海地区的牧民祖祖辈辈都通过放牧的方式生活,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牧民的传统生活生产模式出现的巨大变化,对牧民而言是个人利益的严重受损,因此,当地政府要全面落实牧民补贴政策。首先,生态补贴,对于实行禁牧的地区要给予牧民以生态补贴,通过建设示范点的方式扩大奖励范围,促使牧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转变生产模式;其次,发展补贴,在圈舍养殖中所学的饮水设施、灌溉设备、牲畜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牧民采购现代化养殖机械和生产设备给予补贴,满足牧民日常生活生产所需的成本需求;最后,生活补贴,给予青海地区的生活水平,要关注牧民生活需求,为禁牧区的牧民提供生活保障,在子女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方面给予补贴,结合牧民实际需求对补贴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突出政策的导向性、保障性以及公益性。
6 推动产业发展
想要实现牧民收入和草原生态的协同发展,要协调好各个主体方的利益,加速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广大牧民获得更高的利益,才是保护草原生态的根本之路。首先,大力发展家庭牧场,鼓励牧民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产技术,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其次,在禁牧区加强建设商铺学校、水电交通以及医疗卫生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变牧民生活模式;最后,利用青海地区的畜牧产业资源,积极发展完善的畜牧生产生态链,实现畜牧产业的全面发展。
7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居民生活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草原作为青海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针对近些年草原生态退化破坏的问题,当地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管理职能,在兼顾牧民增收的基础上,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实现牧民生活、畜牧生产与草原生态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