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现状及控制对策讨论
2021-12-04刘彩凤
刘彩凤
(福建省古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古田 352200)
1 前言
在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市场对羊肉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带动了山羊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羊传染性脓疱病属于一种重要疫病,对养羊业危害较大,如果幼羊感染该病,死亡率则较高。本病主要发生在病羊的鼻子、唇、蹄部等位置,大多数病羊由于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导致其营养不良,病情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少数病例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死。
2 发病特点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主要感染群体为幼羊,3~6个月龄左右的幼羊最易感,常常呈流行性,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散发,各品种和性别的羊均可感染。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多为高发季节。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黏膜或者损伤皮肤引起病毒传播,带毒羊和病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同时,该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果在养殖场内爆发容易危害多年,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山羊患病后,基于疾病患病部位不同,症状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共性症状为日渐消瘦、膘情下降、采食困难、精神不佳、体温升高以及食欲减退等。
3 临床症状
3.1 外阴型
外阴型在临床中并不常见,具体症状包括:阴道产生大量分泌物,呈现脓性和黏性,在阴唇外部以及附近皮肤会产生面积不同的溃疡。同时,在病羊的乳头或者乳房上,也会发现数量不等的脓包。
3.2 蹄型
山羊的蹄部是主要患病部位,通常情况下,在病羊蹄部感染病毒后,蹄冠、蹄叉以及附近皮肤会出现大量溃疡,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容易诱发继发感染,出现坏死以及化脓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剧,病羊不能正常走路和站立,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而死。
3.3 唇型
在传染性脓疱病中,唇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羊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其患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病羊的鼻镜、上唇,患病初为红色斑点,然后逐渐演变为丘疹、结节、脓疱、水疱。如果治疗及时在7d左右病羊即可痊愈,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水疱会在整个唇部蔓延,在水疱痂垢后,病羊嘴唇外翻肿大,对病羊采食具有直接影响。
4 防治措施
4.1 进行针对治疗
当前在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病中,主要采用中药和西药两种方式,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首先,西药治疗,在发现患病羊后,可使用高锰酸钾稀释液对病患部位进行冲洗,完成清洗后使用碘甘油和甲紫在病患部位涂抹,可配合使用土霉素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羊蹄部患病,可将蹄部置于福尔马林稀释液中浸泡,浸泡时间为3min左右,随后使用苦味酸溶液或者甲紫融入突破病患处;其次,中药治疗,可使用薄荷、黄芪、黄连等药物,混合后研磨涂抹在病患处,可起到缓解疼痛、消炎杀毒的作用。
4.2 加强引种管理
基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特点,养殖户在引进种羊中需要落实引种管理,避免种羊携带病毒,导致该病在养殖场内蔓延。首先,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外界引进种羊,如果必须引种则要提前开展本病流行调查;其次,对引进的种羊进行健康检查,在保证没有感染病毒后,才能继续引种工作;最后,所有进入的种羊都要进行隔离饲养,并且使用高锰酸钾清洗蹄部和进行多次消毒,切断可能存在的传染途径。
4.3 加强环境管理
养殖户要认真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首先,对羊群的状态进行动态观察,避免山羊出现相互撕咬,如果发现这一问题要及时制止;其次,定期对垫草和饲料进行检查,避免其中含有尖锐物质,导致山羊皮肤受损而感染病毒;最后,养殖户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盐,能够起到避免外伤的作用。
4.4 病羊隔离消毒
传染性脓疱病的传播能力较强,为了避免其在养殖场内快速传播,养殖户在发现病羊后要及时隔离,并且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剂,对圈舍、运动场以及养殖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同时,基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养殖户要将垫草以及其他可能感染病毒的物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5 结语
总而言之,羊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并且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以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的山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