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思考

2021-12-04汪长明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系院校职业

汪长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有了新目标、新使命、新理论,作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步入全新的发展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定义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从支撑性要素向标志性、引领性要素转变,从全面追赶向局部超越、引领转变[1],将从党的领导、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结构布局、教学体系、技术积累、管理制度、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与整体提升[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并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等七个方面提出“二十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1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1.1 马克思主义是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开发建设系列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学校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服务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等各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思想。

1.2 党的领导是高职院校的组织核心

党建是中国高校最基本的特色和最大的发展优势,高等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党在高职教育中的绝对领导,要成为党员培养基地、党建示范基地和党的政策宣传基地;要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服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地位,坚守“四个自信”,大力弘扬新时代党的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高职院校要将党的理念信念、初心使命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应用在高职学生教育全过程[3]。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对办学定位、管理机制、人才管理、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学生工作、教研科研、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重要事项进行统一领导和决策[4]。

1.3 “四个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我们要将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的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开放办学,要建立基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规划的学校发展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规划,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业,要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四个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技术技能型有用人才[5]。

1.4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定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训体系、管理体系、创业就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化高职“立德树人”育人模式[3]。高职院校要依据各自独特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地域文化、红色资源,校企共建职业特色、开放性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形成一校一特色,一院一品牌,一专业一范式。依据学生由“抽象思维型”群体转向“形象思维型”群体[6]的行为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注重实践培养、活动培养的“立德树人”活动内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领域有了明显的提高[4]。

2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理事会制度,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治理结构就是办学主体多元和产教融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2.1 坚持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在组织结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领导的组织结构建设,围绕“立德树人”、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本着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下,依据《高职院校章程》,推动高校建立理事会制度,完善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平台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内部运行的组织结构。高职教育要理清体制重构、学科重建、优势重塑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核心地位,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完善高校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校企合作协商机制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议事机制,不断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职教育特色制度[3]和组织结构。

2.2 完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领域,需要构建由企业、行业及学校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机制[7]。政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特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定,赋予了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和职教联盟是职业学校落实产教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基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校企各自有明确权利及义务的组织结构、治理体制和制度体系。

2.3 坚守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行业企业用人为导向的质量治理结构,校企共建基于“六个下功夫”具有行业特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标准和评估组织,破除“五唯”的制约,构建体现新时代中国职教特色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类评价指标、诊断要素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质量保障的灵魂[8]。高职教育要借助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学分互认机制、学分银行和线上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建立社会培训组织等第三方质量评价的机制,形成基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架构[1]和治理结构。

2.4 服务师生发展的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结构,重构党委领导下,行政执行权、教师学术权和校企合作经营权三权的协作关系,建构有利于教师、学生、企业等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与意见倾诉管理机制[1]。高职院校对教师要建立利于其职业发展的服务和评价制度,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师,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成长路径和评价标准;对于学生要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形象思维选拔方式,建立弹性学制和企业实践学分认定机制,为职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在高职制度体系建设中,重点是建立服务师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制度,建立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激励制度,建立促进企业参与教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权利分配制度,建立高职院校领导实施内部营销策略的规划能力与执行能力[9]的考核评价制度。

3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我们要创新文化育人的方式和载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所高职院校都要结合本校发展定位的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创建本校特色的文化品牌。

3.1 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中国高职教育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精益求精、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礼制规范、道法自然”“聚情爱家、聚智兴家”“天人合一、厚德载物”[11]等融入到高职实践教学之中,将中华文化中的文学思想、诗词歌赋、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传统医学、戏曲舞蹈、饮食文化、百工技艺、民风民俗等融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建立基于学校区域文化特质的各类活动、实践周,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国庆、建党、建军、“九一八”、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国家设立的节日和纪念日,举办全校性大型活动,达到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坚定理想、激发梦想的教育目标[12]。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特点,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大赛月、创业就业季、工匠大师技术展示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3.2 创建中华文化特质的职教理论体系

我们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要基于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成功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进行系统的研究,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对“00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对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大“三教”改革创新的力度,利用“双高计划”项目,在“立德树人”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教师职称评审体系、职业情感培养、工匠精神养成、服务能力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技术积累与服务等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符号的文化因子、技术养分和技能要素[13]。

3.3 建立中华文化特质的职教教学体系

中国职教学生特点是知识掌握比较系统,智力开发比较好,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强,纪律性和组织性强,但不敢尝试不愿动手也很明显。这些学习行为的特点显示:产生于西方文化的教学模式不经过再创造,是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在教学方法建设上,“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4],实施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学环境建设上,建设品牌化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和生产车间[15]。建立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课程学习资源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平台,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园和企业生产线,组建学生创业社团和经营社团,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职业美德,“创新创业”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16]。

3.4 建立具有国际共识的“中国协议”

在高职的未来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四个自信”,培养的学生才能坚信“中国方案”和“中国倡议”,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历程中,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中,在世界认定的《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工程教育协议的基础上,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用伦理性文化、浓厚思辨传统、独特审美情趣[11]等融入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制造强国”和“一带一路”为目标,以培养中国海外企业所需人才为载体,校企联合“走出去”,创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质且基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职业教育“中国协议”,将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渗入到世界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

4 民族复兴伟大工程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18]。民族复兴是新时代党领导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

4.1 服务民族复兴工程是高职发展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到2035年,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到205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复兴工程。作为培养制造业高素质劳动者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确立服务“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从“服务地方经济”转向“面向世界”[6],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通过与产业和市场的互动,高等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创新和研发新技术、新技能,改进工艺和设计[19],创新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批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德技双修”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4.2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高职发展的任务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要围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进行建设,实训教学体系要服务于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所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要将生产资源、信息、劳动对象、操作人员紧密结合、高度集成化的软性生产系统[20]融入校企合作、协作育人的实训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和区域技术领军企业共同建立创新基地和孵化园,“以培养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技术有适应能力的技术指导者”[21]为目标。

4.3 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职发展的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随之走向创新化和柔性化[20],岗位更替、消亡的速度将会加快,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心智技能、创新能力和健康心理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职业技术能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操作创新成为每位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工作常态和工作追求[20],具有设计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智慧设备操作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技术人才[20],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下,劳动者的决策、管理、协作能力以及与机器的合作将成为工作的关键,这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学徒制”和“校企职教联盟”将成为高职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载体。

4.4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发展的职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新经济的孕育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创新逻辑、资本逻辑、商业逻辑和劳动逻辑,不仅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形态,也重塑着生产关系[22]。这就要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职责的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区域行业企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要和区域技术领军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共同建设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技能更新的培训课程体系、仿真实训实习体系,制定职业能力等级评定标准;与社区合作,开发服务社区人员的各类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的课程,引领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5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八大具体任务,“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和“1+X”证书制度试点,这是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

5.1 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建设

“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23]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产教融合则是落实高职办学宗旨的唯一路径,只有产教融合渗入到职业教育办学层面、教学层面和评价层面,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才能克服“唯技术论”的定位[24],实现由“工匠精神”到“工匠技艺”的职业教育最终追求[6],才能真正建立起与岗位需求相吻合的、具体而细致的“课程标准”。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校企合作深度广度,确定采用“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学院”“职教联盟”“产业学院”和“1+X”证书试点等模式中哪一种合作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5.2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专业群建设的重点、难点是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建立服务师生和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培养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25]。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是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是真实生产车间,教学内容是真实生产技术,教学评价是真实生产产品,教学组织是真实生产团队,教学创新是真实技术研发,教学载体是信息化教学,创建一种适合学生特长发展、人人成才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

5.3 “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每个专业都要依据自己的优势,在各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每校确定1~2门“金课”建设方案,借助国家学分银行平台和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基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网络自主学习方案、课程资源、企业实践案例、仿真实训平台、考核评价方案和微学分认证体系,满足职教学生和社会人员提高技术技能的需求。

5.4 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国际化要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阶段转变[26],要坚持“国家战略布局到哪里、中国企业走到哪里,高职教育就服务到哪里”[26]的理念,把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秉承国际化教育理念,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秉承平等合作、互通有无、双赢互利[27]的原则,以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前提与基础,以服务经济国际化作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基础能力建设的评价标准[26],以形成国际化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保障。建立由高职院校、中国企业和所在国教育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办学理事会,按照成熟的职业教育国际协议,设置先进的国际化课程,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培养学生,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28],共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当地的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为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好了路径。新时代,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重新审视、科学界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实质内涵,更加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22]。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坚持党对高职教育的绝对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国际合作办学,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引导未来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系院校职业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