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4高秀伟
高秀伟
(海阳招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海阳 265100)
随着我国生态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95 45.22万hm2,但森林质量差、树种单一、人工林比重大等为林业有害生物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客观条件。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超1 000万hm2,所造成的损失超1 100亿元,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2]。松材线虫被列为国际一类检疫对象,其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均有发生。松材线虫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已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333 500多hm2,造成经济损失数千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不计其数。近年来,我国多地天旱少雨,为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是林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松材线虫病概述
1.1 病症表现
通常,松材线虫侵害松树的症状表现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携带病原体的松褐天牛将病原体留在松树的木质层,此时的发病症状不易被察觉,松树由于树脂分泌受到阻碍会导致树叶颜色加深;第二阶段,在松树树干上能明显看到松褐天牛的产卵痕迹,松树叶呈现枯黄色;第三阶段,松树受侵害严重,树干上有明显的虫蛀印迹,此时针叶的颜色逐渐加深呈褐色,而且针叶因为缺水开始变枯萎;第四阶段,松树颜色持续加深变成红褐色,松树完全失去生机,枯萎死亡。松材线虫病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发病,7—8月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高[3]。
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松树枯死的规律基本是以上一年发生位置为中心,随机向外扩散。在新扩散的林间呈随机分布,经过一两年后发展为以定居点为中心的聚集分布,再过一两年,演变为核心分布。
1.2 传播媒介
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松褐天牛啃食松树嫩枝皮,之后松材线虫通过伤口进入松树体内并大量繁殖,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破坏和死亡、树脂分泌受阻或停止。松褐天牛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虫道内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化蛹,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在蛹内停留7 d,之后咬破羽化孔爬出孔外。成虫出孔后取食嫩枝补充营养,此时会将身体上所带的线虫传播到被取食的树上。松褐天牛的数量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因此,防治松褐天牛是预防松材线虫病的重要环节。
1.3 调查方法
为防治松材线虫病,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每年春季(4—5月)、秋季(9—10月)对辖区内的松林进行调查。随带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记录表格、望远镜、采样工具等,用肉眼或借助显微镜瞭望,瞭望地点和方位应保证能观察到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树林。调查时,应按线路踏查或按山头分片全面踏查。发现可疑病树后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并标记于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对疑似病树现场进行取样,送林业相关部门鉴定,以确定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在踏查中,发现有松树枯死的地方,以小班为单位进一步详细查明分布地点、枯死株数、蓄积、立地环境条件以及松褐天牛分布危害情况,标注小班位置。
1.4 防控技术
松褐天牛羽化前,应及时清除林区内的萎蔫木、濒死木、病死木、风折木及疑似病死木等。进行枯死木采伐工作时,伐桩要低于5 cm。对于伐桩,尽可能挖到土面以下,去掉表面腐殖质,并找平地面;对裸露在地面以上的伐桩进行剥皮,并对上表面做平整处理;对伐桩裸露面均匀涂刷(注)药液,注药孔注满药液(可使用1∶1∶5的氧乐果∶敌敌畏∶机油混合液)。用0.8 mm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覆盖,再覆土20 cm以上压实薄膜,进行封压处理。采伐下来的枝干,运至林区外较宽阔地带,集中烧毁。
进入松褐天牛羽化初期与高峰期后,可选用噻虫啉等药剂在重点区域进行喷施防治[4],可连续喷洒2次,间隔30 d。松褐天牛羽化期内,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松林,可设置诱捕器,一般2 hm2设置1套,每套之间的距离约150 m。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条件较好、便于作业的位置,按间距50 m、离地面1.3 m的位置悬挂诱捕器,定期药罐中添加引诱剂,每两三天记录收集成虫数量,推算林间虫口密度。
2 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对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松材线虫病隐蔽性强,早期不易被察觉,待出现症状时已具有一定规模。因此,在没有发生松材线虫病之前,相关预防工作的开展时间、具体措施等均无法准确估量,而且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决策不及时,防控宣传不到位。另外,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植物性病害,不会对人类、牲畜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人们对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于防控工作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2.2 防控资金严重不足
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覆盖面广,难度较大,防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国大部分林区都缺乏专项资金,仅靠当地政府的部分拨款远不能满足防控需要。在防控过程中,因为防控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粉碎机、太阳能杀虫灯等必要的虫情防疫设备缺乏,加大了防控工作难度。
2.3 防控治理难度大
松材线虫病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危害性极大,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最快40 d即可死亡,如果不及时防治,3~5 a成片松树林将会被彻底摧毁。松材线虫病隐匿性强、潜伏期长,一般发现时已颇具规模,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同时,由于林区面积较大、地势陡峭,部分林区林木密度大,管护人员不足,排查难度增大。加之周边林区也多为相同树种,相互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2.4 病死木处理隐患大
当前,对于病死木的处理以就地集中焚烧为主,集中焚烧能彻底杀死松材线虫,防止其继续传播。但是,就地焚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病死木的清理多在春季,但春季多风,一旦引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超过松材线虫病带来的损失。二是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严重污染空气。三是病死木砍伐运输过程中一旦有枝条脱落,未及时发现与处理,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在健康林木间传播,从而再次引发松材线虫病蔓延。
2.5 传播媒介防治重视不足
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松褐天牛的数量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然而,人们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中并没有意识到防治松褐天牛的重要性,用药时仅仅针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忽略了对其传播媒介的防治。
3 松材线虫病防控对策
3.1 加大防控宣传力度
加强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成立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强化组织协调,落实资金保障。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宣传,实现防控宣传多样化、常态化。可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课堂等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师生更生动地了解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可通过制作、播放防控宣传片、张贴条幅、发送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引导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控氛围。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国家和省、市、地方等相关部门应对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设立专项经费,并将其纳入部门财政预算。加大科研投入,相关科技部门应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药物,降低防治成本。同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增加粉碎机、太阳能杀虫灯等必要的虫情防疫设备的配备,做到“预防为主,科学治理”。
3.3 加大普查监测力度
建立健全地方测报网络,加强不同地域测报网络之间的合作。同时,各级各部门应开展全面的普查工作,明确相关责任人,划片包干,摸清病害的分布地区及范围。对于普查中发现的松树枯死情况,要提高警惕,及时查明原因,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4 合理利用病死木
可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有资质、有条件的公司开展松材线虫病死木安全利用研究。病死木砍伐后,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松树,可就地进行除害处理,用粉碎机械粉碎后,木屑可以造纸、制作纤维板和胶合板等,减少资源浪费[5]。
3.5 加大对媒介昆虫的防治力度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松褐天牛的综合防治工作,控制其数量和分布范围。松褐天牛防治措施如下:①根据松褐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时悬挂诱捕器诱杀防治;②监测松褐天牛的成虫,观察成虫羽化出孔的初始期和高峰期,对于成片分布的松林采用无人机施药方式,对于零散分布的可进行地面施药;③采用天敌防治,如通过释放硬皮肿腿蜂控制松褐天牛数量。
3.6 加强林相改造
对成片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小班进行皆伐,皆伐后及时进行补植。补植时,尽量选用当地的优良树种、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天然的阻隔屏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林业发展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松材线虫病防控手段与防控机制不断完善,防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中,要继续探究其致病机理,研发新的防治药物,引入新的防治技术,摸索更适合林业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推动林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