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2021-12-04后文刚
后文刚
(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卓尼 747600)
随着我国经济与农业的发展,人们在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注重自身身体健康,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对食品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十分必要,不仅能减少化学药剂残留,而且能改善环境污染,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存留的问题。
1 绿色植保技术概述
1.1 绿色植保技术概念
根据全国植保会议定义,绿色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简单来讲,绿色植保就是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其中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林防治、生态治理等措施。利用此技术可保证农产品无化学农药残留,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1.2 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理念,在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残留,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而且能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进而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1]。
2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导致对绿色植保技术认知有限,没有及时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实际生产中仍主要采用老一辈传授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2],超量使用化学农药现象普遍,长此以往导致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现象严重,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推广受限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个地区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同时,部分地区仍采用以单家独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较为分散,难以实现专业化、统一化管理,无法实现先进的绿色植保技术的深度推广与应用,进而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政策支持不足
对比绿色植保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发现,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存在成本较高、见效慢等问题,如果缺乏相应的补贴支持,难以进行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同时,利用绿色植保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上未形成优势,导致生产者应用绿色植保技术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3]。
3.3 植保技术单一
目前,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针对单一作物或单一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与标准,更未形成针对不同级别、不同需求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与标准,绿色植保技术体系较为单一,集成程度较低,系统性不足,需要其他技术手段进行补充,导致绿色保值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后劲不足。
3.4 推广机制单一
近年来,绿色植保技术推广机制主要仍是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模式,重在技术示范,投资渠道也是以农业部门为主。绿色防控技术使用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虽然部分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整体来说推广机制比较单一,制约了绿色植保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 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策略
4.1 宣传推广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是为了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目标,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各地农业部门应探索多种途径,加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和宣传,使生产者认识到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农业技术交流会、印发病虫情报以及其他材料、农村科技赶集、送科技下乡等途径,宣传绿色植保技术的环保、效益等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者对化学农药危害的认识,并推广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操作方法,为实现绿色保值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4]。
4.2 农业防治技术应用
农业防治是通过一些常用的农业生产手段达到病虫害防治效果,如合理进行翻耕、灌溉、施肥、农作物枝叶修剪、间套种、轮作、抗虫品种推广及果园生草种植等。例如,防治越冬作物螟虫时,可采用灌水杀蛹或翻耕等手段来减少越冬害虫基数;可以采用果园生草覆盖技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减轻雨涝危害[5]。还可充分利用嫁接果蔬、脱毒种苗、工厂化育苗及化肥改性等技术措施。
4.3 物理防治技术应用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运用物理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如诱杀害虫、隔绝害虫、驱除害虫等。例如,利用黑光灯、频振灯诱杀农作物害虫;在设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加热土壤、太阳能高温闷棚,灭杀土壤内及温室内隐藏的害虫;可以利用黏虫板来治理小型害虫;可以采取负压气流的技术对作物害虫进行吸附,如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上配备负压吸气管作物的除(吸)虫机,避免使用农药,实现绿色生产目标。还可以借助声音来防治害虫,如飞虱凭借“鸣”声找异性,基于昆虫的这种特性,可利用“迷声法”“迷向法”对害虫进行治理。
4.4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治理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如果园、农田存在一些害虫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性天敌和拮抗微生物等。可以通过人为培育、保护、引入方式使这些害虫的天敌数量增加,从而达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目的[6]。例如,通过释放寄生蜂、保护青蛙或者抗木霉菌防病等方式均能有效治理病虫害。可以在棉田建立“田间蜂笼”来培育害虫的天敌,网眼适用于较小的赤眼蜂等寄生蜂出入,产卵的害虫寄主则无法飞出。此外,可以将寄生蜂防治方法和病毒防治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培育寄养蜂的同时在害虫身上传播病毒,使害虫在交配繁殖时由于病毒的传播而死亡,从而达到双重防治效果。
4.5 建立健全绿色植保技术应用体系
控制农业生产中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同时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收益,是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的核心目的。因此,各地政府应积极建立示范基地,并向附近的农民普及绿色植保技术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到农民的认可,并在农民中得以推广应用,利用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提高绿色植保技术有效性的说服力,从而有效提高生产者的应用积极性。与此同时,邻近的省市县乡村地区应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地区之间的病虫害检测系统,使农民可以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治理病虫害,从而减少因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7]。
5 结语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民采用化学防治方式治理病虫害,虽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但长时间滥用农药导致农产品残留大量农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全面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需要不断创新绿色植保技术,将多种绿色植保措施相结合,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病虫害防治,实现农业绿色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