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确定性社会风险背景下应对疫情的相关思考

2021-12-04王云飞郭锐乐

关键词:不确定性病毒人类

王云飞,郭锐乐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数千年来,灾荒、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风险,但人类很快能够从混乱中恢复秩序。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灾祸虽然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人类依然有一种确定性的认识,即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希望就在眼前。当人类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依然可以沿袭既有的生活方式,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然而,2020 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其如何生成、如何存在、如何传播、如何控制和消灭,至今人们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人类不能再按过去生活方式的逻辑进行生活,未来人类不能依据历史经验和现存的状况来预测、设定和规划新的生活模式,世界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一、病毒的不确定性与社会风险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不可知的风险。所谓“风险社会”,即是指“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1]。20 世纪80 年代,对风险问题的争论开始转为讨论社会发展是否进入了“全球风险”时期。讨论涉及对风险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只注重根据不同体系的前提假设之间的差异分析风险问题,到采取新型的合法化的文化模式来解释风险问题[2]。吉登斯认为“高度现代性的世界的拓展当然会超越个体活动和个人参加的场景。它是充满着风险和危险的世界”[3]。生活在高度现代性的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世界中。从社会系统角度看,风险的本质,一是当下具体事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对当下社会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三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没有不确定性,风险就不会存在。比如病毒传播层面的不确定性,病毒可能造成的社会损失及产生的社会后果的不确定性。这一次,从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的那一刻起,人类的生活就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因而病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当下社会的重要主题。

(一)疫情是重大的社会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危机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场公共危机。这场公共危机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危机,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风险,影响到全球所有国家,造成国际危机。它从出现的那一刻起便对既已存在的社会系统的基本秩序、行为准则和基本的社会价值等产生了严重冲击。病毒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是全球性的,它是现代风险社会的表现。

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虽然受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系统会出现一些调整和重新建构,但是系统的运行总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是有规律可循的。风险社会之所以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是因为所有的风险存在于人们的预测之外,人们无法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准确把握风险出现的时间、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结果。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所带给人类的风险是突发性的,无规律可循,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组成社会的那一刻起,便追求建立一种稳定的秩序,在秩序中有条不紊地生活。现代社会的风险体现在战争、自然灾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上。社会学家为了寻求建立社会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从孔德的社会秩序理论、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指向排斥社会不确定性而寻求社会发展的确定性。并且“在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为应对不确定性更是构建了名目繁多、无法列数的制度政策和治理模式”[4]。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一方面,既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另一方面,社会的运行方向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当中。此外,这次疫情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种新的不确定性。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属于突发性事件,它和以往的突发性事件具有共性,但又有一定的区别。以往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影响面是局部的、有限的,在了解了事件发生的原委之后,很容易消除事件可能存在的隐患和不良影响,排除事件带来的损失。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与以往的公共卫生事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这次事件一开始就表现为突发性,在传播期间表现为各种不确定性。即便在病毒防治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潜在的风险和发展的趋势依然具有不确定性。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对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

风险社会中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全球化和工业社会放大了这种风险,使得损失更为惨重。从应对措施看,社会往往充斥着组织化应对不严格,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氛围。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某些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发生初期,一般都会对人类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因其不确定性,所以在事件突然发生时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

(二)病毒的不确定风险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活方式形成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不断试错中确定了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前提,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逐步建构起了一套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无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套生活方式依然让人类活在可预期的确定性当中。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规律可循。自然界的变化,无论山崩海啸、洪水泛滥、灾荒连连等,都只能给人类带来短暂的麻烦,并且这些麻烦的影响是可预期的。随着人类掌握和使用了工具,人类对动物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和支配权。人类在与微生物如细菌、病菌和病毒等的相处中,自身产生的抗体基本上不会在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除了几次鼠疫、肺炎和流感等病毒造成短暂的不确定性之外,几乎所有灾难都处于一种确定性当中。

从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社会关系看,遵循一定的规则。大到国家,有一定法律体系,以及法律体系规定之下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小到村落等,由共同体制定乡风民俗等行为准则,让人们的行为有规则可循,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在稳定的可预期性当中,在法律和规则下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从总体上看,人类是生活在确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

科学和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疫情到来时,人类因对病毒特性的不了解而感到不确定风险所带来的压力。正如贝克所言“科学是让万事万物运转的原因,但它并不关注后果”[1]293。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给人类社会的风险却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形下发生的,并且发生在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各国的政治制度十分完善,并且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的时候。贝克在谈到“技能风险”和“健康风险”时,认为“近年来令公众担忧的生态风险和高科技风险已经具备了新的特征……就风险的性质来看,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于危险之中”[1]。可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带来的风险,表现在即使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人们依然无法了解病毒的特性。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特征放大了这种社会风险,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任何危机。新冠病毒发生后,迅速扩散,而人类早期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乏力,手段简单。这些都反映了对风险社会不确定性认识的不足。

二、病毒的特性及疫情早期的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是,它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对人们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随着受感染病人的各种信息逐渐汇聚,人们对病毒潜在的危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初期的表现看,一方面,病毒传染极其迅速,当病人的症状有所显现时,可能致命的威胁便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有的病毒携带者并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是却可以作为传染源进行传播。另外,病毒爆发的潜伏期表现也各有差异,有的人感染后,一周便有临床表现,有的人则在数十天后才有症状。

(一)病毒传播速度迅速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迅速,无论是人群受感染的速度,还是跨地域传播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在全人类高度关注之下,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病毒跨地域肆虐,大规模人群被感染,人类虽竭尽现代科技之所能,竟无法遏制其传播势头。

从感染人数看,数量迅速增加。就我国感染人数看,从2019 年12 月8 日发现第一个病例开始,截至2020 年1 月22 日24 时,中国共有确诊病例571 例,突破500 例的时间超过40 天;但截至24日,全国共有确诊病例1 287 例,这是确诊病例数首次突破1 000 例,也意味着第二个500 例只用了2 天时间;26 日,全国确诊病例数2 744 例,第二个1 000 例同样只用了2 天时间。按照当时的各地通报的情况,第三个1 000 例可能缩短为一天[5]。

就美国的受感染人数看,自发现第一例病毒感染者开始,短短几个月时间,感染人数持续攀升。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020 年7 月20 日22 时,美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达382.5 万,死亡超14 万人。其中纽约州确诊40.7 万人、加利福尼亚确诊39.4 万人、佛罗里达确诊36 万人、得克萨斯确诊34 万人。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7 月19 日,美国7 天平均单日新增病例数达6.6 万例。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0 日统计称,包括加州、华盛顿州、北卡罗来纳州等13 个州的病床占用率已超过80%,其中新罕布什尔、艾奥瓦则超过了90%[6]。

从感染地域看,范围迅速扩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病毒已经在全世界肆虐。中亚地区伊朗爆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疫情,在伊拉克、阿曼和巴林爆发了更多的病例。随后,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国的疫情呈爆炸式增长,日本在一艘游轮上发现很多感染的病例。随之,日本本土也出现病毒感染人群。与此同时,欧洲自意大利开始,病毒很快传入奥地利和克罗地亚,两地很快发现第一例病例。接着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家的疫情迅速恶化。拉丁美洲的疫情也呈迅速蔓延态势。澳洲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数千例感染者。

可见,新型冠状病毒所造成的风险已经成了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国际社会问题。病毒传播的不确定性风险一是其可能在更多的地方不为人知地传播,即无症状感染。二是预防和临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病毒的特点、病毒传播的特性、病毒引发的症状、感染后的治疗措施及其后果等情况,都无法准确掌握,众多专家的说辞也不尽一致,甚至有矛盾的地方。随着疫区的扩大和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过程中,科学家们在临床上不断地认识病毒特征及其影响。当深入研究病毒传播及其特性时,发现其危害性巨大,但却少有规律可循。

从感染人群的临床症状看,有的被感染者两三天就有临床表现,有的感染后两周才有症状,更长一点的甚至40 天才有临床表现。目前来看,没有发现可以直接治疗的防治药物,虽然发明了有效的疫苗,但是也存在,即便表面痊愈,人体自身不能产生抗体,或者有抗体也只能维持不长的时间,痊愈者依然可能出现再次被感染的情况。综合在病毒传播中所表现的特性,可以看出,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类在面对疫情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多个专家团队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变异,因而也就存在无法把握的风险。2020 年4 月9 日,国务院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潜伏期表现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14 天潜伏期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表现的是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呈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是,在此之后会出现某种受感染的临床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 月31 日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答问》指出,“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可以看出,无症状状态下的传播令人防不胜防。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而言,研发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抗体或疫苗所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毒基因或蛋白质的进化速度和传播程度。这样的风险使得在预防阶段的措施必然是强制性的。

(三)应对疫情措施的强制性

我国疫情暴发伊始,各级政府就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疫情发展初期,应对方法主要采取的是谨慎的防治措施。在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处于观察和研究状态。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在人群里传播和流行。这一过程的形成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物学现象,它始终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传播过程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不同的性质。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染病流行的传播链。疫情暴发时,各级政府正是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对疫情的控制。这些措施大到封城,中到乡村之间和社区之间的封闭,小到对楼栋的封闭,均属于强制性举措。

从切断传染源看,当新型冠状病毒表现出人传人特点时,各级政府迅速采取应急性管制措施。对患者和疑似患者人群进行隔离。如武汉方舱医院的隔离措施,便是集治疗和隔离于一体的地点。从切断传播途径看,各地方政府强行规定进入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对娱乐等形式的聚集进行严格处罚;对一些野生动物交易市场进行关闭,对海鲜产品进行检测;等等。从隔离易感人群看,采取对疫区外来人员或者归来人员等进行14 天的隔离措施,对出现疫情病例的小区进行进出限制等措施。

防治疫情扩散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目的是短期内迅速结束疫情带来的影响,让人们的社会生活尽快回到正常状态。这种措施包括对疫区人员出入方面的限制,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管制比平时更加严格,社区对居民的聚集、出入公共场所等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

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快遏制了疫情迅速扩散的势头。强有力的措施虽带来防治病毒扩散的确定性,但是防治行为的“悖论”却造成了人们对执法的“随意性”的恐慌,由此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恐慌在疫情暴发初期便有所表现,开始时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逐渐便转化为社会焦虑。为避免风险,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确定的生活方式。

三、疫情及其防治措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秩序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恒常性和连续性,更为重要的是可预计性。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对社会影响如此巨大,正是因为其不确定性中所包含的社会风险,这种风险表现在病毒的出现、传播及治疗等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迅速传遍全世界。面对风险,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的社会结构等都不得不进行改变。它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社会心理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在人们的社会情感、社会情绪、社会习惯、社会风俗以及社会思潮等都发生了变化。

(一)不确定性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恐慌

现代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让人类处于风险当中,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造成的影响正是这种风险的体现,其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突发性的不确定风险,二是传播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风险,三是防治措施和效果的不确定性风险。归结这些风险就是对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的不可预测性,进而是对病毒是否再次出现的不可知性,以及传播和潜伏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和不可知都给疫情防控带来阻碍。因难以预测,也使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病毒时,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恐慌,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也被打乱了。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在一定秩序状态下生活。“秩序规定了人们的生活,限制了人的生活,也使人的生活有了可能性和必要的保障,很难设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种完全无序和反常的状态之中。”[7]从疫情期间的社会治理看,面对多种未知因素,每一级政府唯一确定性的措施便是特殊时期严格的社会管控,从而达到控制疫情蔓延的目的,这是追求建立特殊时期社会秩序的方式,也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或曰无奈选择。正如里夫金所言,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者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更大的混乱为代价[8]。追求秩序的过程会在短期内造成既有秩序的破坏,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这种恐慌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波斯纳在谈到政府和社群的“不可通约性”——即不能做到利益的最大化重叠时指出,在代价方面,政府必须根据自身对收益的判断,而“忽略人们的反应”。他认为如果政府认真对待“不可通约性”,就不能促进社会福利[9]。也就是说,特殊时期,政府对公众最大化的利益做出判断,反而做出不合大众心理的决定。

特殊时期因不确定因素采取的强制管控方式,在两个方面引发了人们的心理恐慌。一是做出与常规法律法规相悖的规定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卫生事件,使得人们产生对既有法律和临时规定之间冲突的迷茫,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进退失据:遵从法律还是遵守临时紧急情况下的规定?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二是突然而至的行动限制渲染了危机的程度,虽然各级政府的行动有力控制了疫情,但是也加剧了人们内心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的表现是无助与焦虑,当这种状态持续时,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性恐慌。

(二)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反应

在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总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可预期状态,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可预计性。可预计性是“对整体中的某个空间部分或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做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做出颇有希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10]。而这次疫情,无论是治理层面,还是病毒习性及发展趋势等,都具有不可预计性,从而造成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最终转化为人们的心理焦虑。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影响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环境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意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11]。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当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个新的病毒物种出现并传播时,自然环境具有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社会心理的变化。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既是对病毒的妥协,也是人类消极的自我保护的举措。在建立新的社会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便是特殊时期的社会治理,治理过程也是一个建构未来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种生活方式必须根据病毒的特性来加以建构,当前还处于探索当中,它需要一定时段才能够确立。

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使得与疫情危机相伴而生的社会心理失调扩展开来。而心理失调带来的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面对这种已经被疫情改变了的世界。好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暂时找到了一个在生活层面替代传统的方法,那就是可以通过网络购物避免走到公共场所而产生风险。然而,病毒及其传播和治疗的措施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种暂时性的生活方式将不得不长期延续下去。人类将不得不在两个空间中生活,一个是网络的“缺场空间”,即身体不必走入现场,另一个是现实生活中必须身临其境的“在场空间”。

如果说,疫情的不确定性带给了人们心情上的无助、焦虑和恐慌,那么网络社会中的“缺场空间”规避了在现实的“在场空间”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当然,目前来看,两个空间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妥善处理好人们对两个空间变化的心理适应问题。

(三)疫情促使人们建构新的社会空间和公共行为

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中展开的。公共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无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制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们都必须在公共空间中展开合作,以完成公共事务。人类面对疫情带来的变化,一方面主观上有意创造条件来规避病毒的风险,另一方面,疫情传播迫使人们必须改变既有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所创造的网络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社交活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购物,并且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便捷的支付手段;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端服务进行居家办公或者移动办公;甚至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出行提供服务。技术创造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互联网已经能够提供网络空间的各种功能性平台,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缺场”空间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一方面人们因习惯及使用网络的熟练程度等原因,很大一部分人还没有做好突然之间接受“缺场空间”服务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虚拟空间的秩序建设,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突如其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迫使人类在突然之间必须面临建设一个完备的网络空间社会的任务。

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定惯性,长期养成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向网络空间过渡,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疫情所带来的风险首先从心理上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空间风险的认知,激发起了利用网络空间解决传统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人们试图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抽离出来,建设网络空间,以规避不确定性,从而寻找一种确定性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间,从公职人员的网络办公,到学生的网络课堂,再到各种大型会议等公共活动都转移到了网络空间中,网络空间职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总的来看,疫情带来的变化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等公共生活方面做出改变,必须将现实世界人类既有的各种制度性设置,根据疫情的传播和治疗的特性进行重新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对人类既有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建构。这个评估和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建构的过程是让人类重新生活到一个新的确定性社会之中。

四、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疫情突如其来,是在现代风险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是对风险社会理论假设的一种验证。正是因为其不确定性,使社会风险陡然产生。在控制疫情、化解风险面前人类并不是无所作为,这种作为形式便是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走向正常、可确定性社会生活的一种新的措施。可以看出,疫情暴发以来,应对社会风险的治理方面,实践中已经有了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反思其得失有助于提高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的成效。

普里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一书中提出宇宙系统的未来不能被确定,因为它受到随机性、涨落和放大的支配,未来不再由过去所决定,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称性被打破[12]。这段话表明,人类不能仅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来改变现状、预测未来。从病毒的防治层面看,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风险无处不在。病毒的出现已经打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称性,世界总体处于不确定性中。面对这一变化,我们必须对突发且具不确定性的公共事件的治理状况做出一些思考。

(一)制定积极应对社会风险的预案

疫情暴发时,从开始的传播过程,到防治措施,再到发展趋势都处于不确定性之中,面对这种风险,社会的回应必然是疾风暴雨般的强制性管制。与国外相比,中国特殊时期的管制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在推行防治措施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防治的效果,另一个是社会效益。

从防治的效果看,我国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迅速阻止了疫情蔓延的势头,从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一种可预期性当中。封城和隔离等措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却难考虑全社会效益。正如刘少杰指出的,武汉等湖北城市封城,以及其他省一些城市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和住宅小区封闭管理之后,焦虑、恐慌、无助、怀疑、埋怨等负面的疫情心态,在网络空间中广泛存在且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引发一些扰乱疫区社会秩序的行为[13]。因此,抗疫过程中,在注重防治效果的同时,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兼顾到社会效益,则防治成果可以固定下来,社会也可以平稳地度过突发性事件的危害期。

因此,要及时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虽说疫情所带来的风险具有不可确定性,但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却可以让风险降低到最小,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案是必要的。预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受众的心理调适能力,符合人的接受心理,既不能将预案设计得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松散。无论预案的设计还是预案的执行层面,都应该是张弛有度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顺利进入应激反应阶段,而不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疫情发生后,一般有四种情况,其一是可防可控,其二是可防不可控,其三是不可防可控,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是不可防不可控。所以在制定预案时,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从病毒及其防治情况看,病毒是否会变异,有无药物可以防止感染并治愈疾病。有没有确定的预防措施以保证不被感染。温度升高对病毒的传播是否有遏制作用。第二,从感染人群的情况看,受感染人群的死亡率和年龄有什么联系。感染过的人是否产生永久抗体以避免再次被感染。第三,从治疗的预期可能性看,能否达成群体免疫,病毒能否被最终消灭,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能否防止被感染等等。回答好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建立机制,既可以规避风险,又可以有效防疫。

考察疫情开始后的一些应急反应机制,其应对疫情传播的政策和规定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其直接表现是防治行为的不确定性,因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不可预期性。从新型冠状病毒“来”、传播和“去(消失)”的不可确定性及防治过程中的经验看,可以将其界定在“不可防可控”范围。在防治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预案,必然导致社会付出巨大的生命财产成本。预案即是防止风险的方案,是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时的一种确定性的社会治理方法。

(二)建立科学严格的风险防治机制

应对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别是突发性不确定的、对人类生活方式影响重大的风险,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应对机制。疫情暴发伊始,防止疫情扩散的社会治理可谓成效显著,但是却不能说方法完全科学。只有科学的应对机制才能控制住突发性事件,让公众生活在确定性之中。

一个应急反应机制比较成熟的社会中,遇到突发性事件,社会防范行动会自动迅速启动,然后在制度框架内有条不紊地运行。如果没有完善的应对危机的机制,当遇到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时,要么因为人们没有应对经验而导致不知所措,且毫无防范意识,应对能力不足;要么机制运行不畅,漏洞百出,甚至引起社会混乱[14]。透过这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看,整个社会的应急机制没能及时跟进,由此痛失了防控疫情的最佳时期,导致后来防治“成效”的行为存在一种悖论。即用损害法律的方式,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标,这种悖论行为破坏了和谐的社会氛围,这表明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应急机制的重要性。

(三)采取张弛有度的社会治理策略

对疫情的防控,开始时表现为强制性。强制性地组织所有的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无论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进行全覆盖的报道,并且将公众关心的各种信息都全面公开,同时对疫情定时通报;随着疫情逐渐减弱,开始使用健康码,对疫情实行更为准确的定点确认。这种从强制限制措施过渡到柔性预防的防治过程,张弛有度,人们的心理也能逐渐接受。

控制疫情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容易引起人的心理不适和不满。但是这种强制性措施也是一种在强化中塑造行为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15]当人们适应了这种管理措施之后,便能够配合着这种管理方式,最后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在此之前,当一个人在进入公共场所甚至小区时,被拦下来强制性要求佩戴口罩,并要求测量体温的行为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疫情时期,这种强行干预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强化的行为就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习惯。可以认为这是在“张”中达到了“弛”,即放松。

张弛有度是一种符合大众心理的社会治理方式。疫情期间应对疫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制性。不过,即便强制性会有效地防止疫情扩散,其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会转化为人们的心理恐慌。一方面当心理压力引起的恐慌达到极限时,便会出现“次生灾害”,即因为防治病毒而引发的灾害。另一方面疏于防范时,又会直接面对迫在眉睫的灾害,即强制性措施带来心理压力和不满,严格的执行措施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为此,考虑到受众接受心理,还是应采取张弛有度的治理方式。就长期而言,对管理者来说,既不能像疫情暴发初期那样采取强制性措施,也不应该像后期部分地区那样采取松懈态度,而应有张有弛,当然要注意的是“张”和“弛”的尺度要把握好,一切必须以法律为准则和依据,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行使。

从现实来看,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局部管理上出现了松懈的倾向。尽管这种放松可能是外紧内松,但是从社会民众的心理反应看,有的人在回溯先前的强制性措施时,便会认为当初的防范是小题大做,从而在心理上疏于对病毒的防范,这是十分危险的。从疫情暴发的规律看,即便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得到了控制,但是二次爆发的风险的确定性概率和伤害性更大。由此,放松心理其中便潜藏危机,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科学地管理是重要的,只有采取张弛有度的社会治理策略,才能够有效化解风险危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繁荣的工业化社会滋生的‘恐怖幽灵’——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客观存在,向各国政府、工业界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敲响了警钟。”[16]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很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风险可能忽然间不期而至。工业化使得有些风险一经出现便成为人类永远必须面对的难题。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这些风险造成的损害更大。

防控疫情的方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影响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人类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早早制定应对预案,建立严格科学的应急反应机制,采取恰当的社会治理方式,以最快速度化解社会风险,降低社会损失,这样,人类方可坦然面对各种风险,并能充满信心地生活在可预期的社会当中。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病毒人类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考虑误差不确定性的航空安全预测新方法
人类第一杀手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全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