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体视角下建构中国的艺术史论系统和描述方式
2021-12-04戴琳
戴琳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文化较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优化与发展,对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自信也有所提升。艺术史是艺术学的史实阐释,艺术学理论系统是艺术史的核心关键,艺术史与艺术学理论共同构建了中国艺术史论系统,中国艺术史论能够直接反应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艺术史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为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等,这也正是艺术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中国艺术史的构建概况
文化决定了艺术史的本质。中国艺术史的本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国艺术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与中国文化共同发展而演化的专门史。文化产生的地方,便是艺术发生的地方。文字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中国的文字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包括思想、文化、艺术等的历史[1]。
构建艺术史学概念主要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新概念体系。但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艺术史所讲述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中国历史故事,是由中国人根据中国传统、中国思想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史的基本架构是以西方话语及表达形式作为参考依据。例如在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是以巴洛克风格等具有明显西方艺术特征的概念为基础,到20 世纪50 年代,中国艺术史以苏联模式中,例如阶级斗争、现实主义等手法进行描述,直到20 世纪末期,以牛津、剑桥等知识架构体系为版本的中国艺术史教材与书籍等开始盛行。艺术学理论初创时期,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将西方的解构主义等充分融合,进而形成了以西方语言戏说形式为主导的中国历史文明新风尚[2]。
二、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与教授曾尝试过编写新版中国艺术史,但却没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受西方贡布里希的影响,因此,中国艺术史应该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体系[3]。中国艺术史论系统需要构建于史料完备的前提下,还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相连接,促进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与构建。从而实现以材料为支撑建立艺术史学体系框架与结构,结合框架结构构建艺术史学体系的根本目标[3]。
早在2013 年末,随着欧美研究中国美术史苏立文与高居翰两位专家的先后离世,西方对中国美术史开始了新一轮研究。西方读者阅读中国艺术史,不仅有利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促进了中国学者对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关于对中国艺术史书籍的写作与探讨,不得不说西方学者苏立文与高居翰等人的作品与思想的确受人敬仰,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反映出多层面的文化视角、独特的评判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等。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知识的疑惑也逐渐增多,加之在西方文化立场与多元化视角下,制约了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与发展[4]。
例如西方学者在参观我国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的书画展览时,就对部分书画作品表示不接受,高居翰教授认为在西方,如果在画展中加入过多书法、文字类文献是几乎不存在的,很明显,高居翰教授将中国书法的含义与西方画家所留存的书信收稿相混淆了,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我国文化体系与书画关系认识的欠缺[5]。
从主流文人画家的视角来分析,书法与美术图像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西方学者高居翰始终认为大都会博物馆所展览《溪岸图》画作是一幅仿品,高居翰的这一观点使中国书画鉴定家难以认可,并对此进行了探讨。由于高居翰的态度,引发了学术界激烈的争论,也为中国水墨画的继承与传播提供了条件基础。由于高居翰为西方研究学者,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精神、中国绘画艺术缺乏了解,所以在理解与鉴赏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6]。
三、中国艺术史理论结构形式
对于已经出版发表的有关中国艺术史的书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具有中国历史特征的艺术史类型: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到大唐盛世,再到明清后期,中国的文人儒士与学者对中国书画历史的编写从未停止,为中国艺术史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第二,以西方视角看待中国艺术史:自从20 世纪初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始终受西方文化与西方思想的制约与影响,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尤为明显。
第三,20 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艺术研究者将西方理念融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与发展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第四种艺术史写作还未完全落实,也就是将中国艺术史回归到中国立场。参考西方思想、方法与态度,以促进中国艺术史的健康发展,并且要完全摆脱翻译,不论是文字体系还是整体结构,以中国语言重构中国艺术史[7]。
四、构建中国艺术史文化的意义
艺术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与中国文化共同发展而演化的历史。文化产生的地方,便是艺术发生的地方。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统领着中国艺术的文化基础,它是构成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核心和文化理念。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对文化传播与普及程度也愈发重视。艺术史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深远的文化内涵,是中化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艺术史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途径[8]。
五、中国艺术史论的描述方式
艺术史的研究,涉及对图像、文献和史境等因素的释析,史境作为图像生存与产生的前提条件,史境与图像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史境意义的探索就是对图像本体进行系统化探索。如果脱离史境,将无法确定图像产生的原因,对图像意义的探究也难以进展。图像以中国美术史作品的形式呈现,图像的产生与史境息息相关,也可以说史境是图像产生的潜在动机。对史境的研究表明图像的产生与存在,史境是研究者探寻图像成因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艺术史学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史境存在的价值要远超于文献信息的整理与记录[9]。所以,对艺术自身研究与对史境研究,是研究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学的建立,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精神,为建构中国艺术史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艺术的主题是影响艺术面貌呈现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需要与其表现主题相符,为构建中国艺术体系提供便利[10]。
中国艺术史学长时间受西方艺术史学的观念与思维模式所影响,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可以说中国艺术史学是在西方艺术史学整体架构与思维体系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的。这就是在原本趋于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体系中加入西方美术思想,将中国艺术史学体系进行瓦解。从本质上来讲,中国艺术史图像有符合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史境,实现图像与史境融合的好处在于能够结合中国自身图像史境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逻辑体系,表明中国艺术史与图像本体的现实意义,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保障。
六、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与描述方式,编写具有史学价值的中国艺术史,构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生态与视野,形成自身语境规则,实现中国传统图像与美术作品本质与意义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深化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指导以意境学为指向的各个主题的艺术史研究著述具有引领性意义。
因此,应该将文献与艺术作品与考古发现所得理论作为借鉴与参照,拓展视野,引用西方先进理念,以中国笔法描述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呈现中国艺术内涵与魅力,构建中国艺术史论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史学体系,能够促进中国艺术史论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