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2021-12-04赵本燕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赵本燕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前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高度关注民族问题,并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要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富含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具有深远价值的创造性论述。当前,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我国仍然处于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入研究并落实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要义,赓续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千年传统,积累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回应了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诉求。

(一)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经典阐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民族问题予以了关注,他们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倡导民主平等和民主团结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论述。在《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这部民族论著中,恩格斯强烈表达了对德意志所持有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对。他指出,德意志由于沉浸于傲慢之中而完全忽视了失去土地的罪过在于极端的地方爱国主义和缺乏民族意识,呼吁欧洲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并“团结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强大的——以及像上帝所喜欢的自由的德意志民族”[2]。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首次共同表明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指出“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3]。也就是说,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先进、强弱之分,并不存在命定的贵贱优劣之别,这一思想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进一步阐发,之后,在《工人阶级同波兰有什么关系?》中,恩格斯再次呼吁民族统一和团结,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在波兰制造所谓的“民族原则”不过是为了灭亡波兰所找的借口,并提出了“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的重要论断[4]。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将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联系,揭露了私有制是形成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源,认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以各民族的独立与统一为前提的。列宁曾为促进各民族平等和融合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主张国内各民族都应有自决权,认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是同完全平等的原则密切联系着的”[5]。斯大林十分痛恨可耻的民族压迫,呼吁消除民族特权,实现民族平权,帮助少数民族充分利用自由发展的权利[6]。汲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髓要义,立足于新阶段的现实国情,习近平展开了丰富论述并形成了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民族理论。

(二)文化之根:崇尚统一与追求和谐的民族基因

崇尚统一与认同和谐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一方面,自先秦始来,天下统一就被视作稳定社会、福泽民生的基本条件,而在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已然成为了一个事实性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溯至先秦,就已经有了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分布的空间观念,称之为“五服”观念。这一观念主张,“华夷”为一个共同体,共处在一个天下,“邦内甸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7],没有“华”就没有“夷”,反之亦然。到秦汉时期,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为顺应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提出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8],主张各民族同宗同源,应和平共处、共同进步。后至清朝,边疆民族政策臻于极致,统治阶级为调整满汉关系,聘汉人为帝师,促五族大同,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9]。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古代有大民族压迫小民族的现象,“大一统”原则实质上也不过是蛮夷戎狄臣服于天子的原则,但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民族观仍是古代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依据。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提出了以“华夷之辨”为重要内核的民族思想[10],认为华夏之民与夷狄之民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经由夏礼润沐教化,夷狄之人一样可以有礼。董仲舒则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蛮夷戎狄都是人,都应施以仁爱。此后,“王者爱及四夷”[11]的思想便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对多民族国家实施统治所遵循的原则。正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习近平始终保持对民族团结问题的高度关注,并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促互进,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三)历史之承: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在具体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宝贵经验。早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提出了支持各民族自由解放的历史任务,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各个时期的主要领导人都将民族工作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相继通过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实实在在的实践工作不断深化了对民族工作的认识,丰富了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方法。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坚信只有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联合才能取得事业胜利,推动历史进步。他经常同少数民族代表谈话,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互相帮助的,因此要坚决克服两种民族主义,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团结,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12]。周恩来提出,维护民族团结不仅要坚持民族平等,也要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13]。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要尊重民族差异、消除民族隔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4]。江泽民主张民族宗教无小事,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要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在中央主持工作伊始,他就身体力行地视察了我国辽阔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并在考察新疆期间严肃指出,“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15],任何一个能够长期存在的民族,都必然具备其赖以生息和发展的能力与优势。胡锦涛也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工作,呼吁要“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族团结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创造性论述,在历史接棒中推动新时期民族工作有序开展。

(四)实践之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诉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企盼,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愈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接续跑好复兴大业这场接力赛,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7]299。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并通过制造民族问题试图干涉我国内政。西方帝国主义玩转国际政治,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插手我国内政问题,不断制造并放大民族矛盾,企图利用“疆独”“藏独”等民族问题制衡我国内部力量以坐收渔翁之利,从而达到使我国在经济与政治上都成为其附庸的目的。本质地说,西方列强在我国频繁制造民族纠纷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无法调和的体现。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唯一本能,无限扩张是资本的天然特性,面对本国市场不断饱和化的现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向外扩张制造矛盾以最大限度地窃取剩余价值。为此,只有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抵制民族分裂势力,彻底粉碎西方帝国主义亡我之阴谋,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赖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民族复兴任务艰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戮力同心、和衷共济,一齐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二、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论述,意蕴丰富,价值深远,彰显了坚定的价值立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 价值立场:坚守“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保证中华民族在现实性上是由其内部成员所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即形成各民族共同存在的社会性意识,这要求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中华民族同各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这一整体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整体中包含了部分,部分又构成了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因此,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首先申明了“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价值立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发表了关于“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价值立场。尽管由于历史和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17]300。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56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复兴,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复兴。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变了以往落后闭塞的面貌,同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各族人民正齐心协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在实践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各民族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与喜悦,共同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的发展既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的努力和贡献,也决不会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相依相守、荣辱与共,才能凝聚起各民族的强大力量,发挥整体功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价值取向:秉持“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强调,“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18]153。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上是筑牢万众一心的人心防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顺民意、获民心,从而保证各民族团结稳定,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高度重视人心问题,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习近平对人心向背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刻诠释,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秉持“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价值理念,以各族人民高不高兴、赞不赞成、拥不拥护作为判断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在真干实干中排民忧、解民难、暖民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怀与温暖,从而自觉强化“56个民族是一家”的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将全国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积极推进民生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多次走访考察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干部群众,并与少数民族代表亲切交流,认真聆听人民心声,及时解决民众困难,在做好一件件关系民生福祉的事情中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誓言。各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涌现出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在情感上铸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这一最高利益。

(三) 价值追求:实现“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朴素愿望

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亘古不变的初心与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了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共进,一齐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曾在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深情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0]然而,个体幸福是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的,各族人民的幸福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与繁荣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因此,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能否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各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以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为前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要取消民族特性,而是在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保证各族人民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各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守望相助、交流互鉴,不仅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且能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幸福。

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汇聚力量,助力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从而为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政策支持、经济投入、人才选配等多方面举措帮扶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脱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共生互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是牢固,越有利于激发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越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落脚于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一价值追求上。

三、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政治宣言的话语形式出场,为处理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政治为先: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18]159,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观点,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各民族地区换新颜改旧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谋民族复兴大业。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求突出政治领导,要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定政策、管路线、谋大局的领导作用,强化党对各民族的政治领导力和号召力。同时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政策,引导各族人民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将“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四个自信”内化为政治习惯和政治追求。其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稳固的政治根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起始于身边的党员与党组织,一旦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将直接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因此,要强化上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进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作用力和战斗力,扭转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边缘化格局,保证党对民族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再次,以辩证思维为指导,保证党对民族工作的科学领导。其一,要坚持新与旧的辩证统一,既要坚持并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巧用数字技术丰富党领导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二,要坚持长与常的辩证统一,既要保证党对民族工作的长期领导,又要保证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常态化,不断完善处理民族工作的机制体制。其三,要坚持情与理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工作决不是靠权威压服的,只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才能真正获得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顺利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二)发展为要:依托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18]1553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使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经,其中,民族特色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和依托。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运行制约因素多,家底薄,因此首先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经济投入以及技术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医疗、教育保障体系,这是“输血”的过程;与此同时,还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党和国家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民族品牌,加强国际推广;同时也要鼓励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劳动力需求,缓解就业压力。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尽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区域的差异性,其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重视对不同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全方位考察,统合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精准产业定位,集中开发特色资源,有的放矢地为各民族注入发展活力。三要发展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传统销售渠道不利于产品快速营销和经济运转。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电商形式,直播带货能够以数字化运营方式实现全域营销,从而充分盘活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有效增强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各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挖掘并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红人,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展直播带货,拓展“直播+电商”的快销渠道,大大增强民族产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赋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教育为本:增强文化认同,拴紧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8]157。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抓好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通过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增强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以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团结之根。

文化认同是拴紧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为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释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以传统文化为记忆主线串联各族人民的民族记忆,从而使其自觉捍卫民族尊严,爱惜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次,要加强以党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共进、携手相依的历史篇章,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抑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都鲜活地记录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同谋发展的历史足迹。因而加强以党史为主题的革命历史教育能够以历史事实深化各族人民拥护民族团结的真挚情感。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浓缩了对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要求,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要积极引导各族人民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丰富的道德滋养中深化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激发报国之行。

(四)人才为基:抓住关键少数,打造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我国各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在语言、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贸然选派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从事民族工作,极有可能影响工作成效甚至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往的民族工作实践表明,“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18]160。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具备专业素养,而且熟悉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能在情感上迅速融入群众、组织群众。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抓住关键少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第一,要重点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地区的骨干力量,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政治追求是决定其能否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干部展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其抵制错误民族观和宗教观渗透的能力,做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祖国统一的忠实践行者。

第二,要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从整体上看,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中政工型干部偏多,而具备专业技能的民族干部较少,因此亟需提升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既有少数民族干部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严格标准吸收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担任少数民族干部,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三,要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机制。党和国家要坚持按照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政治强、业务精、情怀深的综合性人才,以不拘一格的用人气概为培养和选拔优秀干部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民族干部的成长与变化,选拔出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少数民族干部。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爱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