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2021-12-04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刘瑞锦

亚太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情境素养

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 刘瑞锦

新课改的推进,促使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向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为学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创新、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生物概念,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明晰社会责任。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

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生物教师也在寻求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希望能够通过师生交流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缺乏对学生基础的充分把握而难以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从而难以真正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交流讨论,使得师生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达到一定深度,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教学基于程序格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因难以准确把握值得探究的问题,课堂探究点偏移,探究学习出现程序化、格式化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三)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既往生物教学中,教师多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也就使得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存在重知识轻积累、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甚至存在涉及探究活动、实验活动时,教师多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罗列,但对于相应的原理、注意问题、操作过程等的讲解则较少,这样必然会对学生提取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只是分散的点,而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多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主要目标,教学多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往往会让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自身认知,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来深入分析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培养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章节时,在课堂开始时可先引入上节课所学的细胞知识,然后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人类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给学生设置预习目标,如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了解氨基酸的特点与种类等。然后给学生留时间自主预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预习后,再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将蛋白质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更为充分、系统地对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认识到蛋白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设置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将生物学知识理论化、系统化,注重揭示生命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而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情境教学多具有情感与画面感,情境的创建能够提升学生的兴奋度,使其发挥想象力,对教学情境进行进一步充实,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及深度学习能力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合适的故事作为导入,通过故事线索呈现课堂内容,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探究所需学习的内容,在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拉近生物学科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更好地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生物学科的实际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DNA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以动画方式为学生呈现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交替排列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方式组合成如同螺旋楼梯一样的双螺旋结构,让学生直观地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进行观察,便于学生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DNA分子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印象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结构和DNA分子结构相似,让学生自由回答,如过山车轨道、旋转楼梯等。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DNA双螺旋结构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了楼梯的扶手,而碱基间氢键则组成了楼梯踏板。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物体相结合,从而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关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与内容,而实验教学的开展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本质。同时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生物实验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严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还可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实验课程开设意义重大。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多是以教师示范操作为主,学生只能观看,实际参与度较低,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这一生物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做好探究性引导,在课堂授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结果与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品质。此外,在教学及实验过程中,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在遇到问题时要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高生物核心素养

生物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实际的关联性较大,高中生物教学也更加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关联,认识到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应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进行结合,为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学习“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比如“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让学生借助唾液、淀粉、不同温度的水(冰水、36℃、100℃的水)等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操作顺序所产生的结果,如小组1先将唾液滴入放有淀粉溶液的4个试管内,然后取3个试管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试管中是否有颜色变化;小组2则先将分别放有唾液、淀粉的试管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处理后,再将唾液和淀粉混合,然后观察试管中是否有颜色变化。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再对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及原理进行讲解,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欲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其探究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其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情境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