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探析
2021-12-04陈思瑢
陈思瑢 刘 娟
(1.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随着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现在海外中文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线上教学效果不理想,国际社会舆论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都让本在蒸蒸日上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受到较大的冲击。高校不应再满足于眼下的育人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国际中文教师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更深层次挖掘。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在校学生尝试对国际中文教育建设提出建议时,却被一些教师喊停,认为这不是专业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样的否定让笔者不禁产生疑问:培养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视为己任,具有危机感、使命感的年轻教师,难道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吗?我们的培养目标仅仅是培养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学机器”吗?
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在网络上对近一年来发表的以“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对外汉语”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概括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包括线上教学发展何去何、国际中文教师职业发展态度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思路与政治风险对国际中文教育冲击等。以上问题分别对应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几个核心内容:教学、教师职业发展、专业建设和国际关系。既然有这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那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却不能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呢?是因为教学就只是教学,就只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中国话”吗?我们认为不是这样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所背负的重任远不止于此。
一、从“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
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长沙召开,此次大会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概念。这是在更为恢宏的视野下思考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思考各种类型中文教育所处的位置、发挥的角色,探索世界各国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不足,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发展。从“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变,是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探索的又一次深化。此外,2019年年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顺利进入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这对于这个年轻的、争议颇多的专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是国家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次肯定。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的规划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再也不能只是局限在会教书、教好书的唯教学论里,需要各高校拓宽办学思路,提出新的要求。
二、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要求
(一)具备扎实、灵活的教学能力
1.汉语知识教学能力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知识,能熟练运用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本”。但是高校在培养这些教学能力时,往往局限于花大精力和长时间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后,真正站到讲台上却是空有一身理论无法施展,只能纸上谈兵。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知识传授能力的语言教师,这些即将要走上讲台的“学生教师”在做到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有能力把复杂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外国人,教懂外国人,帮助外国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通过课程改革等方式加大教学实践课的占比,同时尝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自己去探索适合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
2.教学随机应变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球各行业都在进行着转变或升级,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也不例外,积极朝着信息化改革进程走去,推出了系列线上教学课程、直播课程、电子教材等。但是,很多国际中文教师却是“被动”“尝试一下”去使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微信、QQ等线上平台进行教学,并反馈教学效果不好,无法完成预期教学任务。线上教学其实不是新鲜的概念和手段,对于很多专业与学科而言线上教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际中文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适合的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线上教学非常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线上教学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师生间网络设备与时差等客观因素、线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线上教学的组织管理与监控、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极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大到社会公共安全、国际争端冲突、文化差异冲击,小到课堂突发情况与矛盾,都会影响汉语教学的顺利展开,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师具备相当的教学应变能力。因此,突发情况、国际关系等问题都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作为重要的模块予以重视,可以尝试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汉教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3.国际关系处理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需要大力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课程建设中,除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必须在课程中加入适当的国际关系和时政研究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帮助汉教专业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对当下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有自己的思考与研判能力,思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以适合的讲授方式,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文化,教好中文知识。
(二)具备创新意识和试错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培养汉教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创新和失败总是紧密相连的,一次成功的创新之前一定会有无数次的失败经历。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敢于试错的勇气,教师应该调整“怕学生犯错”的思维,多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培养创新、鼓励试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眼:一是敢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尝试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敢于对现有的理论假设发表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思考,遇到问题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具备使命感与责任感
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使命性和交叉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使命性是指其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国家使命、责任与任务。1985年,原国家教委(教育部)指定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四所高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以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人才。一直到2012年该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仍是其主要的培养目标,“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服务国家战略”也成为该专业在21世纪的责任担当。
国际中文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更应具备“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感都会受到就业等指标的影响,导致使命感和责任感下降。高校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应加大学生对国际中文教育使命感的培养,将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和责任讲给学生,将优秀国际中文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真实故事和先进事迹讲给学生,多渠道帮助学生进入适合的教学岗位,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作为建设者和谏言者,这些身负重任、奔走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是多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的高校,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这些建设者培养成为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为己任,具备扎实教学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面对海外教学复杂多变时能够灵活应对,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