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2021-12-04苗旺张楠王睿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室间隔左室阈值

苗旺 张楠 王睿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山西 太原 03000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心脏同步化收缩,改善心脏电-机械重构,改善症状并降低病死率,既往诸多研究肯定了其对心力衰竭合并收缩不同步患者的疗效[1-2],当前指南指出,对于:(1)窦性心律,QRS波群时限≥130 ms,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branch block,LBBB),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2)窦性心律,QRS波群时限≥150 ms,非LBBB,LVEF≤35%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3)需高比例(>40%)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4)心房颤动(房颤),QRS波群时限≥130 ms,LVEF≤35%,如心室率难控制,行房室结消融的患者满足CRT治疗适应证[3],双心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BVP)是目前实现CRT的主要方法,通过融合左、右室的起搏激动改善心脏非同步收缩。然而,该方法因解剖变异等影响,30%的患者反应欠佳[4]。另外,对于非LBBB或PR间期延长的心力衰竭患者,BVP治疗并无获益甚至会恶化心功能[5-6]。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通过激动希浦系统恢复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有助于提升心功能,改善预后[7]。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方法,起搏位于室间隔左侧的左束支区域,激动通过左室浦肯野系统传递至左室心肌,有助于纠正LBBB,改善心脏非同步收缩。现主要介绍希浦系统解剖和希浦系统起搏在CRT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1 希浦系统解剖

希氏束起始于房室结远端,终止于膜性室间隔下部,Kawashima等[8]分析了105例成人心脏希氏束的解剖样本,将希氏束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Ⅰ型(47%)希氏束沿室间隔膜部下行,被一层很薄的心肌纤维覆盖;Ⅱ型(32%)希氏束离开室间隔膜部,延伸到室间隔肌部;Ⅲ型(21%)希氏束近乎裸露地贴在心内膜表面,周围心肌无绝缘层相隔,然后沿室间隔膜部走行。希氏束大部分沿肌部室间隔左侧发出左束支,左束支前下方10~15 mm达到其最大宽度并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左前分支从左束支的最前端发出,横穿左室流出道终止于前乳头肌的底部,左后分支为左束支的延续,向后发出两条分支,一条终止于后乳头肌的底部,另一条终止于左侧室间隔的后1/3,前后分支与其侧支呈扇形展开,在左室腔内形成心内膜下网络。希氏束直接向下延续为右束支,穿过肌部间隔向前下方走行,终止于右室前乳头肌的底部,其在右室室间隔、乳头肌和游离壁的分支形成心内膜下网络,与左室心内膜下网络交织即为浦肯野纤维网[9-11]。

2 HBP

HBP在CRT应用的初期是作为BVP冠状窦电极植入失败后的一种补救策略,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HBP临床获益不亚于BVP。Moria-Vázquez等[12]首次报道了HBP作为补救策略实现CRT的病例,观察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LVEF显著改善。Ajijola等[13]将HBP作为CRT的首选方法,研究结果支持以上观点。Lustgarten等[14]创新性地将希氏束导联和冠状窦导联置入同一个端口,开展了第一个HBP与BVP的对比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BVP组与HBP组,随访6个月后转入另一种起搏方式继续随访6个月,最终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两组在NYHA心功能分级、LVEF、生活质量评估和6分钟步行试验方面均有显著提升,HBP再同步治疗效果与BVP相当。近年来,Sharma等[15]报道了目前样本数最大的回顾性研究,肯定了HBP在CRT中的价值。研究共纳入了106例患者,33例作为BVP的补救策略,另外73例HBP为CRT首选方式,90%(95/106)的患者成功实现CRT,随访14个月,QRS波群时限显著缩短[(57±33)ms vs(117±18)ms,P=0.000 1];NYHA心功能分级由(2.8±0.5)级降至(1.8±0.6)级,P=0.000 1;LVEF由(30±10)%提升至(43±13)%,P=0.000 1。Arnold等[16]研究纳入23例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观察无创性心外膜心电图成像覆盖95%的左室记录左室激活时间(LVAT-95),结果显示BVP与HBP均明显改善心脏非同步收缩,HBP较BVP QRS波群时限缩短更明显,LVAT-95缩短更多,左室不同步指数更优。同时,该研究仅报道了HBP的短期获益,在远期预后方面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MADIT-CRT试验指出,相比于LBBB患者,非LBBB患者由于左室起搏异常激动了原本正常激动的左室,结果并无明显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17]。Sharma等[18]报道了39例心力衰竭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37例通过HBP实现CRT,平均随访(15±23)个月,结果显示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158±24)ms vs(127±17)ms,P=0.000 1],LVEF由(31±10)%增加至(39±13)%,P=0.004,NYHA心功能分级由(2.8±0.6)级降至(2.0±0.7)级,P=0.000 1。研究指出,对于非LBBB患者,HBP代替BVP作为CRT的首选方案是合理的。来自RAFT-AF研究的结果表明,BVP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的价值微乎其微,因为只有1/3的研究人群实现了>95%的起搏[19]。Boczar等[20]成功为14例满足CRT适应证的永久性房颤患者行HBP,平均观察14.4个月,QRS波群时限由(159.2±28.6)ms缩短至(128.0±12.0)ms,P=0.016,LVEF从(24±11)%提高到(38±10)%,P=0.001 5,NYHA心功能分级由(3.07±0.33)级降至(1.65±0.69)级,P<0.001。结果指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心力衰竭、宽QRS波群伴房颤的患者,HBP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综上所述,在LBBB患者中,HBP的临床获益不亚于BVP,且对于非LBBB及需高比例心室起搏的患者,HBP较BVP获益更佳。

目前HBP的局限性是:(1)由于缺少解剖标志,HBP电位标测较困难,尤其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希氏束附近存在瘢痕的患者,成功率并不高。Bhatt等[21]分析了427例患者HBP的植入成功率,结果显示急性期总成功率75%,完全性传导阻滞患者中为56%。(2)希氏束周围心肌包裹差,起搏阈值偏高,在纠正束支传导阻滞方面则更不理想。Barba-Pichardo等[22]的研究将HBP作为BVP失败后的补救策略,HBP纠正LBBB的阈值急性期为(3.09±0.44)V/1 ms,慢性期为(3.70±0.54)V/1 ms。其他研究也得出相同观点[5,14]。(3)有研究显示,64%的LBBB为希氏束内局灶性阻滞或左束支近端阻滞,36%出现在浦肯野系统[23],由于HBP实现CRT是通过激活传导系统,而BVP刺激心肌细胞通过细胞间传导产生CRT效果,所以对于束支远端阻滞或病变进展至浦肯野纤维系统时,单纯HBP获益甚微。

3 LBBP

CRT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排血量,LBBP即通过较低输出(<1.0 V/0.4 ms)夺获左束支或其分支,进而改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这较传统BVP方式更符合生理性,LBBP纠正LBBB的标志通常是V1导联呈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在非典型病例中,起搏时记录到左束支电位是LBBP纠正LBBB的直接证据[24]。Huang等[25]最早报道了一例满足CRT植入的患者,BVP与HBP植入失败后尝试电极导线下移至左束支区域成功实现CRT,随访1年显示LVEF由32%提升至6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76 mm降至42 mm,血清脑利尿钠肽由577 pg/mL降至20 pg/mL,NYHA心功能分级由Ⅳ级降至Ⅰ级,纠正LBBB阈值维持在0.5 V/0.5 ms,为LBBP在CRT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证据。Lin等[26]的研究指出,HBP需考虑阈值增加的可能性,而LBBP需调整房室延迟来融合左右束支传导,由于PR间期的动态变化,心室同步性可能会受到影响。Li等[27]在一项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中纳入81例患者,对比LBBP与BVP在CRT中的效果,其中LBBP 27例,BVP 54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LBBP较BVP QRS波群时限缩短更明显(58.0 ms vs 12.5 ms,P<0.001),LVEF改善更显著(15.6% vs 7.0%,P<0.001),超声心动图反应更好(88.9%vs 66.7%,P=0.035),阈值方面,LBBP较BVP更低且保持稳定[(0.75±0.31)V vs(1.43±0.74)V,P<0.001]。Wang等[28]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Wu等[29]在一项非随机对照试验中比较了LBBP、HBP与BVP三种不同模式行CRT的临床结局,135例患者中大部分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其中HBP 49例,LBBP 32例,BVP 54例,观察1年显示LBBP与HBP在改善左心功能方面表现相似,相比BVP有明显提升,阈值方面,HBP为(1.64±0.90)V/0.5 ms,而LBBP为(0.55±0.10)V/0.5 ms,结果指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希浦系统起搏在CRT中的临床效果可能较传统BVP更有优势。Huang等[30]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试验中肯定了LBBP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研究显示,对于严格按照Strauss标准筛选的LBBB患者,相比于非典型LBBB与非LBBB患者,对CRT的反应更好[31]。Guo等[32]按照Strauss标准筛选LBBB患者后,对比21例LBBP与24例BVP的效果,结果显示LBBP的临床效果较BVP更好,更具应用前景。综上所述,LBBP通过纠正LBBB而改善心脏非同步收缩,对于LBBB患者的临床反应优于BVP,尤其是典型LBBB患者更是如此。

左束支呈扇形分布于左室心内膜下,LBBP不仅能保证生理性起搏,同时规避了HBP植入困难,起搏参数不理想,远端病变起搏效果不佳等问题。然而,LBBP同样存在局限性:(1)当前阶段LBBP应用尚未普及,缺乏标准的定义与植入方式,且无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2)较深的电极导线固定引起室间隔血肿、穿孔等风险增加,远期电极导线拔出困难。与HBP相似,LBBP对于左束支远端阻滞或浦肯野纤维系统病变的病例收效甚微[23,33-34]。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阶段在CRT中,BVP仍是实现CRT的主要方式,尤其对于浦肯野纤维系统疾病,BVP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非生理性起搏对心脏非同步收缩的改善效果有限,甚至会损失原有部分同步性,带来潜在的风险[5-6,17]。HBP是符合生理性的起搏方案,在满足CRT适应证的LBBB患者中,其临床获益不亚于BVP,作为BVP植入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是合理的,在非典型LBBB患者,需高比例起搏的房颤患者可代替BVP作为首选措施,但HBP要注意起搏阈值以及远期导线性能,LBBP相比HBP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但在导线植入时也要注意血肿、穿孔等风险。目前的研究多为非随机化的研究设计和小样本量试验,相信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开展,希浦系统起搏在CRT中的价值会日益凸显。

猜你喜欢

室间隔左室阈值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促生长激素释放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房钠尿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胎儿室间隔缺损的误诊分析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改进的软硬阈值法及其在地震数据降噪中的研究
土石坝坝体失稳破坏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基于小波变换阈值去噪算法的改进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表现及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