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03胡静
胡静
摘要: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主要从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际意义以及实施策略三个角度进行的论述,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等多个角度探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达到构建具有高素质、创新性以及应用型的创新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电子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设备已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联系,比如具有电子设备手机、汽车等等。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产生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在我国的工业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创新性人才不足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作为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职院院校应如何做?对此,笔者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论述:
一、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众所周知,在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复合型的社会应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如下三点入手:第一点,沟通性知识的掌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英语知识方面的能力,比如翻译、交流、阅读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具备阅读进口设备使用说明以及相应电子信息书籍,还有与专业外籍人员进行交流的能力。第二点,专业性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电子设备的使用等等,还要使他们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比如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第三点,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该专业的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基础性问题的能力。第四点,该专业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知意识。让学生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促进他们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一)明确电子专业教学的方向
通过开展培养创新性人才,高校可立足国内、国外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现状,并以本校的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从增强学生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电子信息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相应的电子信息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推动本校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在企业中等等。通过开展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可立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灵活构建具有实效性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构建出符合社会发展、创新性强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人才。
(三)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在实际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此专业内容存在滞后性、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导致学生无法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该专业的学习中,无法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造成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尴尬状况。通过培养创新性人才模式的开展,教师可在结合实际的就业需要下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删减,并引入各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潜能的同时,让他们更为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踐并重的学科。在进行相应课程的设计中,该专业的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软件类和硬件类课程,另一方面更为注重让学生学习与计算机学科较为紧密的内容,促进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如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该专业的教师可设置创新学分课程、学习项目课程以及拓展项目课程。角度二,教师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对课程顺序进行调整,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设计相应电子信息课程实训内容,并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角度三,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在第一到第四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融入相应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比如融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角度四,构建具有阶梯性的创新能力训练模式。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教师可设置具有阶梯性的课程,注重遵循“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并以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训练。通过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教师在调整、优化相应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为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基础。
(二)构建创新性的电子信息课程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实习学生的反馈,教师发现电子信息专业类的教材具有以下的短板:短板一,创新类教材内容相对较少。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发现很少涉及创新性的教学成果,尤其在教学类题材以及案例上较为突出。短板二,现阶段的教学内容中软硬件内容较为陈旧,与现阶段社会使用的内容相比具有一定的断层性。短板三,大部分教材内容很少涉及模拟仿真类的技术手段。笔者认为虚拟仿真内容十分重要,一方面原因是仿真技术有利于算法的运用以及原理的验证,一方面因素是虚拟仿真可与硬件实验相互补充。
在具体的内容设定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下面的内容。内容一,在电子信息专业内容中,教师可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忽视内容的系统性。内容二,教师可摒弃一些老旧内容,需融入一些性的新思想、新器件、新技术。内容三,教师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内容四,教师可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并注重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与“任务导向、贴近实际”相结合的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增强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构建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模式,真正让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内容五,教师在选择相应的信息专业课程内容中需要选择具有综合性的内容,比如在技术训练以及知识授课上,教师可引入具有关联性的内容,达到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促进他们专业技能提升的目的,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支持。
(三)构建教与学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此部分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注重从电子产品设计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两个角度切入。在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积累实践中的隐性技术,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实训中。以“电烙铁焊接技能”实训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真正融入实训中,并通过对电子器件的耐热程度以及焊盘的尺寸、焊锡丝性能和电烙铁等多个角度判断焊接的温度。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系统性地提升他们的实训能力,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比如装拆、编调以及拔插实训设备,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做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个人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为科学、高效地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变革、改造和加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纳入个人的认知体系中,更为深入地掌握相应的技术,促进他们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上述人才机制的设定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的优秀案例为教学的主方向,注重深入剖析其中的创新点和设计思维,并将电子信息类的新成果、新概念以及新思想融入其中,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构建完善的项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体系,让学生在知晓具体的实训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实训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实际的项目教学中,教师注重执行如下的步骤:
步骤一,给出项目。教师给出的项目是信号发生器的制作、参数测试与故障排除。
步骤二,明确任务。任务一,认识构成电路的各个元器件。任务二,弄清电路低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任务三,识读电路原理。
步骤三,准备知识。教师准备如下知识:(1)认识正弦波振荡电路。(2)认识与运用集成放大器。
步驟四,实施任务。教师设计如下五项任务。第一,布局电子元器件、第二,检测电子元器件。第三,调试和组装低频信号发生器。第四,测试信号发生器的参数。第五,排除信号发生器故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任务完成状况以及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精准性指导,辅助他们解决教学的难题。
步骤五,考核评价。在项目考核中,教师的考核方式以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电路的调试与安装以及完成报告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教师需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注重从他们是否进行打破常规思考的角度入手进行评价,真正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比如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最为接近学生实际能力的实训模式,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自信,并运用这份自信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05).
[2]丁守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9(04).
[3]陈又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