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递盈阙 方显稽中韵
2021-12-03平华淼
平华淼
稽东镇中学自创办以来,立足山区,坚守“培养有志气、有智慧、有情趣、有担当的健康公民”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为本、和而不同、遵循规律、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师生和美的现代化农村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桃李芬芳育英才,励精图治展新姿。学校围绕“望远”德育品牌建设,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关心关注“四特学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具体管理经验:
1. 实施精准摸排,完善学生档案。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及时获得一手资料。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分门别类地建立详细档案,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和心理。要实施动态档案,同时注意保密,及时更新特殊群体学生库,掌握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任课老师全员参与,心理老师专业支持,“一人一档”建立“四特”学生档案。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强化奉献精神。进一步发挥德育导师的作用,依类施策,分别在学业、生活、品行、心理等方面予以针对性帮扶,提高帮扶的有效性。要服务和管理好此类特殊学生群体,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原则。要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信任和接受我们;要和他们加强心与心的交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呵护和爱护。
3.加强科学分类原则,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帮扶体系也不相同。如:应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群体建立“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帮扶模式;针对学习困难群体建立学习情况预警和帮扶体系,通过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针对心理脆弱特殊群体,建立起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与援助体系,配备相应的机构、人员。
4.尊重学生隐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特殊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服务和管理他们。通过家庭的支持、社会的理解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心理老师、班主任和优秀学生的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学校 家庭 社区”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心灵驿站”、“悄悄话信箱”、“芳华光影力”、“知心姐姐”等阵地或栏目的作用,对危机学生进行重点干预,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5、建立健全制度,提供保障机制。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班主任、心理老师等教师为组员的“四特”学生教育管理小组,通过领导小组会议、班主任培训会议、任课教师会议、帮扶小组会议等层层分解落实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责任,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实施项目式推进,开展教学性研究。确定“四特”学生安全管理的实施项目,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研组提供专业指导,定期开展研讨,并利用走班选课,深化课程育人。
二、后一阶段改进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诸领域的广泛应用,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学校、家庭、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微”事物为基点,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微德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我校将继续深化“魅力能量榜”的德育品牌建设,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微德育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创制生动的德育内容、营造极具亲和力的德育环境。
1.重视德育主体的自主建构。“微德育”模式的提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一是师生共同参与德育内容的选择和创作。微德育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强调师生共同体验、一同改进德育产品,使学生也成为德育产品的生产者和工作者。具体而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交往中所遇到的道德问题,并在真诚、理解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探讨,在互动交流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二是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建构提供条件。个体在选择与建构知识时都有不同的偏向,并基于自身的经验以其独特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德育工作者應利用新媒体所创设的德育情境,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等形式为学习者 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使个体能够自主选取自身需要的产品,使得在传统施教过程中被忽视、挤压的 个性化得以凸显。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幵放化的网络空间,引导个体在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中寻找 独属于自己的“微德育”产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世界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信息,而学生并不能时时有效地进行识别或拒绝。这就需要教师 提前把握和筛选,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自主建构创设良好的条件。
2.增强德育内容的生活色彩。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德育内容必须注入新的活力,并探寻新的呈现形式。一方面,利用“微”技术。“微”技术是指借助于网络平台,以微博、微信、微课、QQ等形式 来呈现的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德育内容呈现 方式,在提高德育内容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其以 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多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德育工作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用音频、视频这种动态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德育理念;也可以让微博成为德育内容选择的资料库,如添加富有教育意义的新闻、热点内容。另一方面,挖掘“微”产品。“微”德育产品是由一系列小现象、小事物、小问题组成的“微”内容,以一张图片、一段故事、一个视频等“微”形式展现出来,经德育工作者加工、改造、筛选、 定制使其融入“微”技术平台之中,最终发挥德育功能的产品。
3.营造富有亲和力的德育环境。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具有自我实现幸福感的道德体验环境,是微德育模式在学校实践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利用“微”产品点缀校园环境。取之于生活且具个性化色彩的“微”产品与传统德育产品相比,更能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用其点缀校园文化,可使校园中的墙壁、教室、走廊、树木等都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德育环境的亲 和力。另一方面,利用“微”理念形塑校园文化。“微”,从哲学意义出发,“微”即“温暖”或 “生命本微”。学校管理者从多处着手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面对每位学生,以关爱、理解的心态与同学相处。 微德育模式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是学校德 育变革的需要,是一种能够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化解学生遇到的网络道德难题的德育思路和方式。它积极开发利用富有价值引导功能的“微”事物、“微”产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微”时间,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逐步落实,并展开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