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浅析许渊冲宋词翻译
2021-12-03彭渝黎明星张薇朱佩佩余凯路张子龙
彭渝 黎明星 张薇 朱佩佩 余凯路 张子龙
摘 要: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参照,以许渊冲宋词翻译为切入点,对许氏“三美论”与其进行译例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两者相似点有二:(1)忠实于原文,适当取舍;(2)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意境。同时,二者在具体文本类型(如诗词)的翻译认知上略有分歧:泰氏认为在诗歌翻译成散文的过程中,原诗的旋律感很难兼顾;而許氏则认为原文的音美应尽可能保留。此文对于此次研究结论于当今的翻译实践可能带来的启迪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许渊冲;泰特勒;三原则;三美论;宋词翻译
一、引语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而翻译作为人们公认的“文化交流的桥梁”,相关的理论思想及应用技巧也获得了各界强烈的关注。英国学者泰特勒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971)被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是西方译学理论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界有广泛的影响(马晓冬,2019)。奈达曾指出,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历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顿官刚,2018)。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罗书肆在《翻译通报》(第1卷第5期)上专门撰文介绍这位英国学者的翻译理论,而著名翻译家傅雷更是明确表达对泰特勒理论的认同。许渊冲是首位获得“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中国翻译家,被誉为“诗译中法唯一人”。他秉承“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翻译原则,提出了独特的翻译“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1998: 3),在世界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这两位东西方翻译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颇具实践性和适用性的翻译理论,笔者试图探究: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下的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有何异同?此异同对于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翻译实践有何启示?因此,笔者拟以中西闻名的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参照,以许渊冲蜚声海内外的宋词翻译为切入点,对许氏“三美”翻译理论与泰氏翻译“三原则”进行译例对比研究,期待研究结果对于当今的翻译实践能够有所裨益。
二、“三原则”与“三美论”翻译理论梳理
泰特勒最早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971,P9)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来,泰特勒所提出的第一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指的是有关译文作品和原文作品的思想内容相同;第二原则“译文的风格和方式应和原作归于同一属性”,强调译文作品和原文作品的风格和写作手法;第三原则“译文应与原作一般通顺”,意指译文作品最后达到的效果。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序和比较上的重要性,绝对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泰特勒还指出,“......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and as strongly felt,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Tytler 1971,P8-9)即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得如原文读者般清楚透彻,感受也像原文作者一样深切强烈。
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理论浓缩和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具体来说,“美化之艺术”是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亦称“化学论”,包括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的艺术;而“创优似竞赛”则是“再创论、优势论、三似论(形似、意似、神似)、竞赛论”的具体表达(祝一舒,2019)。在英译诗词的过程中,许渊冲认为在“三美论”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最次形美(许渊冲,1983)。而中国古典诗词遣词造句间尤擅引经据典,往往会通过各式修辞手法,形成各类脍炙人口的诗词“意象”,化为诗词格律中的“点睛之笔”,赋予诗词内在含蕴美。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其“意美”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中国诗词(尤其宋词)创作有诸如各类“词牌”的格式韵律要求。鲜明顿挫的节奏、丰富巧妙的韵律、独特反复的叠词,都会使得诗词更为朗朗上口。若这些在英文译本中加以注意,并且还原再现,便谓之“音美”;参差有序的长短句、平整规矩的对仗句,既是中国诗词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份好的英译本中需要体现的最基础的“形美”。
三、泰许翻译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相似点例证分析
作为西方诗歌翻译和中国诗词翻译的代表性人物,泰特勒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各自的翻译实践,并结出了累累硕果。诗词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瑰宝,如何将诗词译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其“走出去”,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一大命题。本文且就许氏宋词翻译为例,对二者在诗词翻译中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如下两个突出的相似点。
(一)忠实于原文,适当取舍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承载着中国特有文化意象的词语,比如:灞桥,杨柳意味着离别;松柏,竹节指代君子品德和风骨;红豆,红叶则传达着爱意等等,而这些词语对于未曾了解中国文化的国外读者是难以理解。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意象,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一大难点:究竟是保留原文意象,还是更加通俗易懂地传递原文意思?基于这一翻译难点,许渊冲主张采取直译的方式,即不翻译出原文中的文化意象词语,直接把其表达的情感或者指代的事物翻译出来。他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文化负载词和典故,如果真的要将他们完全翻译出来,会显得有些拗口,而且还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所以略过这些意象词直接翻译,则更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比如下面的翻译:
例1:原文:斟残玉瀣行穿竹——《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陆游)(宋词上,P15)
许译:Drunk, Ill pass through groves of bamboo
评析:“玉瀣”是中国酒名,如直译成为‘Yu Xie,国外读者则会产生费解。许译灵活地将其直译为喝酒(drunk)更利于国外读者理解。
例2:原文:卷罢《黄庭》卧看山——《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陆游)(宋词上,P15)
许译:Books read, I would lie still to contemplate the hill
评析:黄庭即《黄庭经》,一本道教书籍。这涉及中西文化差异,直译翻出书名(Huang Ting Jing),西方读者会费解,许译将其翻译成读书(Books read),更易于读者理解。
许渊冲这一翻译策略与泰特勒所提倡的翻译原则不谋而合。泰特勒认为,由于原文与译文语言本身有差异,为了忠实于原文,有时放弃模仿原文风格也是有必要的(Tytler 1971,P120)。因此,笔者以为,许渊冲和泰特勒都主张在基于原文进行忠实翻译的同时,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适当地对原文中可能会造成理解困难的词汇进行取舍,以保证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让译文更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从而使思想或者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也能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和思想革新,从而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译文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意境
除了意美,中国古典诗词在表达时也非常注重旋律的配合。押韵,反复,对仗等修辞方式的使用,使其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因此,许渊冲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去尽量靠近原文。这意味着,在古诗词的翻译中,原词的音韵美应该尽可能地进行保留,使得译文也同样易于吟唱。这一观点与泰特勒的第二条翻译原则有着相似之处,即译文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最大程度上使原文和译文一致。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的阶层所使用的语言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泰特勒和许渊冲都认为,在翻译时,一定要尽量顺应译文的表达方式,忠实于原作所属的时代和国家礼仪,不可随意地添加译者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从而在翻译中错误地传达或者丢失原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践行这一翻译原则的又一实践。
例3:原文: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诉衷情》(张先)(宋词下,P108)
许译:Flowers will bloom again; The moon will wax and wane. Would our hearts be the same?
评析:由于汉语的语言特征,诗词语句中常常仅使用单一疑问词或者修辞性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略带诘问之意的强烈情感。上述宋词的译文中,许渊冲便将其中的诘问之意直接译出,符合英语的语言特征。译文先通过比兴之法直译前二小句,后一小句则通过修辞性疑问的手法,表达词者坚信此情长久的旨趣。
从上述例证分析中,笔者发现,泰特勒和许渊冲都主张,译者可以在基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其中涉及理解障碍的词汇进行取舍。同时,在翻译时应该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境,比如其中的音韵美、音律美,使译文具有同样的美感,以便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会原文的美感和意境。
四、泰许翻译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不同点例证分析
尽管泰许二者在翻译原则的大方向上趋同,但是他们在具体文本类型(如诗词)的翻译认知上却存在一定的分歧。泰特勒认为诗歌翻译成散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诗歌的旋律感必须消失,音韵美必须舍弃,否则译文就会偏离原文本意,从而不符合忠实翻译这条原则(Tytler 1971,P107)。而许渊冲在鲁迅的思想基础上所提出的诗词翻译“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三美论”主张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并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1983)。笔者擬举以下译例进行说明。
例4:原文: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陆游)(宋词上,P41)
许译:Pink hands so fine/Gold-branded wine/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We're severed for years long/Wrong,wrong,wrong/Spring is as green/In vain she's lean/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Peach blossoms fall Near deserted hall/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No word to her can go/No,no,no/
评析:fine,wine,confine,/aIn/;Throng,long,wrong,//;green,lean,unclean,/i:/;nall,hall,/l/;Lo,go,no//;“手”“酒”“柳”在中文中押上声,所以许译版本中,也同样的押了/aIn/的尾韵。再加上这首宋词里,“错”“莫”是反复的,所以许译也保留了对应的格式和音韵,以便让西方读者可以在欣赏诗词音韵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原文的格律美,可谓用心良苦,令人叫绝。
例5:原文: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南乡子》(王安石)(宋词下,P39)
许译:Along the river I go where I will/ Up city walls and watch towers I gaze my fill/Do not ask what has passes without leaving a trail/ To what avail/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n vain beyond the rail/
评析:原词中模糊的“游”“楼”“流”的韵脚,在许译中通过“will”“fill”“trail”“avail”“rail”几词,加强了词作译文的节奏律动感。同时,许译通过巧妙地重构句内语序,使得译文各句间关系紧凑密切,尽显译文的精妙。
例6:(1)原文:萧萧凉叶秋声动——《菩萨蛮》贺铸(宋词上,P60)
許译:Shower by shower autumn breathes through cold leaves
(2)原文:寸寸柔肠——《踏沙行》欧阳修(宋词上,P33)
许译:Heart broken by and by
评析:用“shower by shower”去描述“萧萧”,将“寸寸”翻译为“by and by”,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诗词中的叠词特征,又因为“shower”的发音和汉语“萧”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音韵美与此同时也保留了下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7:原文: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蝶恋花》(晏几道)(宋词下,P5)
许译:On my robe stains of wine/ Just as words in my song/ Drop after drop, line after line / Tell how my dreariness lasts long/
评析:此处许渊冲将原词中的韵脚,在译作体现为交叉韵——“wine”与“line”,“song”与“long”。同时原词中的短句“点点行行”,也通过重复表达的方式,在保持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完整地保留了音律美。
综上可知,由于不同的文本类型及独特的文化差异,泰特勒和许渊冲在诗词翻译的细节处理方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难能可贵的是,许渊冲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能够始终坚持“诗词音韵美应该在译文中保留下来”的观点,并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给翻译界开创了诸如“通过音韵传达原文美感”“以介词短语译叠词”“用交叉韵或押尾韵处理韵脚”等诗词翻译新路径,堪称一代翻译大家,令众多学人感佩。
五、启示
通过对许渊冲宋词翻译的实例分析,笔者认为,许渊冲基于“美化之艺术”而提出的“三美论”的翻译观与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当今的翻译界尤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意美
由于不同语言的结构和模式有区别,那么在翻译实践中,习语如何翻译?特殊的俗语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译者如果想要译文尽可能与原作相似,并且为译文读者所接受,那么在翻译时就得多方权衡,仔细推敲用词。如果译者完全按照字面翻译,这是断不可取的。在宋词翻译实践中,许渊冲为了实现“意美”,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意象)、用典、数词虚指、修辞(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反问、比兴)时,采用了直译、异译、增译、减译甚至略译等多种翻译手法,不仅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味,也能使表达更加地道,更加易于西方读者理解。泰特勒同样认为,译作必须忠实于其原作所属的时代和国家的礼仪。由此看来,为使译文更贴近原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有必要做出取舍。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得具有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而且还得系统掌握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得不断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翻译活动开始之前,译者应充分了解原作者的生平,其所提倡的基本观点,以及原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翻译,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二)音美
泰特勒在评析《法撒利亚史诗》第九卷(Pharsalia.1.9.)时指出,该书完全传达了原始语言的意义,力量和精神,但是该书特有的韵律美则应被“当代英国诗人(指泰特勒所处年代)”完全忽略或者故意把它从韵律中舍弃(Tytler 1971,P40-41)。他认为诗歌若要翻译成散文,必须要舍去原诗中的韵律美。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而许渊冲在长期的诗词翻译中,一直践行着保留“音美”这一原则。句尾押韵是许渊冲最常使用的诗词翻译策略之一,其次还有押头韵、交叉韵、重复等等。通过这些策略的使用,许译近乎完美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美。因此,在笔者看来,通过对比分析泰许两种翻译理论,尽管二者对译作的“音美”有不同的处理意见,但是原文中的音韵美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进行修复和呈现的,这并不违背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翻译原则。
(三)形美
许渊冲在诗词翻译中,会优先选用结构相同的句式进行翻译。运用对仗手法,可以让句式整齐,结构划一,尽现“形美”。对于不同句式的诗词,译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长短句(重构原词语序)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形式和原文形式保持高度一致。泰特勒同样认同译者在翻译中拥有增减的权利。但他也指出,译者在使用这个权利时一定得特别谨慎,比如增补的思想与原文的思想得有必要的相关性,并且能起到增加原文思想的力量。另一方面,当译者决定删减原文思想时,删减的内容必须只能是辅助词,而不是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个主语。因此,笔者以为,译文要尽量模仿原文写作方式,但如果难以复制原文简洁的写作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译者极其强大的判断力,来最大限度还原原作情感,来使译文达到效果最大化。
六、结语
从上述对许渊冲翻译“三美论”和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例证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翻译思想格局大同小异,追求殊途同归。因此,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备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中西之长,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更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将中国的优秀诗词翻译成易于西方读者理解的话语,让更多的西方读者感受和欣赏中华优秀文化散发出的魅力,更好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让不同国家的文明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大美奇美,美美与共”,共同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氛围,为推动全球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外来启迪与本土创造:傅雷的翻译思想研究[J].中国翻译,2019,40(2):86-95,192.
[2] 顿官刚.奈达对泰特勒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155-161.
[3] 祝一舒.许渊冲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互动及追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7(4):71-75.
[4] 祝一舒.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J].上海翻译,2019,(5):83-87,95.
[5] 许渊冲.文学翻译谈台北[J].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6]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1):11-19,41.
[7] 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68-75.
[8] 许渊冲.宋词上[M].第一版.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9] 许渊冲.宋词下[M].第一版.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
[10] Alexander Fraser Tytl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