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旗手杨贵的担当作为

2021-12-03曹彦鹏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修渠林县红旗渠

曹彦鹏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县委带领群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探、设计、施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是最主要的领导者,群众称他是红旗渠的旗手。1954年,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才26岁,组织修建红旗渠时才31岁,是名副其实的年轻干部。很多领导、干部看过红旗渠之后,都对杨贵修建红旗渠的事迹赞叹不已。红旗渠的修建,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人民用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杨贵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了借鉴。

勇于担当是杨贵同志的优秀品格

自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年轻干部谈到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

勇于担当,自觉执行组织决定。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林县是安阳地区最穷的山区县,很多外地干部不愿到林县工作。1954年,当组织任命杨贵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时任安阳地委书记崔光华怕杨贵有情绪,还专门打电话勉励他:“战争年代你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现在又调你到条件最艰苦的山区县。希望你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在林县干出个样子来。”其实,在到林县当县委书记之前,杨贵就曾经随地委的同志带领工作组到林县帮助抗旱种麦,正是这次抗旱的经历,让杨贵同志感受到了林县人民对水的渴盼,感受到了群众迫切希望党带领他们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强烈愿望。因此,杨贵并没有觉得到林县工作是一个受委屈的事情,反而觉得这是给自己提供了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他在县委召开的山区代表会议上讲道:“正因为山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如果因为条件艰苦,就嫌弃它,抛弃它,我们怎能对得起为解放这片土地洒尽一腔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得到成功,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

勇于担当,掌握调查研究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了解实际,就要具备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杨贵很少坐在办公室,主要时间都用在深入农村调研上。他当县委书记时形成了一条惯例,每年都要深入到林县最偏远、最贫困、海拔最高的乡村去访贫问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时他踏遍了林县的500多个村庄,在近400个村子蹲过点,在1000多户农民家里住过,有时在一个村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之久。杨贵经常同身边的干部们说:“群众的事无小事,再小的事我们也要放在心上,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和咱们心连心啊!”正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太行山的脾气,发现了林县最大的困难在于缺水,林县的出路在于解决水的问题。

勇于担当,多做打基础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大工程,都是几代人一以贯之而成的。如果有个人的私心杂念,政策朝令夕改,是完成不了的。”还说我们“一定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杨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县委制定了《林县全面规划建设意见书》,在林县开展了治山治水运动,先后修建了淇河渠、英雄渠、天桥断渠、黄华水库。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就使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955年冬到1957年秋,两年时间,林县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16万亩,等于前11年的2.6倍!可灌溉土地面积达到了23.7万亩。1958年,先后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建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1959年,林县遭遇干旱,县委又大胆提出了从山西浊漳河引漳入林的动议,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开启了林县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美画卷,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生动诠释了杨贵勇于担当,多做打基础的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杨贵同志勇于担当表现在善于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杨贵同志干事不蛮干,有办法,善于作为。

善于作为,始终加强党的建设。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首先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坚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杨贵是修建红旗渠的举旗人,在这一旗帜下前进的是县委领导集体,是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千百万群众。杨贵始终把坚持民主集中制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了既大胆负责,又集思广益,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从不个人说了算;红旗渠工地上,从指挥部领导到各连队干部,都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干部能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党员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

善于作为,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杨贵说过:“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体现。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更是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我们才敢想敢干。”那么,如何把县委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行动呢?首先要让群众明白修建红旗渠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1960年2月10日,《引漳入林动员令》发布的时候,杨贵为林县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清水高山流,渠道网山头;吃的自来水,鱼在水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满山头;走的林荫道,两旁赛花楼。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不缺吃和穿,不怕灾年头。”这么美好的愿景,凝聚了几代林县人的夙愿,是每一个林县儿女的共同期盼。县委一声令下,万众齐心,红旗渠开工第一天,全县报名修渠的人就达到3.7万。

善于作为,不给后代惹麻烦。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不久,杨贵就主动与山西平顺县委协商,于1962年8月15日与平顺县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的土地、山坡、毁坏的树木,以及侯壁断下(渠源)至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杨贵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给后人留麻烦”。现在漳河水资源也不很充沛,水资源成了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杨贵的远见,在那个年代里就有很强的契约意识,与山西签订了用水协议,保证了林县人民永久的使用权。

迎难而上是杨贵同志干事担事的作风

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迎难而上。有多大的擔当,才能干成多大的事业。纵观红旗渠修建的过程,无论是大胆提出从境外引水的设想,还是在坚硬无比的太行山腰开山凿渠的果断尝试,还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匮乏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动工修建红旗渠,更何况是动用数十万劳力上马单项工程,这都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从开始修渠,到渠修成,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修渠是好事,但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引水,人家能够同意吗?”当时正是新中国最为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腰带,林县那么穷,这么小的荷叶能包红旗渠这么大的粽子吗?面对诘难,杨贵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无动于衷。坐着等老天爷恩赐战胜不了灾害,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有责任应该我来承担。”试想,如果当年杨贵不是迎难而上,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恐怕红旗渠很难修成。正是有了这种担当精神,迎难而上,这位30岁出头的县委书记,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样一个困难的时期,和数十万群众一起,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红旗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2021年9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和重托”。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顾红旗渠修建的历史,杨贵同志所体现出的敢于担当的鲜明特质,是那个时代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群体的缩影,激励着后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工作,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修渠林县红旗渠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间谍修渠反助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情系岗黄水库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