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12-03张萍
张萍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课、工具课,又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化课,更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界观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好高中语文课,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从教学实际从发,谈一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重视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教师应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常用联想、比较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比如,教师在讲授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要想让学生很好的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以及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相同或相似的情景。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可感的画面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就能让他们进入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取消满堂灌,还课堂于学生
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学生、课堂三方面的合作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探究下,教师与学生重塑教学,使课堂不再呈现沉闷、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而是在课堂上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氛围,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的同时,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思想与精神,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新境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惯有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确立起一种与新的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态度与教学形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把“授——受”关系变成“你——我”关系,即互动关系。“还学于生”,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角色,在课堂于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回归人性,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长久以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就某一篇文章或古诗文逐句逐段分析,然后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最后是背诵全文。这种教学形式可用一句话概括:“教师绝对权威和学生绝对服从的演绎。”在讲究个性化语文教育的今天,这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人文教育、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语文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各种素质。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这就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开放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个性的场所。这样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创造能力在灵活机动的课堂中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渔”而不是“鱼”,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新教学理念的推动下,我们提倡语文课堂教学要打破以往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使课堂回归学生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寓教于乐。
四、重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才能别开生面
语文教学千头万绪,最根本的就是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学生要想掌握基础知识,应该先掌握读。有一句話这样说:“本者,根也,用以吸收养分长成躯干枝叶。”而语文这个本就是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学生夺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叶圣陶说:“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古人说:“根深才能叶貌,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成功。
因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阅读,切不可认为阅读占据了大量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省略;也不能让学生在少量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段,这样根本不能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甚至不能因为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段,而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在一旁喋喋不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
五、结语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繁荣进步的文化基石语文课,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魅力日益突出。高中语文教学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真正激发出语文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